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對農民工加入工會的認識

時間:2022-02-11 11:47:00

導語:提高對農民工加入工會的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對農民工加入工會的認識

農民工,是在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非農轉移和異地就業中形成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目前,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現實中,農民工都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視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充分認識新時期工人階級隊伍外延和內涵上發生的深刻變化,不斷提高對農民工加入會的認識,是各級工會組織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站在發展的前沿:從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看,吸收農民工加入工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后備軍,農民工是工人階級的新生力量。黨的十六大指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根據全面小康的實現指標,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要達到56%。這就意味著今后每年要有1300萬農民進入城鎮,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會成為工人,成為工人階級隊伍的新成員。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的群眾性組織,必須順應歷史發展趨勢,著眼于統籌城鄉和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著眼于建設一支團結統一的、強大的工人階級隊伍,接受農民工已經走進并將繼續走進工人階級隊伍這一現實,真正把農民工納入工人階級的范疇,在鞏固原有工會會員的基礎上,關注和吸收新的職工群體,特別是明顯處于弱勢的農民工隊伍,使工會真正成為面向所有勞動者、面向工人階級全體成員的群眾組織。

站在維權的基點:從農民進城務工所遇到的問題和勞動的屬性看,吸收農民工加入工會具有客觀的現實性。農民工是我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農民進城務工后,易受到社會歧視、就業歧視和利益侵害,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作為從農村走入城市依靠工資收入的勞動者,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屬于產業工人的性質,與農民在土地上從事農業勞動已經沒有任何職業上的相似之處。他們與農村惟一的“天然臍帶”只不過是原農村戶籍所在地仍擁有的責任田而已。農民工在職業上已經實現了從農民向工人的轉變,在客觀上具有了工人階級的屬性,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新鮮血液和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農民工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我們不應該只承認他們的勞動,而不承認他們作為勞動者應享有的平等權益。面對農民工工資拖欠現象嚴重、超時加班加點普遍、勞動安全衛生缺乏有效保障等嚴峻的現實問題,面對農民工迫切需要表達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強烈的組織需求,工會不應該也不能缺位。承擔起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職責,是黨賦予各級工會的神圣責任和莊嚴使命。工會要通過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來增強工會對農民工的吸引力,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工人階級隊伍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到工會組織的溫暖。

站在政治的高度:從工會組織需要發揮的“三個作用”來看,吸收農民工加入工會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我國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工人階級不僅要有質的提高,而且還要有量的擴大,使工人階級具有先進性和群眾性的雙重屬性,實現質和量的統一。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的發展壯大,一個重要的補充源頭在于農村和農民。農民工一頭連著農村、農民,一頭連著城市、工人。作為個體,農民工存在著重新回歸農民的可能性,但作為一個源源不絕的新群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他們將實現從農民到工人的轉變是必然的趨勢。因而,農民工加入工會不僅僅是要解決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給予農民工應有的國民待遇等問題,而是事關我們國家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工人階級隊伍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把已經屬于或將會屬于工人階級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工”吸收到工會中來,強化他們的階級意識,增強他們的組織觀念,從而不斷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重要方面,是工會更好地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國家政權的社會支柱作用、表達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作用,努力為改革發展穩定服務的重要途徑。

站在群眾的立場:從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看,吸收農民工加入工會具有十分的緊迫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成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重點是農民,難度在農村,關鍵是農業。沒有發達的農業,沒有繁榮的農村,沒有殷實的農民,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是許多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并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道路,是我國沿海各省總結出的成功經驗。“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困難,困難在家呆著總困難”。有調查顯示,全國農民收入的17%來自勞務收入;在勞務輸出大省安徽和四川,這個比例高達30%。只有把農民轉化為工人,農民脫貧致富才有希望。各級工會要從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農民工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解決農民工問題,也就是解決農民問題。要通過工會的組織形式,把農民工組織起來闖市場,團結互助求發展,不斷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有效解決農民工外出務工無序流動、權益易受侵犯等問題,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工會應有的貢獻。

站在責任的角度:從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看,吸收農民工加入工會具有極端的重要性。我們黨是執政黨,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必須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農民工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他們的貢獻關乎社會的發展,他們的冷暖關乎社會的穩定。始于去年年底的農民工工資“清欠風暴”,使農民工的境遇和命運引起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集中關注,加大對農民工的權益保護已成為整個社會的廣泛共識。工會作為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為職工利益的表達者和維護者,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是工會的應有之責。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必須首先把農民工組織起來,吸收到工會中來,使農民工通過組織化的方式,實現“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組織起來在一定意義上是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壯大起來,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工投入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也只有組織起來,才能增加工會組織的活力和戰斗力,才能發揮工會組織的維權作用,努力做到替職工說話,為職工辦事,解職工之難,幫職工謀利,不斷推動《勞動法》、《工會法》等關系職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貫徹實施,推動更具根本意義的改革,實現農民工“權益困境”的最終破解,使城市真正成為農民工的謀生之地,創業之基,精神家園。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