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公司科學發展觀體會

時間:2022-07-27 11:37:00

導語:糧食公司科學發展觀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公司科學發展觀體會

糧食生產與消費的矛盾,糧食安全問題危機潛伏,對此,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發展糧食生產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首當其沖。過去所指的糧食局限于水稻、小麥、玉米、豆類等禾本淀粉種籽。其實從大糧食觀點出發,范圍十分廣泛,應包括栗、棗、柿等木本糧食,以及藕、蓮、菱等水生糧食,如果再擴大一步,凡是可以滿足人體需要的蔬菜、瓜果,甚至肉、禽、奶等食物,都可以作為糧食。我市山地很多,湖、河、水庫等水資源豐富,在發展糧食生產中,除積極發展水稻等禾本淀粉種籽外,因地制宜,在山地廣種木本糧食,利用水面發展水生糧食,以及放養魚類,這不但能豐富餐桌上的食物,而且能有效抵充禾本淀粉種籽的不足。歷史是一面唯物主義的鏡子,建國以來,糧食生產經歷著“三起兩落一穩定”的曲折過程。建國初期,經過,廣大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糧食生產得到迅速發展,一九五二年,全國糧食總產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這為“一起”;一九五八年實現“生產”,生產歸大堆,到六十年代初,糧食生產急劇下降,進入糧食困難時期,這為“一落”;從一九六三年開始,貫徹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字方針,糧食生產又逐步發展,這為“二起”;十年,糧食生產受到制約、生產徘徊不前,這為“二落”;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獲得較快發展,這為“三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農村深化改革、以工支農,工業反哺農業、減免農業稅,糧食生產穩定增長,這為“一穩定發展期”。

第二糧食消費問題。當人類進入科學文明時代,食物消費,要力求講究營養好、療效佳、口味美。我們通常所說,糧食是特殊商品,除人多地少,產消矛盾突出外,從消費的視角來說,糧食還具有人人所需、天天必須、需要量大的特點。但是,特殊商品的地位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糧食作為特殊商品的地位逐步減弱。一九五三年,計劃經濟開始,糧食首先實行統購統銷,從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九三年,經歷了四十年,糧食消費,按照人們的年齡大小、從事體力勞動差別,實行定量供應、計劃用糧,在糧食緊缺的狀況下,對節制糧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畢竟是限制消費的措施。六十年代初,因糧食短缺,實行“瓜菜代”,一度造成部分地區餓病逃荒,經歷者印象頗深,我們不能讓歷史重演,要使有時想無時,勿使無時想有時。如今的糧食消費,不少人飲食有些過量,特別是節日和請客宴會,飲食超過腸胃承受能力而引起疾病,應引以為戒。

第三糧食流通問題。糧食流通是生產連接消費的紐帶,是實施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流通包括收購、銷售、調運、儲存、加工等五個環節。糧食收購的核心是糧價合理,要使種糧農民有利可得,但糧食收購價格過高,國家財政難以承受。在較長時期,國家為了保護農民種糧利益,購價高于銷價,實施糧價補貼。糧食銷售直接關系到消費者利益,在工薪收入偏低歲月里,國家實施的糧食銷售價格,低于購價,稱為購銷倒掛,今后應力求做到比價合理。糧食是物價的龍頭,一直來有著合理的比價,常言道,斗米三斤肉。糧食調運,是物流中流量較大的商品,如今糧食流轉方向起著變化,由南糧北調改變為北糧南運。我市所需糧食很大一部分從數千里之外的吉林、黑龍江等地運來,運載工具要車船連接,十分費時。今后應努力做到自身發展糧食生產,逐步減少外地輸入。糧食儲存是穩定市場、保障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國庫有了充足的存糧,才能達到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國庫存糧,更是國家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糧食加工,是原糧加工為成品糧,數量最多的是稻谷碾成大米、小麥磨成面粉,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飼料糧增加,利用粗糧配制成飼料,也是勢所必行。在糧食加工中,還應考慮到糧食復制品,諸如各種酒類及醬、醋等各種調料,以及生產糕餅等干糧,在加工中力求做到節約用糧,綜合利用。

糧食是生產在自然界的資源,經常受洪澇、冰雪、風霜等災害侵襲,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還在蔓延深化,世界形勢復雜多變,這對糧食安全不是沒有影響的。我們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即使國內糧食形勢寬松,也應高度重視,警鐘長鳴,牢記在心。五十多年前,陳云同志在糧食“三定”時告誡我們“糧食定、天下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