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干部讀書會發言

時間:2022-06-24 09:23:00

導語:在老干部讀書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老干部讀書會發言

尊敬的各位老領導、老同志:

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作面對面的學習交流。這次讀書會安排的時機很好。一方面,今年是我們黨誕生90周年。90年來,一代代優秀共產黨人出生入死、前赴后繼,為新中國誕生和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無私犧牲,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換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的每一點發展進步,也是來自一代代老革命、老領導、老同志英勇犧牲、忘我工作、艱苦奮斗。另一方面,今年又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今后怎么發展,事業能不能取得更大進步,也離不開老領導、老同志的關心和支持。因此,在這個有意義的年份,我很高興和各位老領導、老同志一起,回顧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回顧改革發展的巨大成績,展望今后發展的宏偉藍圖和美好前景。

借今天這個機會,我主要和大家學習交流兩方面情況:一是和大家一起總結回顧過去五年、即“十一五”發展的成績和經驗;二是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十二五”發展的美好藍圖。

一、關于“十一五”發展情況

實事求是講,“十一五”是改革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是發展取得重大成績的五年。如果把“十一五”放在恢復建縣近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去考量,我們的一個基本評價是:“十一五”是打基礎的五年、起步的五年。這五年來,我們團結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實施“三縣并舉”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兩區”建設,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縣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開放格局全面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翻開了嶄新一頁。回顧“十一五”取得的成績,可以概括為“五個最”:

第一,最大貢獻是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科學發展新路子。這條路子就是始終立足欠發達這個最大實際,堅持以生態為最大優勢、以產業為最大基礎、以開放為最大活力、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攻方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概括起來,這條路子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擴大開放為動力。五年來,我們深刻認識地理偏僻,信息閉塞,小農意識、盆地思維濃厚,封閉保守是最大的制約,觀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永恒主題,連年組織開展解放思想主題實踐活動,年是“四商”(親商、安商、幫商、富商)活動,年是“三創”(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活動,年是“雙思”(居危思危、居危思進)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和“樹新形象、創新業績”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年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每一次主題實踐活動都極大地促進了黨員干部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同時,我們每年組織黨員干部外出學習考察,學習發達地區和兄弟縣市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回來召開縣委務虛會進行集中務虛研討,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在解放思想中不斷統一思想認識,并在年2月召開的縣委七屆九次全會,正式把“開放興縣”納入縣域發展戰略,確立“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發展戰略,把“開放興縣”形象地概括為四句話,即“外地老板請進來、本地的人走出去、山上的人搬下來、百姓富起來”,從而迅速推開了山門、敞開了縣門,形成了開放發展新格局。二是以生態為最大優勢、以產業為最大基礎。我們清醒認識生態是最大的優勢,堅持“生態立縣”,把生態作為立縣之本,舉生態旗,走生態路,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家園。同時,清醒認識長期處在農耕社會,農業仍然是“千家萬戶”、“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沒有形成具有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工業經濟更是薄弱。而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騰飛,都離不開工業化的過程,沒有產業加快發展,沒有工業強力支撐,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建設新農村,恐怕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縣、產業富民之路。三是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攻方向。最基本社會形態是農村,最大社會群體是農民,最大差距是城鄉發展差距。城鄉如果不能協調發展,城鄉差別不能有效改變,就不可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因此,我們在縣第八次黨代會上提出了“統籌發展”工程,年8月召開的縣委八屆八次全會上,明確提出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的主攻方向,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兩區”戰略(打造西屏鎮、古市鎮城鄉一體化發展核心區,打造松古平原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區)。今年年初縣委八屆十一次全會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兩區”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著力點。正是我們在實踐中探索走出了這樣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才形成了今天經濟加快發展、縣域更加開放、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發展態勢。

第二,最大成績是發展的基礎夯實了,綜合實力增強了。這個基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條件的明顯改善了。五年來,我們堅持縣、鄉、村三級聯動抓項目建設,縣級每年實施十大重點項目,鄉鎮累計辦了1000多件實事項目,各級各部門還為農村落實了2300多件實事項目,“十一五”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5倍。不僅實施了龍麗高速,工業園區,環城南路,松州大橋,東塢水庫除險加固,長虹路、白露嶺路拓寬改造等一大批重大項目,而且使全縣401個行政村村村通了康莊公路、通了自來水、通了廣播電視電話寬帶,極大地改善了城鄉面貌和老百姓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經濟社會發展形態。二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打實了。“十五”期間,我們還沒有形成真正規模效應和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十一五”期間,我們在產業發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說農業,過去我們有茶葉、桑葉、煙葉“三張葉子”,但沒有一張葉子形成規模;“十一五”我們集中力量抓茶葉“一張葉子”,年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中國綠茶集散地”區域品牌,年起連年舉辦中國茶商大會,而且大會規格一年比一年高、大茶商一年比一年多、效果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的茶商大會,世界上十幾個國家的專家、大茶商和全國知名的茶葉集團老總,全部來到參加大會,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我縣“中國綠茶集散地”稱號,今年又把“中國綠茶價格指數”權授予我縣,正式確立了我縣作為全國綠茶集散中心的地位,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在茶商大會帶動下,我縣不僅形成了“全縣人口三分之一從事茶產業、農業總產值三分之一來自茶產業、農民收入三分之一源于茶產業”的格局,浙南茶葉市場交易量、交易額更是大幅攀升,去年交易額達到17.8億元,今年到5月10日已經達到15億元。“銀猴”品牌價值也以年均2億元的速度上升,今年已經達到12.78億元。已經從過去的“種茶大縣”迅速成為全國聞名的“茶葉強縣”、“茶葉名縣”,實現了從“處州糧倉”到“浙南茶鄉”的成功轉型。同時,食用菌、高山蔬菜、水果、筍竹林、香榧、油茶等特色產業也加快發展,特別是香榧、油茶,發展勢頭很好。又比如說工業,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只有2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8.7:31.4:39.9,我縣剛剛進入工業化初期,沒有形成主導產業。通過“十一五”的強勢發展,打造“浙江省不銹鋼管業基地”,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了38.0%,去年已經突破100億元,主導產業不銹鋼形成了40億元產能,成為浙江省重要的不銹鋼產業集聚區,第一次培育形成了具有規模效應和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不銹鋼廢水和污水綜合處理技術被國家工信部、環保部向全國推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0.3:40.7:39.0,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

隨著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和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縣域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全縣生產總值從22.95億元增加到46.28億元,財政收入從1.97億元增加到4.04億元,均實現了翻番,絕大多數經濟指標年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人均GDP實現了1000美元到3000美元階段的跨越。從全市格局看,的位次從第三梯隊躋身到第二梯隊。從全國個縣的縣域綜合競爭力排名看,從1183名上升到722名,實現從中下水平到中上水平的提升。

第三,最大變化是城鄉面貌變美了、老百姓生活變好了。我們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基本方略,特別是近三年我們在農村深入推進農民增收“頭等目標”、舊村改造“頭等工程”、維護穩定“頭等任務”三項頭等工作,推動資源要素城鄉均衡配置,極大地提高了群眾收入水平,改善了農民住房條件,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五年來,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566元增加到19371元,年均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154元增加到6064元,年均增長9.9%,城鄉收入比從3.7:1縮小到3.2:1。同時,還使14425戶(39701人)低收入農戶順利脫貧。通過三年舊村改造,全縣已累計改造146個村,拆除破舊房11328戶、面積92.97萬平方米,批建新房6241戶、面積55.89萬平方米,使30128位農民告別破舊房、搬進新居。此外,我們還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就業扶持、醫療和養老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成功創建了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教育強縣、省級生態縣,老百姓的民生保障水平極大提高。根據《浙江省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及方法》,我縣城鄉統籌發展目標實現值已從年41.18分提高到年62.54分,年超過了65分,實現從“初步統籌”(45分以下)向“基本統籌”(45-65分)再向“整體協調”階段(65-85分)的提升,全面小康實現度超過了80%。

第四,最大實惠是成功爭取進入了全省重點欠發達縣序列。這項工作從開始著手謀劃,、、連續三年,我們頂著挨批評的壓力,把農民收入增長水平壓低到5%左右;年開始,縣領導帶頭,組織人員多方赴省進廳,向省里領導說出我們欠發達的實情,說出我們想發展的愿望。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年,省委、省政府終于出臺文件,正式把列入全省6個重點欠發達縣序列,并從當年起在財政專項補助、項目配套資金等方面給予了重點傾斜。年,省委、省政府又進一步出臺了重點欠發達縣特別扶持項目政策,從今年開始對6個重點欠發達縣實行連續三年每年2億元的特別扶持。我們通過規劃,三年6億元特扶資金,將帶動三大類38個項目的實施,撬動18.8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而且這些項目資金,絕大多數用于基層民生領域,直接惠及全縣人民,對農民增收、產業發展、民生改善都是極大的推動。

第五,最大進步是縣域更加開放了,黨員干部群眾思想觀念更新了、干事創業勁頭更足了,工作亮點更多了。過去地理偏僻,信息閉塞,又是傳統農業縣,干部群眾的小農意識、盆地思維濃厚。老百姓說,走到青蒙塔下,看不見獨山,就要掉眼淚。人很少外出創業,外地人也很少來,長期處在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小農經濟社會形態中。這五年,我們通過深入實施“開放興縣”戰略,才迅速形成了開放發展新格局。一方面是縣域更加開放了。不僅老百姓大量走出去創業,外地的企業家、客商也大量到創業。全縣近5萬人外出創業,涌現了一批具有影響的創業群體和創業能人。如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松香創業群體,他們創造的松香產值占全國三分之一;又如北京的服裝、杭州的超市,都形成了有規模的創業群體,北京、杭州、廣東、寧波、義烏、溫州等地還成立了商會。同時,外地來創業的流動人口也達到3萬多人,還引進了100多家外地企業,僅浙南茶葉市場就吸引了3000多客商常駐,此外還有大量的農民工、采茶工。可以說,今天的,已經真正從農業文明邁進了工業文明,真正從封閉狀態走向了全面開放。另一方面是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能力更強了。年我剛到工作的時候,全縣向上爭取的資金還不到6000萬元,去年我們爭取的資金已經超過7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們累計爭取的資金達到22.62億元,大家爭取資金、爭取項目、爭取政策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了。更能夠說明問題的是,我們的工作亮點不斷涌現。我們率先在農村開展舊村改造,成為了全國、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在舊村改造中實施的“農村宅基地換養老”,在去年1月份獲得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去年我們在農村首創“民情地圖”工作,成為浙江省8個社會管理創新范例上報到中央,最近省委趙書記、市委盧書記專門作出批示,給予了充分肯定,要求不斷總結完善,推廣實施;還有法治建設、平安建設,我縣不僅榮獲省級平安縣創建“六連冠”,還成為全國首批法治建設先進縣和全省首批法治建設示范縣,等等。這些亮點工作和創新典型的不斷涌現,充分說明全縣黨員干部群眾創業創新能力的顯著增強,充分說明縣域發展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十一五”取得這些成績很不容易,值得自豪。這當中凝聚著老領導、老同志的心血、汗水,以及對全縣工作的默默支持、無私奉獻。這里,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各位老領導、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親切的問候!我相信,有這些成績作鋪墊,“十二五”一定會取得更好成績,未來發展的路子一定會更加寬廣。

二、關于“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

“十二五”的發展,機遇更多,前景更好。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十二五”是大有作為、加速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換句話說,“十二五”將是崛起的五年、跨越的五年。

作出這樣的判斷,主要有四點理由:

第一,“十一五”快速發展,為“十二五”加速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去年,人均GDP已經達到3300美元,“十二五”將總體處在人均GDP3000-6000美元發展階段,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這個階段意味著地區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加速成長期,工業化和社會發展開始向成熟期過渡,具備了加速崛起的基本條件。

第二,國家和省里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政策更好、力度更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為主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省委十二屆八次提出我省“十二五”的奮斗目標是,“科學發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從中央和省里的奮斗目標看,“十二五”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二是要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浙江要求更高,科學發展要“走在前列”,全面小康建成時間比國家提前五年,而且還要“惠及全省人民”。

要完成這兩項任務,不管其中哪一項,最大的短板都在欠發達地區,最大的難點也在欠發達地區。如果欠發達地區不能夠科學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的發展不能更加協調,那么,科學發展上水平就不能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打折扣;如果欠發達地區人民群眾不能過上小康生活,“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因此,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間國家和省里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政策一定會越來越好、扶持力度一定會越來越大。現在,國務院已經出臺《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去年我還應邀參加了國務院扶貧辦主持召開的《綱要》征求意見座談會。這個《綱要》傳達出的一個重要信息是:今后10年,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扶貧開發政策更加優惠,扶持重點更加突出,扶持措施針對性更強。比如在“對象范圍”上,把“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區域作為“集中攻堅片區”,明確強調要“重點扶持縣、村”。我們整個麗水都是浙江省的欠發達地區,是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更是重點欠發達縣,屬于重點扶持的“集中攻堅片區”。我們浙江省已經出臺新一輪《關于推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特別是連續三年每年2億元的重點欠發達縣特扶項目,將對我縣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家和省里扶持力度的加大,“十二五”一定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

第三,“十二五”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個機遇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項目建設的機遇。“十二五”期間我們將實施衢寧鐵路、衢麗鐵路、麗西500KV輸變電、黃南水庫、松古平原水資源配置等一批關系國計民生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特別是衢寧、衢麗鐵路,將使迎頭趕上高速鐵路時代,從根本上改善發展區位條件,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為融入長三角、接軌海西提供大動脈,為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提供強勁動力。二是大平臺建設的機遇。近兩年我們積極爭取,松古盆地進入全省11個產業大平臺建設序列,這在我縣還是第一次。縣工業園區成為全省第一批33個重點工業開發區之一,松古盆地、小港流域進入全省100個現代農業(林業)綜合區序列。這些大平臺的爭取,是對我縣“十二五”加速崛起的最有力支撐。

第四,擁有松古平原這個最大空間資源,具有加速崛起的巨大潛力,理應為全市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地方有多少空間,就有多大潛力,就有多大發展。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先天不足的是空間,最稀缺的資源是土地。而“八山一水一分田”,有全市最大的盆地松古平原。用好松古平原這個戰略空間,完全有可能實現自身的加速崛起,成為麗水發展重要功能分區和重要產業、人口集聚地,在全市發展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一席之地。

基于以上的判斷和分析,我們在年初縣委八屆十一次全會暨全縣干部大會明確提出,“十二五”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加速崛起”;總體目標是“兩個建成、三大跨越”,即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建成“西屏鎮、古市鎮城鄉一體化發展核心區”;實現城鄉發展由整體協調向全面融合、社會發展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由人均GDP3000美元階段向6000美元階段跨越。

要實現這個發展目標,必須有科學的發展戰略引領。因此,我們首先對縣域發展戰略進行了完善和提升,在堅持“生態立縣”、“開放興縣”的同時,把“工業強縣”提升為“產業強縣”,確立“生態立縣、產業強縣、開放興縣”發展戰略。作出這個提升,主要有四點考慮:第一,“產業強縣”更符合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十一五”以來我們不僅工業強勢發展,以茶產業為代表的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也取得長足進步。提“產業強縣”不是否定“工業強縣”,而是對“工業強縣”的完善和升華,更加符合實際和發展趨勢。第二,“產業強縣”的根本目標是構建山區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就是要以生態文明為引領,著力構建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生態工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結構優化、特色鮮明、清潔安全的山區現代生態產業體系。第三,“產業強縣”的根本舉措是集聚發展。就是要依托松古平原這個戰略空間,推進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旅游景區、現代物流園區建設,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要素向園區集合,大幅度提升產業集聚水平和規模效應。第四,“產業強縣”的首要任務是強勢發展工業。加速崛起的關鍵在工業。沒有工業強勢發展就沒有加速崛起。必須堅持工業第一經濟不動搖,堅定強勢發展工業路子不偏移,堅持重中之重抓工業力度不減弱,確保生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我們強調,現階段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強縣、開放興縣”發展戰略的著力點是全面推進“兩區”建設。就是要全力以赴做好松古平原這篇文章,推動資源要素重點向松古平原配置,把松古平原率先打造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生態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帶動和促進山區生態產業加快發展。具體來說,“十二五”要著重抓好六項工作:

一是擴總量。總量問題仍然是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沒有一定的經濟總量作基礎,加速崛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都是無本之木、空中樓閣。“十二五”時期,擴大經濟總量仍然是首要任務、當務之急。我們提出,“十二五”要實現“12345全面小康目標”,“1”就是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也就是要年均增長13%;“2”就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00億元;“3”就是工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年均增長28%以上;“4”就是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萬元,即6000美元;“5”就是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這些目標實現了,發展就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是興產業。產業是加速崛起的根本之基、動力之源,必須把培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堅定不移地走產業富民強縣之路。“十二五”我們要通過構建松古平原省級生態產業集聚綜合平臺,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壯大生態工業,加快建設“松古平原產業帶”,打造“浙江省特色制造業基地”。具體來說,就是要深入實施工業“3683”計劃,即到“十二五”末,工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培育60家產值超億元企業,完成工業用地開發8000畝,培育3個產值超過50億元的現代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發展從工業化中期到后期的提升。明天,我們將召開全縣工業發展大會,對“十二五”工業工作進行全面部署。二是提升生態農業,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就是以松古盆地、小港流域2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為龍頭,加快建設一批主導產業示范區、特色產業精品園,推動農業原生態化、標準化、精品化、產業化發展。一方面要堅持“內外兼修”,狠抓茶產業轉型升級。對內要全面推進茶園統防統治,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引進和培育茶葉龍頭企業,發展茶葉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不斷提升茶葉產品附加值。對外要按照“走全國、種全國、賣全國”的思路,鼓勵更多的茶農茶商走出,到全國各地創建綠茶生產基地,創辦茶葉加工企業,把成品綠茶運回浙南茶葉市場流通,形成“兩頭在內、中間在外”(茶苗、市場在內,基地和加工在外)的發展格局,努力探索茶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培育發展香榧、油茶兩大產業。爭取香榧、油茶都達到10萬畝的規模,把這兩個產業打造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的支柱產業。三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長三角田園休閑旅游勝地”。有很好的生態田園風光、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發展旅游業的條件良好,但現在已經落后了。下一步,我們要把旅游業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性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龍頭進行重點培育。今年,箬寮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工作已經啟動,年內可以創建成功;四都寨頭也要啟動AAAA級景區創建工作。同時,還將出臺扶持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加大鄉村旅游扶持力度,使旅游業實現更大發展。

三是聚人口。就是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兩區”戰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山區人口加快向平原轉移,農村人口加快向中心鎮中心村集聚,爭取到2015年,全縣80%以上人口集聚到松古平原,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具體來說,要實施“三項工程”:一是中心鎮培育工程。就是重點培育西屏鎮、古市鎮兩大中心鎮,到2015年基本建成西屏鎮、古市鎮城鄉一體化發展核心區。二是“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把“美麗鄉村”作為“頭等工程”。以村莊規劃為先導,以中心村建設為重點,以舊村改造為抓手,以村莊整治為基礎,整鄉整片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努力把我縣廣大農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特別是13個省、市級中心村,要率先建成農村新社區。三是深入實施農民異地轉移工程。最近,我們編制了《縣農民異地轉移規劃(2011-2015)》,爭取“十二五”再搬遷轉移農民4926戶16170人。今年要啟動新溪、鋪門兩個小區建設,推進西坌、筏鋪小區建設,爭取全年轉移3000人。通過這“三項工程”,使全縣城鄉統籌發展程度在2015年進入“全面融合”(85分以上)階段。

四是抓增收。我縣城鄉居民總體收入水平仍然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7359元、11303元,但我縣只有19371元、6064元,分別只相當于全省的70.8%和53.6%,城鄉收入差距(3.2:1)明顯高于全省2.4:1的水平。加快群眾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仍然是“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問題。因此,我們要堅持把加快群眾增收,特別是全縣20萬農民群眾增收作為“頭等目標”,精心組織實施重點欠發達縣特扶項目,開展產業幫扶、就業幫扶、金融扶貧、社會救助和結對幫扶五項行動,深化“一戶一策一干部、一村一計一部門”結對幫扶活動,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鼓勵外出創業就業,拓寬農民增收門路。爭取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2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700元,城鄉收入比縮小到2.7:1。

五是促和諧。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是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這幾年,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維護穩定,年年把維護穩定作為“頭等任務”,解決了一大批基層矛盾糾紛;一手抓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目標,落實了一大批民生實事,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穩步提高。今后我們仍然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認真落實維護穩定第一責任,深入開展“法治”、“平安”、“和諧”建設,深化“民情地圖”工作,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和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完善“大平安”、“大排查”、“大信訪”、“大調解”工作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民生事業,實施好年初縣委全會提出的“就業富民、保障安民、科教惠民、衛生便民、文化育民”“幸福民生五大工程”。今年要重點抓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擴面工作,爭取參保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人人參保”,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還將享受高齡補貼。同時,要落實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減輕群眾醫療用藥負擔。這項工作3月23日起已經在全縣基層醫療單位實施,老百姓看病用藥支出平均下降了40%多,群眾反映很好。

六是增活力。就是要充分激發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創先爭優活力。加強黨的領導,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我們事業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我們要堅持把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作為第一工程。一是扎實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創建工作,堅定黨員干部的科學發展信念,增強引領和推動科學發展的素質能力。二是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和創先爭優的活力。三是積極推動黨建資源向基層配置,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努力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四是大力加強作風建設,努力營造團結干事、干事創業的好氛圍。積極加強和改建群眾工作,增進黨群干群關系,堅持不懈倡導“團結干事、踏實干事、高效干事、干凈干事”的優良作風,深化“效能排行榜”活動,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狠抓落實,努力把任務一項項抓實,把項目一個個建成,把事情一件件辦好。

以上是關于“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我相信,通過全縣黨員干部和23萬人民的共同奮斗,有廣大老領導、老同志積極支持配合,“十二五”加速崛起、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最后,我還想說,老干部是我們的寶貴財富,老干部工作是黨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幾年,我們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為老領導、老同志落實了一些政策,辦了一些實事。今后,我們講繼續按照“真心尊重、真情關愛、真誠溝通”和“再苦不能苦老干部,再難也不能難為老同志”的原則,千方百計做好老干部工作。我們殷切希望,各位老領導、老同志要離崗不離黨、退休不退志,多反映社情民意,多為我縣經濟建設建言獻策,為實現加速崛起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