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會力量 關注村鎮建設
時間:2022-02-11 11:23:00
導語:整合社會力量 關注村鎮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即“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這個重要論斷,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與推進村鎮建設的關系,拓寬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
第一,“兩個趨向”重要論斷為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
“兩個趨向”重要論斷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在新形勢下對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思想認識和政策取向上的理論升華,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體現了對解決“三農”問題的巨大決心和勇氣。
經過二十幾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200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65萬億元,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到2.63萬億元。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
近幾年,由于中央堅持了“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針,采取了堅決措施直接支持“三農”工作,“三農”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同志“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為落實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正確把握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階段后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縮小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解決“三農”這個艱巨課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二,加強農村工作是協調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
近幾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農業稅收減征力度,加大對農民補貼力度,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進步支持力度,加大對糧食生產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和扶貧開發支持力度,進一步調動了農民以及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在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們相信,隨著這些措施的進一步落實,農業和農民工作將取得更大的進展。
“三農”問題是城鄉發展不協調的產物和表現,當前相對于農業和農民工作,農村工作的進展還不太大,農村落后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城鄉差別還在進一步加大,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農村工作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其本身的復雜性,還沒有得到各方面的應有重視,還缺乏系統的指導思想、解決思路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歷史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農村的同步發展作為基礎和支撐,農業、農民問題將很難得到真正解決。加強農村工作是協調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正是基于此,中央最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第三,村鎮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城鎮化歷程,是以人口轉移為基本特征的。我國9億急于享受現代文明的中國農民向何處去,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小城鎮和新農村作為農村人口蓄水池的巨大作用也再一次凸顯出來,努力推進鄉村城鎮化——縣域內農村人口向建制鎮和集鎮集中的過程,是中國特色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在中國社會,城市是一小塊,農村是一大塊,農村問題遠比農業和農民問題更為復雜和深刻。我國農村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發展狀況參差不齊,人均資源多寡不均,風俗習慣各不相同,深層社會結構和倫理結構錯綜復雜,中華文明的精華與封建的糟粕并存,這是世界上情況最復雜、歷史最悠久的農村社會之一。但是,迄今這一事關農村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制度性的問題尚未得到廣泛關注和認真解決。
村鎮包括村落、村莊、集鎮和建制鎮,是農村各類聚落的統稱。農村經濟、社會、文化,乃至整個農村面貌都集中體現在村鎮上,農村工作的核心和最終成果也具體反映在村鎮上,村鎮代表的是農村發展的整體水平。村鎮建設是農業發展、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和具體體現,是“三農”工作的關鍵環節和結合點,也是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大力加強村鎮建設是中國特色城鎮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第四,推進村鎮建設健康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
我國農村擁有9億多人口,每年建設投資數以千億計,房屋建設量多年一直保持在7~8億平方米左右,帶動延伸產業對GDP的貢獻在1萬億元以上,是全世界最大的鄉村社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建設市場,也是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之一,在新農村規劃、農宅設計、建筑材料與施工、環境建設等方面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整體經濟社會面貌雖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廣大農村地區依然是基礎設施落后,臟、亂、差現象較為普遍。100多億平方米的農村住宅建設沒有能夠形成面貌一新的新型農村社區,沒有形成相關領域和行業的產業化平臺,沒有形成能夠持續提供就業崗位的產業集群,沒有形成文化教育科技發展的堅實基礎,在許多地方農村成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傾銷地,重度污染企業的轉移地,農村水源、大氣、土壤的大范圍面臨污染以及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浪費嚴重。
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尤其是農村問題,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艱巨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整合社會各界力量,發揮所長,共同為解決“三農”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村鎮建設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需要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當前,社會各方面對村鎮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高,各種社會團體在促進村鎮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推動解決“三農”問題,需要我們團結大多數從事、關心村鎮建設的機構和人士,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整合社會各界力量,積極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咨詢,為實踐部門提供智力支持,加強同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和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發展的有力支撐,共同為解決“三農”問題凝聚心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