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三項制度 推行三大措施 夯實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組織基礎

時間:2022-11-20 04:58:00

導語:實施三項制度 推行三大措施 夯實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組織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施三項制度 推行三大措施 夯實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組織基礎

實施三項制度推行三大措施夯實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組織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重心在基層。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體制限制,不斷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今年以來,我們淳化縣在縣、鄉、村三級黨組織中創造性地實施了三項黨風廉政建設制度,推行了三大強基措施,以此在全縣實施構建和諧淳化建設的“三個三”黨建新工程,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地區黨建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互動三贏的新路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一、立足三個層面,打造黨建工作新品牌

淳化是個果業大縣,上世紀八十年代,淳化的農民群眾就充分享受到了蘋果帶來的經濟甜頭。但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蘋果市場的疲軟,淳化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農民增收難的問題也日漸顯露出來。2006年8月,我從清澗縣交流到淳化后,在調研中發現群眾對兩件事意見很大:一是在群眾增收難的同時,部分科級領導干部卻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超標準購車;二是農村基層干部隊伍老化、活力不強、引領發展能力欠缺。增收難是一個經濟問題,但在上述兩個問題的作用下,就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干部的作風問題,融洽干群關系?如何解決基層組織老化、弱化問題,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調研、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與討論,最終我們還是認為,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必須在加強黨建上下功夫。為此,我們經過認真的調研、論證和準備之后,在全縣縣、鄉、村三級黨組織中實施了三項廉政制度、推行了三大強基措施,以此在全縣拉開了實施“三個三”黨建工程的序幕。

“三個三”黨建工程的立足點是堅持第一工程抓黨建的工作思路,從加快發展、促進和諧的角度出發,在范圍上求“廣”,即使工程涵蓋縣、鄉、村三個層面,滲透到全縣的每一個機關、每一個村組、每一個企事業單位的每一個黨組織和黨員;在活動的內容上求“實”,就是要增強針對性,要通過“三個三”黨建工程的實施,切切實實解決群眾最盼、最怨的突出問題,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活動的機制上求“新”,就是要敢于打破舊的條條框框,敢于突破、敢于創新,以新的機制鍛造新的作風、打造新的能力、謀求新的發展。

“三個三”黨建工程,首先是一個“陽光工程”,就是要打造“陽光”黨務、“陽光”政務,讓每一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牢固樹立“黨”的意識,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將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黨和群眾的監督之下,成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模范,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成為愛崗敬業、廉潔為民、狠抓落實的模范;“三個三”黨建工程還是一個“民心”工程,就是要讓每一個科級領導干部“廉”字當頭,切實轉變作風、服務群眾,決策科學民主、工作運行規范,采取的每一項工作措施都符合群眾意愿,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符合組織程序要求,成為自身過硬、黨群干群關系密切、群眾真心擁護、社會反映良好的旗幟;“三個三”黨建工程更是一個“發展”工程,就是要突出一個“強”字,讓每一個村級組織的結構更加合理、發展眼光更加敏銳、核心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具有較強活力、能夠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和帶領群眾致富的“火車頭”。

半年多的實踐證明,“三個三”黨建工程,使淳化找到了加強基層政權建設、融洽黨群干群關系、謀求更大發展的癥結,使淳化在短短的時間里,便迅速凝聚了人心、調動了激情,煥發出了空前的發展合力與動力,被一些干部群眾高興地稱為是一個促進和諧發展、富有淳化特色的品牌黨建工程。

二、實施三項制度,培育群眾滿意的廉政新風尚

一個班子是不是富有戰斗力、能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清正廉潔是基礎;一個領導干部是不是合格,清正廉潔是關鍵。切實轉變作風、加強新形勢下的黨風廉政建設,就必須緊緊抓住腐敗易發多發的領域,圍繞權、錢、人、事等重要部位和環節,進行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我們大力實施三項廉政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機制,從源頭上杜絕了腐敗現象的發生。

一是實施重要人事安排、重大工作、重大項目和大宗資金安排常委會票決制度。充分發揚黨內民主、不斷強化常委會負責制,對重大問題堅持集體研究、共同決策,是堵塞各種漏洞、促使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現實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取消了書記辦公會,全面實施了重要人事調整、重大工作、重點項目和大宗資金安排常委會票決制度,按照這一制度,今年對“三大目標”建設、新農村建設等事關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工作,在常委會充分研究討論、積極商議對策的基礎上,以票決的方式,明確了今年的具體建設目標和任務,確定了縣城建設“十大工程”,落實了包抓縣級領導及具體實施部門,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時限,夯實了責任,使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抓落實力度不斷加大,工作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縣委常委會還采取票決的辦法,調整干部74名,使一批素質高、人品好,工作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走上了領導崗位,形成了憑實績用干部的良好用人導向。同時,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狠抓黨務、政務公開工作,積極推行了普通黨員旁聽縣委常委會制度,讓普通黨員群眾直接參與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拓寬了民情反映渠道,增強了縣委決策的透明度,使每一項決策都順應了民心,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二是實施大項采購、車輛購置、外出考察申報審核審批制度。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認真履行勤儉節約,堅持按照“節約有限資金、服務經濟發展”的原則理好財、管好事,是貧困地區領導干部樹好廉政為民形象的前提。今年,我們積極推行大項采購、車輛購置、外出考察事前逐級申報、審核、審批制度,要求凡是涉及資金數額較大的采購、公務用車配備、因公出省出國進行學習考察等事項,都先向縣紀委書面申報詳細原由、申報具體事項、申報資金數額,出外考察的還要說明出外活動范圍、組織承辦單位等,縣紀委常委會按照有關廉政紀律和制度審核、提出審核意見之后,上報縣委常委會審批;出外考察除市委、市政府安排以外,一律不予審批。這一制度的實施,有效杜絕了超標準采購、高標準配車和領導干部借外出考察公費旅游等不良現象,僅集中采購一項就節約開支120余萬元,在全體領導干部中形成了自覺節儉的風氣,受到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普遍好評。

三是實施領導干部離任、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公示制度。經濟責任是領導干部為官理政的重大責任,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所在。加強對經濟領域的監督,是確保各級領導干部少出事、不出事的保證。我們針對過去推行的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與社會監督沒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定漏洞的實際,推行了領導干部離任、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公示制度,成立了領導干部離任、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公示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客觀性、準確性、統一性、量化性的原則,制定和完善了《淳化縣黨政領導干部離任、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公示實施辦法》,對鄉鎮和部門領導干部的離任及任期審計分別確定了審計重點,運用“一查、二算、三聽、四訪、五分析”的辦法,堅持審計與調查相結合、帳內審核與帳外核實相結合、全面審計與重點審查相結合、召開會議與個別談話相結合、責任認定與公正評價相結合,突出對領導干部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國有資產保管情況、廉潔自律情況的評價,在將審計結果向縣委、縣政府及縣上四大班子有關成員報送的同時,及時在政府公開欄、電視臺上進行公示,設立審計舉報電話和舉報箱,接受群眾監督。去年以來,縣上就先后對26名黨政領導干部進行了離任、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公示,查出違紀違規資金35萬元,收繳財政4萬元,歸還原資金渠道27萬元,撤職并移送司法機關查處2人,使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牢固樹立了廉潔從政、潔身自好的從政理念,有效杜絕了國有資產流失和經濟犯罪案件的發生。

三、推行三大舉措,激發各方投身新農村建設的新激情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創新村級組織建設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基層干部隊伍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今年,我們推行三大強基措施,有效激活農村干部的“再生”機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一是推行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享受副科級待遇,充分調動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村基層干部是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就必須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切實感到工作上有干頭、政治上有盼頭、經濟上有想頭、事業上有奔頭。我們按照“成熟一批、發展一批”的工作思路和“試點示范、逐步完善”的原則,推行了部分黨支部書記享受副科級政治待遇工作,制定了《淳化縣享受副科級干部政治待遇的農村黨支部書記管理辦法》,采取“鄉村兩級民主推薦、鄉鎮黨委提名、組織部門定向考察”的辦法,確定了15名連任農村黨支部書記5年以上,在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村黨支部書記,給他們落實了副科級待遇,建立了專人檔案,并由縣財政每人每月發放800元工資,有效激發了基層干部這一群體的工作積極性和帶領群眾致富的熱情。

二是選聘優秀大學生任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助理,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活力。當前,部分農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特別是一些條件較好的村,隨著產業的發展,村干部因自身素質問題,在工作上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如何迅速提高這些村級組織引領發展的能力,是加快這些村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從創新用人機制入手,全面推行了選聘優秀大學生任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助理這一舉措,制定了《關于選聘優秀大學生到農村任支部書記、村主任助理的意見》,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原則,為全縣產業發展勢頭好、人口在1700人以上的村公開選聘年齡在28周歲以下、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應往屆畢業生,通過報名、資格審查、考察、筆試、面試、答辯、公示等環節和程序,先后為7個村選聘到支部書記助理、村主任助理。在對這些大學生“村官”進行為期一周的崗前培訓之后,舉行了隆重的任命儀式,落實了每人每月800元的工資待遇,簽訂了三年任期目標責任書,并明確規定,選聘三年期滿后,經考核優秀的,可享受鄉鎮公務員待遇,既激發了大學生“村官”的創業熱情,又夯實了工作責任,為基層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進一步優化了村級班子的結構,有效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活力。

三是選派縣鄉干部駐村掛職,建立良好的農村人才援助機制。黨員少、能人少、致富路子少是一些貧困村的共性問題。“三少”問題使一些貧困村陷入了工作長期打不開局面、農民收入長期徘徊不前、產業發展長期沒有突破的窘境。由于這些村大多地處偏遠、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從外面“選聘”村官沒人愿意去,用“矮子里面挑將軍”的辦法產生的村干部對經濟社會發展難以產生突破性作用,要使這些村有大的發展,就必須在“帶頭人”上下功夫。我們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積極推行縣、鄉干部下村掛職幫扶制度,按照“因人而異、因村制宜”的原則,把下村掛職干部特長與所駐村的實際結合起來,認真篩選了27個試點村,派駐27名工作能力強、思想素質高、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縣、鄉機關干部下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副主任;在掛職期間,各鄉鎮與每個掛職干部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明確工作目標和方向,夯實了工作責任;對下村掛職干部由縣委組織部和鄉鎮黨委進行統一管理,每季度對掛職干部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每半年進行一次工作考核,對工作成績顯著、貢獻較大、群眾反映好的干部,作為后備干部進行培養,特別優秀的,優先提拔。這一新舉措,極大的調動了縣鄉干部到基層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下村掛職干部在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整治村容村貌、開展精神文明創建、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績,有效增強了村級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為貧困村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