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理念和方法

時間:2022-03-03 05:36:00

導語:創新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理念和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理念和方法

主要觀點

當前非公經濟組織中黨建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傳統的黨建工作理念不易被接受;黨的組織活動難以開展,黨員作用的發揮不理想;對黨員的管理難度較大,黨員的真實數量難以統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理念和方法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只有依靠開拓進取與創新實踐,才能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黨的十六大以來,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思考和研究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

非公經濟組織中黨建工作的理念不易被接受。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的工作理念與一些業主的思想觀念有著較大距離,有的業主對黨建工作認識不一,心態復雜,怕黨組織活動多,加重負擔,影響生產;由于文化背景、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巨大差異,一些外資企業不太支持建立黨組織;不少黨員也從趨利動機出發,總認為自己是業主的“打工仔”,談不上帶頭作用,掙錢拿工資就行了,過不過組織生活無所謂,有的甚至不愿在企業暴露自己的黨員身份。

黨的組織活動難以開展,黨員作用的發揮不理想。在非公經濟組織中,業主大多不是黨員,絕大多數黨員都是受雇于業主的職工,主要從事企業生產,黨組織活動的時間、經費、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證;業主和黨員對黨組織在企業中的職責、地位把握不準,黨組織開展活動常有無所適從之感;一些非公經濟組織行業跨度大、地域跨度廣,不少企業注冊地與經營地分離,企業中黨員比例較低,并分散在各個地區,難以召集和組織,相當一些基層黨組織活動少、內容枯燥、效果差。

對黨員的管理難度較大,黨員的真實數量難以統計。非公經濟組織具有較強的流變性,開業、歇業、停業受市場波動影響很大。尤其是個體工商戶,點多面廣,從業多樣,經營活動節奏快,存在著游散、流動等不確定性。這些組織中的黨員流動性也大,難以納入穩定規范的管理體系,不少黨員處于游離狀態,黨員與黨組織的聯系不密切。非公經濟組織的規模大小不一,小到個體工商戶,大到跨國公司,員工人數從一二人到幾千人甚至上萬人不等,相當一部分非公經濟組織沒有或只有數量很少的黨員,黨建工作難度較大,建立黨組織后發揮作用更困難;不少黨組織作用不明顯,活動范圍小,社會關系狹窄,缺乏吸引力和影響力;黨組織生存率不高,有的支部剛建立不久,就由于人員變動而不復存在。企業黨組織缺乏有效的黨員管理辦法,流動黨員未持證也未開具組織關系,流出的黨員去向不明,進來的黨員身份不清,造成黨員底數模糊。

對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狀況的分析

目前,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比如,企業黨的工作主要是經濟工作還是政治工作、社會工作?企業黨組織在企業經濟工作中關注的主要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企業黨組織的工作著力點主要在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還是在職工群眾中間?企業黨組織的工作內容主要是由企業的自身需要決定還是由上級黨組織決定?企業黨組織功能是否包括監督保證功能、利益協調功能、團結教育功能、推動經濟功能?等等。對于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就組織行為方面而言,我們習慣的組織理念、組織運行規則、組織與人的行為關系等在新形勢下出現了很大的不適應;非公經濟組織中的中小型企業的黨建工作,較之于大型企業要被動得多、困難得多。一是體制轉軌、競爭激烈,使得一些非公經濟組織存在的周期越來越短,企業在競爭中不合法、不合理的行為大量出現。由于自身的不規范,業主一般對黨組織持排斥態度。二是在非公經濟組織中,人與組織的關系不穩定,黨組織難以形成力量。加之隨著變革的加快,組織中秩序的穩定性也越來越弱,黨組織傳統的組織機構、傳統的工作理念和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情況。三是在非公經濟組織中,由于權力關系的轉變,各種崗位上的人不易長久地占據一種明確規定的職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導致黨員與黨組織的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

就黨與企業的關系方面而言,首先,隨著傳統企業制度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換,非公經濟組織的經營理念更趨向于追求利潤最大化,黨組織在其中通常沒有制度化的安排,一些黨組織被隱性化了,處于軟弱渙散狀態。其次,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組織在企業組織體系中的地位發生了從“核心地位”向“邊緣地位”的轉化。一方面,非公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與上級黨組織的松散型掛靠關系,使它相對于上級黨組織的工作體系而言被邊緣化了;另一方面,非公經濟組織特有的制度安排,限定了黨組織的組織空間和活動空間,黨組織相對于非公經濟組織的經營體系而言也被邊緣化了。由于難以融入非公經濟組織的主體工作,黨組織及其工作逐漸邊緣化,工作資源貧乏,業余、兼職則是其外部表現。第三,在非公經濟組織中,企業黨組織的負責人在企業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如由原國有企業“黨的領導者”向“黨務活動者”轉變,企業黨組織負責人的地位相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說被弱化了。黨的作用,包括參與企業決策、獲取相應信息、進行組織動員、實現監督保證等,都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挑戰。

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總體思路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理念和方法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只有依靠開拓進取與創新實踐,才能走出一條新的路子。同志指出,在新形勢下,如果我們黨的建設和工作跟不上新的形勢,適應不了新的變化,就不可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如果放任自流,不聞不問,那實際上就是放棄黨的領導;如果簡單地重復過去的傳統方法和方式,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這就要求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必須著力于黨建工作理念與思路的創新、黨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創新,從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營造健康、有序、規范的環境,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礎和思想組織保證。

針對非公經濟組織經營管理制度有別于國有企業的特點,確立“服務、促進、引導”的組織管理理念。按照這一理念,應正確處理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政治保證作用與尊重經濟規律、營造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的關系,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探索工作的抓手與載體,形成黨組織發揮作用的有效機制,圍繞企業的發展,重點在提供服務上下功夫。

針對非公經濟組織發展迅猛的特點,確立“經濟建設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到哪里”的黨建工作理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非公經濟組織大量涌現,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不斷產生空白點。如果不及時地做好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就可能出現既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是黨建工作薄弱點的情況。因此,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應以“消除黨組織設置空白點,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建工作的有效性”為主要目標,著力于創新基層黨組織的活動方式,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針對非公經濟組織具有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和明確的趨利目標的特點,確立“揚長補短”的黨建目標理念。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組織活動的目標首先應定位于與企業發展的同向性上,黨組織可以通過發揮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發揚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成為企業發展的促進者、企業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勞資關系的協調者,從而揚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組織工作之長,補企業剛性管理有余、柔性管理不足之短。

針對非公經濟組織黨員員工與企業隸屬關系的特點,確立“以做好經濟能人為前提,充分發揮政治能人作用”的黨員先進性理念。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整體形象及影響力和號召力主要是通過發揮黨員個人的先鋒模范作用來體現的。黨員首先應掌握先進的技術和技能,成為非公經濟組織中的“經濟能人”;同時應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模范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這樣才能很好地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針對黨員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通常不是企業財產權代表的特點,確立“在崗位競爭中體現價值,在崗位競爭中謀求發展”的功能定位理念。在非公經濟組織里,黨員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站穩崗位,以自己的能力和先進性去競爭企業的中、上層管理崗位。只有這樣,黨員和黨組織才能取得資方和職工群眾的認可,才能廣泛地開展黨的各項工作和活動。

針對非公經濟組織中黨員流動性大的特點,確立“成熟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提高一個”的黨組織建設理念。要因企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既重視組織形式的建立,更注重組織建立后的效果。在要求、進程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防止急于求成、有名無實。凡是企業有比較穩定的生產經營狀況,黨員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有合適的支部書記人選的,都可以建立黨組織。

針對非公經濟組織中黨員高度分散的特點,確立“在分散中求集中,在集中中重管理”的黨員管理理念。如果一些非公經濟組織黨員人數少,沒有建立獨立支部的條件,尤其是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等缺乏勞動人事檔案,可以通過當地人才交流中心的黨組織,依托人事,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將黨員集中起來,建立聯合支部或獨立支部,重點解決由于黨員流動性大而帶來的管理黨員難、發展黨員難、預備轉正難、交納黨費難、支部改選難、處理黨員難等問題。

針對工會在非公經濟組織中的地位和職能,確立“黨群工作一體化”的工作理念。所謂“黨群工作一體化”,就是以黨建工作促進工會工作,以工會為載體開展黨建工作,做到黨組織和工會組織機構上對應設置,人員上相互兼職,工作上互為表里、相互支撐、同步進行、形成合力。通過黨組織對工會工作的領導,可以有力地增強黨的工作對非公經濟組織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