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落實科學發展觀講話

時間:2022-04-08 09:25:00

導語:黨建落實科學發展觀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建落實科學發展觀講話

*地處*門戶,歷來是全國重要交通樞紐,現轄5縣、2市、5區,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人口730萬。近年來,我市堅持把落實省委“一化三基”的戰略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有力地促進了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下面,我就有關情況作個簡要匯報。

一、基本情況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升華。我們在推進發展過程中,始終注重以“一化三基”為載體,緊緊圍繞新型工業化的目標,著力強化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基礎工作,使科學發展觀由理念變為具體,真正體現到了實踐成果上:

(一)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的基礎產業逐步壯大。我市是全國269個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在老工業基礎上,基本形成了鋼管、有色金屬、輸變電、汽車及零配件和鹽鹵化工等五大優勢產業。1-10月份,這五大產業總產值累計實現產值382.1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量的54.6%。*鋼管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專業生產廠家;湘衡鹽礦工業鹽產能過100萬噸,亞洲第二;特變電工1000萬伏抗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技術世界領先;中鋼衡重、亞新科(南岳)、湖南機油泵等企業,已成為產品國標的主要制定單位。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糧、豬、油產量居全省首位,已形成糧食、牲豬、油料、家禽、煙葉、蔬菜、黃花、茶葉、竹木、席草等10大產業基地和產業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320多家,農民人均收入在4800元以上,居全省前列。在第三產業方面,擴大商貿物流業,發展信息業和其它服務業,著力突出以“南岳衡山·心愿之旅”為主題的旅游業,打造*旅游品牌。

(二)以新型城鎮化為主體的基礎設施逐步夯實。今年來,按照“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要求,總投資120億元,計劃3年內完成“四大工程”建設,即東西南北暢通工程、三江六岸美化工程、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千家萬戶民心工程。今年已開工建設1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近50億元。如投資5.4億元,實現了市區到各縣市的“1小時交通圈”;投資4.3億元,對22家污水廠和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改造63條“背街小巷”,補建公共廁所69座,地埋式垃圾站35座等。為夯實農村發展基礎,重點抓農村通電、通路、通水、通氣、通訊、通電視電話工程。到9月,完成436處飲水工程,幫助15萬人解決了飲水困難。投資3.73億元建設29個變電站,實現了所有城鄉正常供電,電視、電話做到了全覆蓋。完成農村通達工程1051公里,通暢工程4653公里,新農村建設初具規模。

(三)以改善民生為主題的基礎工作逐步加強。今年我市克服各種困難,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惠農政策。1-9月,全市及時發放各項惠農補貼資金5.46萬元,比上年增長49%。認真落實了八件實事,省里給下達的為民辦實事29項指標,已基本上完成。全市新增城鎮就業,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就業援助、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等指標已全部或超額完成。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1-9月完成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14.4億元,增加4.2萬元,增長41%。城市低保應保盡保,農村低保覆蓋面逐步擴大,已增至9.7萬戶。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做到全覆蓋。城鎮就業條件不斷改善,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二、主要做法:

無論是從我市這些年取得的成就看,還是從破解面臨的突出矛盾看,抓好“一化三基”不是一個臨時性的措施,而是優化我市發展模式,實現富民強市的戰略支撐。為此,我們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來推進“一化三基”。

一是突出重大項目支撐。我們感到,推進新型工業化,靠自身積累太慢;加強基礎設施,靠銀行貸款太難;壯大基礎產業,靠財政投入太少。唯有借助項目,才能實現全面發展。項目是綱,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項目就是抓基礎。我們堅持以重大項目的建設為載體,來帶動“三基”工作。今年是我市“項目建設年”,共安排重點工程項目100個,投資142億元。為加快項目建設,我們堅持以園區為平臺,走產業集群之路。以園區搭臺,抓住中部崛起、沿海產業轉移機遇,主動“走出去”,熱情“請進來”,以大項目、好項目為載體發展產業鏈,推進工業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在今年“滬洽周”和“深洽會”上,共簽約項目97個,合同和協議引資額達311億元。1-9月份,全市工業園區引進項目68個,占全市78%,新增規模工業企業58家,占全市70%。“滬洽周”兩大簽約項目娃哈哈系列飲品生產基地和紫光古漢集團生物醫藥項目,在市高新區分別啟動實施。“深洽周”簽約項目恒光化工30萬噸硫酸項目在松木工業園正式奠基建設。特別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湖南*深圳工業園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73位深圳企業家組成了代表團專程來*考察,有9家企業當場簽訂了20億元的投資協議。為了科學發展,我們堅持以環保為底線,走生態發展之路,堅持摒棄占地多、污染高的項目。今年以來,砍掉了一大批的可能影響環境的項目,帶來的是更大發展空間。如在實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工作中,我市取締關閉企業7家,淘汰退出企業6家,27家造紙企業已全部整治到位。同時,投入9.6億元,積極實施減排節能。目前衡鋼公司已將所有工業爐燃燒重油改為天然氣,預計明年工業廢水可實現“零”排放。建滔化工、耒陽發電廠等重點企業脫硫工程正加緊實施。今年計劃中的28個結構減排項目完成27個。

二是突出服務環境支撐。過去的教訓表明,關門宰客,把外商打成“內傷”,會讓“煮熟的鴨子飛走”;一個客商離去,帶走的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行業、一個產業、一片地域的商機。今年我們借中國首個行政程序法《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出臺的機會,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清理精簡行政審批項目,開辟重大工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一票制收費”、“一會制審批”。為強化對企業的“貼身”服務,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共選派362名科技特派員下企業;協調銀行新增貸款47.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個億。市委還建立了市級領導聯系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的制度,建立了“重大工業項目直通車”服務機制,針對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一個領導、一個項目、一套人馬、一抓到底,打造“親商”、“安商”的服務環境。針對干部作風問題,出臺“四嚴禁”,實施暗訪督查,對慢作為、亂作為、不作為的6個單位10名干部公開曝光,著力營造一種敢于亮丑、敢于擔當、敢于超越的黨風政風。

三是突出人才技術支撐。當前,制約我市經濟發展最大瓶是人才和技術。為此,我們出臺優惠政策,為各類人才提供配偶子女就業、就學、就醫、戶口等實行“一卡通”優惠便捷服務;建立了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薪金與經濟發展、物價水平、績效相聯系的動態增長機制;聘請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為政府經濟顧問,邀請他們參加市政府召開有關經濟會議,聽取他們的建議。市里每年還拿出專項資金用來重獎科技、研發、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創新人才;組織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比武,參加全國各地的技術創新洽談會;鼓勵各行各業開展群眾性的小發明、小創新,大力營造勇于創新、尊重創新和鼓勵創新的氛圍;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鼓勵企業與150多家科研院所聯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去年全市完成省級以上重點技術創新項目25項,其中國際先進水平6項,國內先進水平17項,填補省內空白2項。近幾年,全市已在有色冶金、工程機械、輸變電、汽車及配件等八大優勢產業涌現出110多個國際、國內知名產品及品牌,科技創新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達40%。目前,全市擁有省級高新企業46戶,11個省級技術中心和1個博士后流動站。

四是突出組織建設支撐。在推進“一化三基”過程中,我們注重發揮各級黨組織的堡壘作用,注重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在推進“一化三基”中,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肩負起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的重要職責。市委把推進“一化三基”納入了各地單位重點工作目標管理,作為考核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旗幟鮮明地提出“以項目推動發展,以干事評價干部”。圍繞“一化三基”,舉辦了“選拔干部到底看什么”的電視辯論會,完善了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為進一步夯實基礎,我們提出了“把組織建起來,把身份亮出來,把活動搞起來,把作用發揮出來!”的口號。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轉移支付,扎實開展鄉鎮“五小”建設,1128個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提前竣工。為保證困難和改制企業黨建活動正常化,下撥了專項經費,確保每個黨員一年的活動經費達到30元;為擴大“兩新”組織黨建覆蓋面,開展了黨建、團建、工建、女建“四建”互動;為增強社區黨組織的承載力,實施“黨建無圍墻”工程。為了發展基層民主,探索了普通黨員旁聽鄉鎮黨委會制度,開展了村兩委換屆中“無候選人一票直選”試點,完善黨員“三先四議”制度,下發了《*市基層黨組織黨務公開實施辦法(試行)》等,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三、幾點體會

體會之一:“一化三基”戰略的出發點是推動“科學發展”。科學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調適發展目標、端正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改進發展方式、集聚發展后勁的過程,不能指望立竿見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冒進,不搞所謂的形象工程,也只有這樣,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才能取得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我們認為,“一化三基”戰略的實施,切合中部地區實際,也切合本省本市實際,我們與發達省市最直接的差距就體現為“一化三基”上的差距。因此,要推動科學發展,就必須大力實施“一化三基”戰略,以“一化三基”支撐科學發展。

體會之二:“一化三基”戰略的落腳點是落實“以人為本”。從理念層面講,我們發展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操作層面講,實現這個核心價值就要突出“為民”,突出“辦事”,突出“務實”,把“以人為本”具體貫穿于每一項決策、每一項工作,讓發展真正惠及于民。我們覺得,“一化三基”,無論是新型工業化,還是基礎工作、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都與民生息息相關,抓好“一化三基”,就能夯實“以人為本”的物質基礎和工作基礎,給人民群眾帶來實惠。以我們*市為例,實施“一化三基”以來,全市財政支出較好地滿足了公共需要,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特點。2007年全市用于社會保障、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環保、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支出達72.4億元,占總支出的82.3%,支出增幅高出財政收入增幅6.76%,從今年1-11月份情況看,增幅還要大一些。

體會之三:“一化三基”戰略的關鍵點是堅持“統籌協調”。“一化三基”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本身蘊涵統籌協調的根本方法。新型工業化是“三基”的龍頭和發展取向;“三基”是新型工業化的依托和堅強后盾,沒有新型工業化,“三基”就會失去牽引和推力;沒有“三基”,新型工業化就會失去依托和支撐、成為無本之木。我們深感,“一化三基”作為省委的重大戰略決策,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憑空想象,而是對發展實踐的科學總結和提升,是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從“興工強省”口號的提出到“一化帶三化”的總體部署再到“一化三基”戰略的實施,不是簡單的概念置換,而是充分體現了工作思路上的繼承與創新,較之“興工強省”和“一化帶三化”,“一化三基”的本質內涵與形式外延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境界,契合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選擇。這幾年的實踐也證明,我省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很好地把握了“一化”和“三基”的內在聯系,初步形成了“發展一化建三基,建設三基促一化”的良性循環,促進了湖南的發展。

體會之四:“一化三基”戰略的突破點是加快“體制創新”。從體制角度看,我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等問題,可以說都與管理體制、分配體制有關,與二元分割的經濟社會結構有關,與缺乏區域一體化的機制有關,也與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健全、不到位有關。“一化三基”的系統推進,牽涉到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市場與行政、微觀與宏觀、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競爭領域與非競爭領域等等方方面面,也必然涉及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等各種體制的變革與創新。我認為,“一化三基”的深度實施,呼喚體制創新,催生體制創新。因為隨著“一化三基”的推進,需要改革公共服務的體制,增強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需要創新公共財政體制、社會保障體制,加大對不同地區、“三農”領域和困難群眾的綜合支持力度;需要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需要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也需要變革行政體制、組織體制、干部管理體制和政績的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