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時的講話

時間:2022-03-02 09:22:00

導語: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時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時的講話

一、在思想認識上要有高度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意識是行動的指南。確保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真正見成效、有實效,必須站在戰略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從大家的發言尤其是鄉鎮同志的發言來看,應該說,大家的思想認識有高度,形成了共識,而且對具體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對具體原則的把握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提升。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新機制,其內涵和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政府拿多少錢來支持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也不僅僅在于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的簡單退出,更不能簡單等同于減輕農民負擔,其深遠而重大的意義至少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陽光財政公共化進程。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長期以來,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在加劇,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這種狀況必將逐步改變,國家必然將拿出更多的財力用于扶持“三農”發展。對此,我們務必要有清醒認識,切實認識到,今后的陽光財政將更多地體現為農民財政,國家財稅增量部分理應也必將更多地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對此,我們唯有早認識、早行動,農民才能早受益,農村才能早變化,農業才能早發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重大課題,而加速農村公益事業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我們過去常講新農村建設不能忽視集鎮建設,同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也不能丟棄新農村建設,就集鎮建設談集鎮建設,二者必須同步推進,才能相得益彰。當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鎮建設,提升集鎮建設規模和水平的同時,重點抓好農村垃圾處理、自來水進村入戶等重點工程的推進,真正全面構建起以集鎮、城鎮為龍頭的農村公益事業構架下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大格局。著眼新年新面貌,各鄉鎮村組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對農村環境衛生進行一次徹底清掃整治,強化群眾環境衛生意識。三是有利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近年來,**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今年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將歷史性的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之所以能夠持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無不與我們始終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有關,無不得益于我們不失時機地制定出臺了農村“三院”建設等系列政策舉措,解決了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真正減輕了農民負擔,改善了干群關系。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制度,作為農村稅費改革的產物,在一定時期對于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已基本具備了退出的各項條件。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新機制,有利于從根本上斬斷伸向農民的黑手,徹底取締向農民搭車收費的載體,對于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四是有利于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是從內在機制入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籌資平均攤派的問題,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使群眾由原來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真正形成群眾自愿自覺出資發展公益事業,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政府補助、在外成功人士贊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動機制。它倡導的是一種農村文明新風尚,有利于村風民風的改善,這必將為農村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探索一條長期、長效的新路。

同時,著眼提高全市干部群眾對構建農村公益事業新機制、加快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新認識,要切實強化宣傳,形成高度共識,以共識促共為。一是分管領導和具體操作的同志要提高認識。大家要徹底改變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僅是財政獎補農村公益事業的簡單、低層次認識,真正徹底從財政“一事一議”獎補制度的認識束縛中解脫出來,這樣我們的工作思路才能清晰,工作舉措才能更加體現以民為本。二是鄉鎮的同志尤其是鄉鎮黨委書記要提高認識。鄉鎮干部直接面對人民群眾,是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的直接操作者、實施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鄉鎮干部、鄉鎮書記的認識水平決定著群眾的認識水平。為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請建清同志專門組織鄉鎮負責同志召開一次專門會議,講清政策,講清要求,確保認識到位。三是要提高群眾的認識。為了將市委市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千家萬戶,請相關部門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發一封告全市農民朋友的信。同時,以“構建農村公益事業新機制,加速農民奔小康”為主題制作一幅新年掛歷,免費發送至每家每戶,真正讓這項工作深入人心。

二、在操作上要把握效度

將共識轉化為共為,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獎補資金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獎補資金廣覆蓋。隨著全市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今后市財政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獎補資金將逐年增加,去年安排了1000萬元,今年將安排2000-3000萬元,2011年就可能達到3000-5000萬元,按照這樣發展,我們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徹底實現原來稅改前每年向農村農民征收2個億向獎補2億元的轉變。這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要像農村低保、醫保一樣,真正讓獎補資金覆蓋到全市每一個行政村、自然村,讓全市人民尤其是農民群眾都能夠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在這里,我們基層的同志就是要跟農民講清楚,這項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經啟動了,不會停下來,不要擔心今后沒有,讓農民吃個“定心丸”。同時,這里要明確,鄉鎮集鎮建設不在獎補范圍之內。至于集鎮建設怎么辦,至少有兩條途徑,第一,市委市政府每年將重點扶持若干個集鎮建設;第二,市委市政府將搭建一個集鎮建設的融資平臺。二是涉農資金大整合。當務之急要對全市各自然村近期要做的公益事業和上級各部門每年有哪些專項支農資金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在此基礎上,區別輕重緩急,對爭取上級相關部門涉農資金和本級涉農資金的分配使用統籌安排,逐步做到涉農項目申報、審批、實施的集中統一。實行“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籌集和管理新模式,使各項資金互相匹配、形成合力,使涉農資金項目科學安排、規范使用、高效運行,充分發揮各項涉農資金的最大效益效用。三是社會各界齊參與。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尤其要充分調動本地在外成功人士支持家鄉公益事業建設發展的熱情,廣泛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支持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公益事業發展。要引導、鼓勵、幫助和支持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提高自我發展和自我建設的能力,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改善自身生活生產條件。

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切實防止三種傾向:一要防止項目審批繁雜化。在項目審批過程中,要堅持宜簡不宜繁、放權也放責的原則,相關部門要從宏觀上把握好資金的使用去向,不要搞沒有必要的調查研究和現場檢查,給予鄉鎮充分的自主權。這既是對鄉鎮的信任,更是對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支持。二要防止資金支持均等化。雖然我們最終要確保全市農村公益事業獎補廣覆蓋、全受益,但在操作過程中要避免資金扶持均等化、“撒胡椒面”的現象,要本著“集中財力辦大事、集中財力解難題”的原則,最大程度地發揮資金的效用。當前,尤其要將重點放在著力解決邊遠農村通水泥路和生產生活用水等現實問題上。要根據公益事業的緩急和上級補助資金等具體情況來決定資金的分配,絕不能搞平均分配。三要防止資金來源單一化。在強化財政支持的同時,要切實形成政府補助、部門扶助、社會贊助、村組和農民捐助相結合等多種形式,不斷拓寬農村公益資金來源渠道。

三、在實施上要注重廣度

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群眾關注度高,在實施過程中要突出三個廣泛性。一是在項目選定上,要突出受益群眾的廣泛性。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要始終突出受益群眾的廣泛性,尤其是今年實施的第一批項目,要盡可能建一些普惠性的項目,哪怕是規模小一點的項目,確保項目能早見效、群眾早受益,確保更多的群眾受益。對于投資額度大的項目,可以分年度實施,在資金使用上也可適當有所突破。二是資金籌措上,要突出群眾參與的廣泛性。重點是要建立激勵機制,積極調動方方面面參與農村公益事業的積極性,總結**港下村的經驗,可以在村組廣場、村部、祠堂等公共場所為捐資單位、企業、個人設立功德碑,提高群眾參與度和關注度。同時,政府扶助、獎補建立的農村公益事業項目,可以也應該把各級政府的名字列上功德碑,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農村、農民實實在在的關心與支持,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三是在資金使用上,要突出群眾監督的廣泛性。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理事會運作管理機制,理事會可以適當增加成員人數,突出其代表性,讓更多群眾參與資金使用、管理全過程,切實做到資金賬目公開化,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

構建農村公益事業財政獎補機制,是市委、市政府為加速推進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既體現了執政黨為民謀利的深厚情懷,更是“生態**”建設的應有之義。我深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有全市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我市農村公益事業一定能夠又好又快發展,**的農村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