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內涵實質意義

時間:2022-12-10 09:4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內涵實質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內涵實質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制定“十一五計劃”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十六屆六中全會也一再強調,原因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關鍵在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本知識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知識點又相互聯系。

相關材料1: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1.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鄧小平和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努力把握發展規律、汲取人類關于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2.堅持發展是硬道理

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3.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發展

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4.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精神實質和指導意義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第二,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第三,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針。

相關材料2:堅持以人為本

1.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由對物的依賴關系變為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由對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對立的揚棄而實現的。到了共產主義,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實現了勞動的普遍化,勞動不再成為人謀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第一需要,這樣就會有足夠的自由時間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為共產主義的實現打開了航向,但它不是共產主義的實現。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為本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朝著這個偉大歷史目標的邁進。一切有志青年都應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積極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是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也是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標。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一致的。當前,我們要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積極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相關材料3:科學發展觀重在落實

1.科學發展觀重在落實

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們講的經濟較快發展,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的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別是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我國經濟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資源環境的代價太大。為此,必須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顯著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五)堅持可持續發展。(六)堅持改革開放。(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為本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具體體現。

2.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注意把握好的幾個問題

第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第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第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第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公務員之家

相關材料4: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的目標體系。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求真務實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要按客觀規律科學地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切實抓好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愿,切實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把推進經濟建設同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統一起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

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4.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必然要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中取得的成就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壓力依然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較多;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處理好社會利益關系的難度加大。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一定要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