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農村工作領導會議上的講話

時間:2022-07-04 08:40:00

導語:縣委農村工作領導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農村工作領導會議上的講話

*年初以來,全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省委、市委有關農業農村工作的文件、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實現“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的目標任務,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和前期嚴重干旱等帶來的不利形勢,全力抓好去年“11.2”洪災及其他原因損毀的農村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了春耕生產的順利進行。同時,為應對今年的各種不利形勢,保證農業農村工作穩步推進,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于2月3日召開成員單位負責人工作會議,專門對旱情進行分析研究,及時安排部署抗旱保春耕各項工作。縣委政府于2月24日召開由各鄉(鎮)黨政領導、縣直各部委辦局主要領導、各人民團體負責人、駐景單位負責人、第三批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參加的全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今天召開的會議是今年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第二次會議,是全縣第三次專題研究、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工作高級別會議。下面,就我縣目前農業農村工作情況作簡要通報、分析,同時,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幾點意見,沒有提及方面或講不到的地方,接下來請各位再作發言。

一、農業生產工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情況

(一)農業生產情況

糧食生產:經過主要農產品認證工作的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實施煙區小麥良種示范,完成云麥53等小麥良種示范3000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0萬畝和電腦農業技術7.5萬畝;實施了2萬畝農業部立項的冬季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和15萬畝農作物間套種項目;啟動了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預案,裝備了200臺電動噴霧器;加強農業技術培訓,舉辦各類培訓361期,培訓人數26163人次;狠抓良種推廣,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75%,經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1%。收獲小春糧豆面積22萬畝,產量2.3萬噸,與去年持平;大春糧豆種植31.5萬畝,完成計劃73.5%,大春作物尤其是玉米播期比去年提前,更有利于明年的小春生產。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呈增加趨勢,13.1萬噸的糧食生產任務有望完成。全縣農經作物比例不斷優化和訂單農業平穩增長,烤煙產業不斷壯大,蠶桑、茶葉、畜牧等產業圍繞市場逐步調優。目前,農業生產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烤煙產業:全縣有11個鄉鎮、120個村、5735戶種植烤煙,目前,全縣烤煙移栽全面結束,完成種植面積69637畝;建設烤煙育苗點38個、小棚15557個;新建臥式烤房1439座,普通烤房1464座,外圍建設已全面完成;計劃供應塊煤12776噸、無煙煤7870噸,截止5月5日已供應塊煤10525噸、無煙煤5566噸。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發展健康。今年20.5萬擔烤煙產量任務,以2008年為計算基數,外加10%的調價因素,有望實現煙農收入16500萬元,畝收入可達到2350元,預計可實現煙葉稅3300萬元以上。

蠶桑產業:我縣從2000年開始實驗種桑養蠶,2003年引進佳浩繭絲綢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格局,2007年被國家列為200個“東桑西移”重點基地縣。2009年計劃蠶桑面積5萬畝,完成養蠶6萬張,產量2220噸、產值4550萬元。目前,已完成全年2萬畝高產優質桑園基地建設前期規劃和1萬畝以農桑、女桑為主要品種的雜交桑園嫁接改良工作;共發春蠶種8340張,比去年同期減少40張,下降0.4%,至6月2日止,共收鮮繭331.59噸,與去年的329.88噸比增0.52%;共發夏蠶種8129張,與去年的16358張少8229張,減50%。企業生產白廠絲42噸,實現工業產值710萬元,占目標任務的15.78%;受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蠶桑產業呈下行態勢。

茶產業:××縣是種植加工普洱茶歷史悠久的地區。2009年初全縣茶葉面積20.1萬畝,可采摘面積為13.6萬畝,受茶葉市場低迷影響,效益漸行下滑,預計產量和產值均比2008年的5922噸、8291萬元有所降低。今年1—4月,全縣完成茶葉產量1209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65噸,減少12%。完成工業產量153.6噸,其中普洱茶123噸,名優綠茶30.6噸;茶農收入1106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了810.4萬元,減幅達42.3%;完成工業產值460.8萬元。現在全縣2000畝無性系良種優質茶園基地建設和3萬畝茶樹林的種植正在抓緊組織規劃實施,茶苗育種準備充分,長勢良好;茶園低改正在穩步推進。

核桃產業:我縣是最適宜泡核桃種植的地方之一,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現有核桃面積42萬畝,其中21萬畝是泡核桃;核桃產業成為全縣第一大經濟林產業,現已投產核桃面積為18萬畝。泡核桃樹被群眾稱為“綠色銀行”、“養老樹”,其產品有果大、皮薄、無病蟲害等優點,深受客商歡迎。近年來核桃產量產值逐年提高,農民經濟效益逐步突顯。特別是培育的核桃苗,多年來一直深受廣西、甘肅、貴州、四川等省份的歡迎,每年賣出省外的苗木在1800萬株以上,產值達4500萬元。2009年,培育核桃苗2500畝,1800萬株,預計產值3240萬元;預計核桃干果產量達4800噸,按2008年價格計算,農民收入可達9600萬元,可超計劃1000多萬元。當前我們要抓住建設泡核桃基地縣的機遇,積極推進核桃產業發展,“十一五”期間,要在42萬畝的基礎上再發展8萬畝,使總面積達50萬畝,到“十一五”末農民人均核桃面積達1.5畝、農民人均核桃收入達3000元以上。

畜牧業:堅持走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方向,加強疫病防控與技術服務,重點發展養殖大戶。目前,我縣上報的中央無償投資300萬元的現代農業生豬產業化項目已獲省級評審論證通過;現已實施5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完成50萬元的上級投資;完成了2個新模式示范點建設工作,共帶動90戶養殖戶從事新模式養殖。截止5月18日,完成畜牧業產值達18478萬元;大牲畜、生豬存欄分別為:11.08萬頭、38.62萬頭,出欄分別為:0.96萬頭、9.14萬頭,與去年同期相比存欄、出欄量均略有增長。但今年以來生豬價格降幅較大,已突破了6:1的糧豬盈虧平衡點,每養一頭肥豬將虧損200—300元,因此,要從肉食品深加工建設方面想辦法,引進或建立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蔗糖產業:完成種植面積3.1701萬畝,預計產量14萬噸、產值3640萬元。要實現蔗糖產業恢復性增長,要在鞏固和逐步發展種植面積、推廣良種良法上采取切實措施;加強中耕管理技術指導提高產量、產值。

(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目前,全縣完成了除險加固1件,配套1件,修復水毀125處,人畜飲水工程97件,“五小”水利工程75件(其中小水窖75口)。完成新增灌溉面積0.1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36萬畝,完成干支渠防滲建設任務69.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平方公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1.3萬人。投入勞動積累工137萬工日,完成水利水電投資1783萬元。徐家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74.52萬元;灣水河水庫渠道配套工程完成投資3.2萬元;川河河道延長段整治工程、者干河花山街段河道防滲工程進展順利。

高穩產農田建設及中低產田地改造:全省2009-2020年2000萬畝中低產田地改造規劃中××有18萬畝任務。2009年全縣的中低產田地改造任務是1.8萬畝,現已完成改造1.4萬畝,完成投資1628.8萬元。其中:煙草公司完成3786畝,國土資源局完成2499畝,農業綜合開發辦完成4600畝,水務局完成增灌面積1200畝。“11.2”洪災水毀墾復0.15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0.29萬畝,現已完成900畝,項目正在實施中。預計年內可完成全縣1.8萬畝的建設任務。

農村交通發展:交通問題歷來就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縣委政府高度重視交通問題,采取措施,高位推動、強勢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去年10月份以來,我縣先后啟動實施了大街鄉至九米橋、芹菜塘至林街、林街至幫崩丫口、縣城至太忠4段共127.76公里、總投資9095.28萬元的油路建設工程。目前,大街鄉至九米橋38公里瀝青路面改建,計劃投資2590.91萬元,完成投資2200萬元;芹菜塘至林街55.76公里瀝青路面改建,計劃投資4076.18萬元,完成投資850萬元;林街至幫崩丫口12公里瀝青路面改建,計劃投資880.31萬元,完成投資122萬元;縣城至太忠22公里瀝青路面改建,計劃投1547.88萬元,完成投資260萬元。林街至萬龍公路、大街平地村公路、花山文明村公路3條通達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00萬元。完成連南線、景太線、文三線、南景線、錦屏菜戶路共5條79公里農村公路養護大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330萬元,現正準備組織竣工驗收。在建大朝山、安定、曼等、大街農客站4個,計劃投資39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146萬元。全縣交通工程建設項目進展順利。

農村電力建設:預算投資808.1萬元的2008年無電人口通電工程,現已完成投資513.2萬元;批復總投資600.5萬元的國債2008年中西部農網完善工程(追加及追加部分第二批),為解決雨季到來電桿運輸及立桿困難,當前主要開展臺變立桿工作,現已完成11個臺變664棵電桿組立工作。35kv曼等變電站項目工程土建部分已基本完成,電氣部分進展順利。

農村生態建設:進一步落實退耕還林任務、整改個體承包退耕行為。從2000年開始,全縣共開展人工造林33.8萬畝,縣域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產業建設穩步推進。現已完成了龍街鄉石埡口村2006年度5000畝退耕還林項目整改落實到戶任務;完成了退耕還林1.73萬畝核桃造林、0.2723萬畝補植補造的作業設計工作;完成了整改個體承包退耕9410畝,并全部落實到耕地所有者手中。農村能源建設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低價值消耗逐步減緩,2009年全縣計劃完成沼氣建設2783口(其中:2008年余留1500口、退耕還林項目283口、國債項目1000口),現已完成875口;到2009年5月全縣累計完成沼氣39673口、節柴改灶75153戶,每年節約薪材19.5萬立方米,每年相當于保護了6萬畝森林資源免遭砍伐、產生了4621多萬元經濟效益。

家電下鄉情況:自2009年3月27日家電下鄉工作正式啟動后,農民購買踴躍,農村市場有所拉動。據統計截至5月14日止,全縣共銷售家電下鄉產品643臺,銷售金額1042888元。在網上顯示銷售信息共1243臺,其中彩電121臺,冰箱323臺,手機25臺,洗衣機174臺。財政已發放補貼268臺,補貼資金合計58928.09元。由于部分銷售網點信息錄入不暢以及少數鄉鎮正在啟動補貼申請備案,因此部份銷售產品還未錄入電腦。從運行情況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購買、補貼、申請及兌付等手續繁瑣和部分銷售網點對信息管理系統不熟悉、錄入不暢等問題。

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積極組織農機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檢查落實安全生產和支農服務情況,做好指導農機手檢修農機具等工作。年初來共抽調農機技術人員35人(次),組織機手近2000人,檢修農機具1356臺(套),組織投入拖拉機1172臺(套)、微耕機600多臺,完成機耕機耙面積61000畝;排灌機械170臺(套),完成機械澆灌作業面積5600畝;插秧機2臺,完成機械插秧面積300畝,為全縣春耕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節約了勞動力、節約了生產成本,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三)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情況

農村文化:農村文化建設進展順利,完成花山、文龍、曼等、大朝山東、林街、漫灣等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的項目前期工作,項目已由省、市發展和改革部門批復立項;實施了花山鄉文召村、文井鎮都拉村、景福鄉岔河村、曼等鄉瓦窯村等4個村文化室建設,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骨干、村組為終端的三級文化網絡雛形;落實了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及景福、太忠、龍街、安定4個鄉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的設備安裝、人員培訓、網絡連接等前期工作,初步形成了輻射城鄉的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體系;申報文化項目12個、體育項目11個,完成“××煞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完成6個鄉鎮的野外普查工作,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64項;在文井鎮清涼村、錦屏鎮灰窯村、安定鄉中倉村、花山鄉文召村、大朝山東鎮曼崩村等4個村文化活動室實施完成了農家書屋工程,待上級驗收。

農村教育:全縣共有中小學校198所,學校占地總面積1450069平方米,校舍總面積311560平方米(土木結構占19.3%,危房面積占18.8%左右),在校學生45335人。有專任教師2895人,工人93人、職員2人、醫務人員3人、圖書管理員5人、政工人員2人、會計5人,后勤管理工作人員16人。目前,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2%以上;初中階段入學率達97.8%以上;小學、初中在校生輟學率分別控制在0.3%和1.2%以下;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5%;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達98%以上,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9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降到0.35%以下。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普九”年檢標準。

排危項目實施以來,已排除危房面積76122平方米,中央資金1752.22萬元,省級資金1906.33萬元,地方資金235.8萬元,合計:3894.35萬元。建設衛生新校園項目學校102所,面積5269平方米,資金1080.45萬元,完成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民族中學、者后中學、文井鎮中)面積5165平方米,資金472.825萬元。預計到2009年至2011年我縣將排除全部危房面積,讓校園成為最安全,人民最放心的地方。目前,還有土木結構校舍75999平方米,占校建筑面積的22.1%,這些校舍幾乎都是破損房,一半即將轉化為危房,加上原有危房,危房面積將達18.8%左右,排危任務十分艱巨。現有各類危房面積達65252平方米,其中b級危房3064平方米,c級8554平方米,d級危房53634平方米。

農村醫療衛生:全縣政府醫療機構和衛生單位21個,包括5個縣級單位,5個中心衛生院,11個一般衛生院,有職工60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53人,設病床403張,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5人,每千人口擁有病床1.3張。有衛生室159個,聘用鄉村醫生281人。有個體醫療機構42個。2008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79.05%,2009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7.58%,增長8.43個百分點。

農村社會保障:2008年全縣共有農村低保戶25165戶38000人,共發放低保資金2028萬元;有五保戶1087戶1087人,共發放五保資金782640元,人均720元;農村醫療救助1176人發放救助資金509500元。今年,農村各種社會保障,正按各種補助標準有序運行。

扶貧開發:2009年共計劃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67個,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005萬元,其中:第一批18個已批復實施,第二批49個將在6月份全部下達實施;上海對口幫扶項目11項,投入援助資金380萬元;爭取投入小額到戶貼息貸款1500萬元,其中:第一批550萬元已下達到部分鄉鎮實施;實施稻田養魚和泡核桃種植產業扶貧項目2個,投入財政無償產業扶貧資金65萬元。

農村防災抗災減災:我縣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山區農業縣,做好抗災防災減災工作極為重要,各級抗災防災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加強領導,建立完善救災抗災應急分隊,做好24小時汛期值班工作,保證救災工作信息暢通;對災害造成的倒房戶、滑坡戶及時臨時轉移安置;對尚未疏通的溝渠河道,組織人力、物力及時疏通;輪流值班加強滑坡隱患點監控,切實把防災減災工作落到實處。去年,全縣受災農戶為4038戶、民房20872間,房屋倒塌261間;歷年滑坡需要搬遷戶累計612戶。僅“11.2”洪災,就造成1人死亡,7246間民房、29020畝農田受災,經濟損失6817.64萬元。其中水毀農田達3000畝,目前還有200多畝農田未能墾復,其中太忠沾牛就有100余畝無法墾種。去年投入救災資金100多萬元,其中民政投入救災資金近70多萬元,主要用于房屋倒塌戶和部分滑坡搬遷戶的補助,每戶補助500-2000元不等。

二、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工作意見

(一)存在的問題

農業農村工作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幫助和縣委、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穩糧、固畜、增煙、扶桑、促核、保茶、復糖”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實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設施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建設進展緩慢。二是肉類產品價格下行,畜牧產業發展壓力增大。三是農村公路建設任務重、資金難。到“十一五”期實現鄉鄉通油路的目標,縣級需拿出地方配套資金達2.2億元,資金壓力大。四是我縣許多民居抗震、防災、減災的能力弱。五是農村中小學危房面積大。目前共有危房面積65252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8.8%,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六是農村用電依然困難。雖然我縣境內建有漫灣、大朝山兩個百萬千瓦級電站,但我縣僅有110kv變電站1座,35kv變電站13座,人民群眾加工、照明等生產生活用電依然困難。七是農村矛盾糾紛多,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當前,要按照縣委、政府安排部署抓好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意見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快速擴散和蔓延,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對全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我縣的農業農村經濟也受到不同程度沖擊。可以說,今年將是新世紀以來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針對當前的困難和問題,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抓緊解決緊迫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又要著眼長遠,著力解決重大方向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和縣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上來,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扎扎實實抓好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基本素質、基本保障、基本隊伍建設,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強化強農惠農政策,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達到13.1萬噸,農業總產值增長10%左右;農業增加值1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鞏固和發展農村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為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今年要抓好的幾項工作和具體要求,我在2月24日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已經作了強調,在此不再累述。但是要確保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提以下幾點意見。

一是狠抓干部隊伍、科技隊伍作風建設。要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沒有一支作風過硬、業務素質強的隊伍是不行的。現在,部分基層干部工作不實、作風漂浮,解決實際問題不行,吃喝玩樂很在行。工作任務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實際上沒有一個在具體抓,高層聽中層匯報,中層聽下層匯報,下層不去實際調查了解瞎匯報,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現在,從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抓起,從涉及農業生產的單位和部門抓起,加強領導,注重業務知識的培訓學習和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職業道德教育,塑造一支作風踏實、業務水平高、服務意識強的既懂得組織管理又懂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業農村工作隊伍。

二是狠抓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各部門、各單位都制定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各個崗位都有崗位職責,為什么工作崗位有人,但是落實工作就沒有人去做呢?這個問題就出在規章制度不落實的問題上。現在,縣委有督查室,政府有督辦室、三制辦、問責辦等,要充分發揮這些職能部門的作用,確保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確保政令暢通,確保任務的完成。規章制度制定了,沒有人督促落實,那還不如沒有。

三是積極爭取項目,多渠道籌資,增加對“三農”的投入。根據“標準統一、統一資金、統一選項、統一驗收,分項負責、分別實施、分類指導”的原則,按照“田、水、路、林配套,節水、節勞、節資、高效,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要求,整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關資金,形成合力,認真做好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要認真抓好《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的宣傳、學習和貫徹,把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思想、行動統一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和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精神上來。當前我們要切實把全縣農村農田水利、道路交通、民居安居、電力電網等關乎民生項目做好做實。

五是要認真抓好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及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增效,確保“穩糧、固畜、增煙、扶桑、促核、保茶、復糖”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