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不能只收獲論文宣傳

時間:2022-08-07 06:07:00

導語:國家不能只收獲論文宣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不能只收獲論文宣傳

現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科研環境最好的時期。但在從趕超型國家發展為創新型國家的關健時期,一些不適應科學發展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解決,必將影響甚至制約科技創新和發展。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科研人員,他們的科研目的不是為國家解決重大發展問題,而是為了寫論文、發表文章。現在的科技界,太強調論文了,有了能被SCI或《工程索引》數據庫收錄的論文,就可以申請“杰青”、評教授,甚至參與院士評選。還有在各種評審中,出現了太多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浮夸,比如有的評審項目距離國際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卻要寫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的項目明明沒有取得什么重要進展也要寫上有“重大進展”等等,目的就是忽悠國家,忽悠自然科學基金委,忽悠863、973。

為什么會這樣?首先,評審制度不嚴格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些人把是否能獲得國家級大獎作為參評院士的條件,拼命甚至不擇手段爭取獲獎,導致國家級獎勵質量下降,有些科技進步獎、發明獎名不副實。其次,懲罰力度不夠。當發現有違學術道德的行為時,事后追究、懲罰不夠。有些科研人員多途徑申請項目,爭取到很多經費,但實際的研究內容只有一個,應該說這是對國家資源的一種浪費。這種現象較為普遍,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制止。問題還是出在評審制度不嚴。

現在的科技項目立項,很多是各級管理人員有實質性的決定權,專家評審機制越來越流于形式。評審太過頻繁,以至于評審質量下降,甚至科技界也出現了“評審專業戶”的現象;科技評價缺乏真正的學術評價,現行的獎勵制度已成為一些官員追求政績和一些科技人員獲取名利的渠道。

再有,鄧小平同志領導科教工作時,表示要當好科學家的“后勤部長”。而現在,我們一些科技部門不是為科學家服務,而是把自己變成了“指揮員”領導科學家工作。

科學問題還是要由科學家做主,要征求科學家的意見。比如一些科研專項、課題,搞“時間節點”,把它弄成了一條“生產線”,用指揮生產的方法來指揮科研項目,原因就是行政指揮過度。

在一些目標明確,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等大科學工程上,我們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組織大規模的人財物進行攻關。但真正要產生創新的、原創性成果,還是要靠在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他們才是原創性的主體。只有在第一線的科研人員才能找到他所在領域的切入點在哪里,哪些方面是可以做出創新成果的。

目前管理人員權力過大,一些科研人員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跑項目、跑經費上面,花在各種評審方面,真正在一線工作的時間過少,嚴重影響了科研工作進展和質量。

由于很多科研決策是由管理干部制定的,很多重大項目的執行也是在管理干部的干預下做的。因此,目前存在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就是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的科研人員,怕管理人員,專家評審變成管理人員手中的工具。由于院士群體的顧慮比較少,敢于直言,因此很多場合,管理干部就排斥院士們參與項目的制定和決策。

以863計劃中人工晶體專題為例。在2000年以前,人工晶體專題由科學家為主來制定五年計劃,也是由專家組管理和執行的。因此就非常強調創新和晶體生長的探索研究,執行的結果非常有效。目前在人工晶體領域的幾項重大成果和創新,例如大尺寸KTP、LBO晶體生長及產業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KBBF等晶體的發現及其光學性能的確定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成果,就是從“七五”到“九五”一直得到863計劃支持的。自進入新世紀以來,863計劃改由管理人員任命所謂的年輕人工晶體“專家”(實際上也是管理人員)來制定計劃,結果人工晶體專題被取消,稍微長遠的晶體材料研究計劃,例如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生長及器件研究也被取消。于是,自新世紀以來連續10年,863計劃沒有支持人工晶體領域中好的研究課題,自然也沒有得到任何有影響的成績。公務員之家:

反觀其他計劃,例如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等反而紛紛支持人工晶體項目。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提到的在基礎研究方面“量子通訊實驗取得成功,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中材料和器件的實驗應用上取得突破”,其中,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項目,就從973計劃基金委重大項目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

為了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一定要強調在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才是我國創新型群體的主流,是創新的源泉。必須依靠、尊重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并讓他們參與重大項目的制定和決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從趕超型國家變成創新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