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牙克石地區三農問題初探

時間:2022-02-11 11:12:00

導語:內蒙古牙克石地區三農問題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蒙古牙克石地區“三農”問題初探

內蒙古牙克石位于北緯47度39分,東經120度28分,是祖國北疆的“金雞之冠”,她坐落在馳名中外的大興安嶺之顛,茫茫林海深處,東面連接美麗富饒的嫩江流域,西接舉世聞名的呼倫貝爾草原,南與號稱“塞外蘇杭”的扎蘭屯相連,北接天驕故地額爾古納,牙克石全市總面積27.59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85,000平方公里,草場面積86萬公頃,耕地面積8萬公頃。近幾年來,牙克石市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較穩定,經濟總量自98年以來增長勢頭強勁,農牧業發展速度有所提高,特別是2000年以來,全市貫徹落實國家提出的退耕還林政策,逐步推進“有農轉牧、退耕還林”的戰略方針,對現有的農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整,使牙克石地區的農牧業逐漸呈現“減糧、增經、擴飼”趨勢,

雖然牙克石農牧業勢頭發展良好,但是產業結構調整,農業也在其中,存在一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根據近一個月的調查,對較為突出的“三農”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結合牙克石地區的農牧業狀況,談一下對“三農”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三農”反映在牙克石地區其突出的問題是農業、農民問題,由于本地區的農業大部分屬于承包責任制,農戶承包大面積的土地進行耕作,由于近幾年受自然環境和市場行情的影響,導致農牧業發展較為吃力,針對這種狀況對近兩年農牧業的經營狀況進行了調查,拿本地區1戶農戶2004年的生產狀況來看,今年播種小麥、油菜共計5,000畝,總產量145萬斤,總收入達119.6萬元,總成本約79.6萬元,總毛收入約40萬元(油菜產量每畝200斤,2,500畝油菜產量50萬斤,按照每斤1.1元,產值可達55萬元;小麥產量每畝380斤,2,500畝小麥產量95萬斤,按照每斤0.68元,產值可達64.6萬元);按照本地區的市場價格油菜、小麥每畝收入總計480元,去掉成本320元(包括種子65元,各種費用200元左右、農業稅17元,利息支出約10元,折舊費用等28元),毛收入160萬元,剩余可以直接用于進行生產和消費的收入就微乎其微了,其主要的原因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由于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資源配置,廣大農戶沒能夠準確把握市場規律,本地區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導致本地區的農業不能得以快速發展,沒有形成產業一體化。另外由于國家政策的變化,使本地區的糧油保護價退出歷史舞臺,使我們本身就很脆弱的農業進入了市場競爭,發展緩慢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糧食質量的問題,導致糧食賣不出去或賣得過于低廉,主要原因在于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

農民增收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農戶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戶人均純收入增長呈階段性下降趨勢,困擾農業的主要問題,已不再是農產品能不能生產出來,而是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能不能及時賣掉,以及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否則,就會導致農業增產農戶不增收,甚至歉收。這是長期以來農戶依靠農業增收越來越困難的直接原因。農戶收入問題是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問題。如果農戶增產不增收,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農產品供求形勢就可能發生逆轉。

二、主要對策、建議

(一)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引導農戶改進農業種養結構來增加收入。

目前,應大力扶持推動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一是區別情況,對龍頭企業實行不同的準入門坎,適當降低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起步晚農業行業的龍頭企業認定標準。適當降低其注冊資本和經營規模的限制,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二是集中有限的資金,重點扶持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調整結構資金,重點扶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企業(項目),三是深化農村基層供銷社改革步伐,增強其為三農服務的功能,加快基層供銷社布點調整,使農戶經營形成產供銷一條龍,逐步推動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轉換經營機制等方面,提高其在組建龍頭企業中的參與能力。

(二)逐步增加政府對農戶、農業的直接投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生存和發展條件,從夯實農業基礎上增加農戶收入。

1、逐步增加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直接投入。將政府對農村農業公共設施建設的直接投入納入公共財政體制范圍,確保對農業農村的直接投入總體上與自治區財政收入增長同步。在現行分稅財政體制下,以省級財政為主承擔,逐年提高省級財政預算內支農投入占財政總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占全省基本建設總投資、農業技改資金占全省技改資金的比重。

2、加快農村交通、水利、通訊設施建設步伐。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加快農村公路網絡建設,集中建設一批通鄉、通村公路,逐步實現公路硬化,積極推進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農業基礎設施改造的市場化運作進程,改革現行水利建設基金、防洪保險基金、特大防汛基金的使用辦法,允許集中部分三項基金作為注冊資本,組建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投資主體,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在各級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專門設立農副產品供求信息、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欄目,構建農村信息平臺。

3、加大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對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的經費支持力度,對實施農村合作醫療的實行按參加人數和補助定額給予資助。

(三)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通過減少農民不合理支出來間接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全面推開農村稅費改革。通過調查,建議積極爭取中央加大對內蒙古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通過中央、省財政轉移支付、縣鄉精簡機構和人員等措施消化部分財力缺口。盡早全面推開稅費改革,以增強農戶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其次,健全和完善農民負擔監督機制。加大對農業和農村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和各種亂攤派的查處力度,進一步規范政府與農民分配關系,防止出現對農民“明減暗加”的做法,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為重點,創新支農服務體系,促進農民通過拓展二三產業經營來增加收入。

1、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從目前牙克石地區農村三大金融機構的支農情況看,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村信用社已成為為農服務的一支重要主力軍。為此,一是深化農村信用社經營和管理體制改革鼓勵信用社通過明晰產權關系,增資擴股,壯大經營規模,增強支農服務功能。對于具備條件的,可以實行縣一級(或幾個鄉鎮)信用社統一法人結構管理,探索建立起符合金融機構業務特點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小額信用貸款的操作辦法,對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地區的單筆小額貸款的限額可實行不同標準;實行靈活的利率手段,對按期歸還貸款的守信農戶,允許給予利率優惠。三是采取多種措施,在資金來源、業務開展、網點建設、稅費負擔等方面為信用社的發展和業務經營提供優惠和便利。四是加快建立農村信用管理體系,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推動“信用村(組)”、“信用鄉(鎮)”建設,提升農戶信用評定的層次和效果。五是加快信用社系統資金清算、匯兌等硬件技術設施建設。

2、構建農業科技推廣新體系。要通過政府推動和引入市場機制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農業科技推廣新體系。一是通過政府提倡,推動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農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和傳授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的科技進步。二是鼓勵科技人員和科研機構以資金、技術入股,通過與農民、農業專業大戶結成緊密的利益紐帶,建立一批示范點,引導農民走上經營體制創新之路。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

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增加農業科研、技術培訓與推廣、病害防治、良種繁育、產品檢測體系,增加農業貸款的財政補貼,擴大農業生產的貼息貸款范圍。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好“食品放心”工程。

4、進一步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一是加快組建一批農業專業化協會,提高農民在農產品銷售中的主動性。二是加快建設一批農產品市場。在大宗、重要農產品的產地或集散地和鄉鎮企業密集區、省際邊界地區,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農產品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在中心城市開辟專門的農產品直銷市場,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搞活農產品流通。

5、為農產品加工項目提供綜合配套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在全省支持和鼓勵興辦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在項目立項、用地、用電、信貸、稅收、技術等方面予以優惠,形成一批集加工、貯藏、運輸、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大宗農產品體系,使農民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增加收入。

(五)加快農村城鎮化的進程,逐步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支持和促進體系,引導農民通過擴大務工來增加收入。

從長遠看,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是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切實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逐步引導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