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憂患意識不強問題講話稿

時間:2022-07-10 11:58:00

導語:解決憂患意識不強問題講話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決憂患意識不強問題講話稿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范意識。它源于自覺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堅強意志和奮發精神。所謂憂患意識,是說沒有問題的時候就想到問題的出現,沒有危機的時候就想到危機的降臨,矛盾未顯現的時候就要想到矛盾的突發和激化。這也就是《周易》中所說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也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重要支柱。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就是民族憂患意識的產物。黨的幾代領導人,包括、鄧小平、,都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場合,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黨的十六大剛剛結束不久,總書記就帶領中常委們到西柏坡學習考察,表明了中央領導集體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年1月,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面向未來,我們黨任重道遠,擔子更重,責任更大,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又強調,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在黨的十七大上,總書記強調了“四個一定要”,其中一條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最近,在中央黨校舉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總書記又指出:“越是形勢好的時候,我們越要有憂患意識,越要居安思危。”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對于我們來講,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次全市性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把解決憂患意識不強問題作為一個專題展開討論,是完全必要的。

(二)我市為什么提出憂患意識不強的問題,恐怕主要原因是,目前在我市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中存在著小進即滿的思想

認為自然環境條件不錯,有了一個好的基礎,而且這幾年發展得也很快,無論是經濟總量、人均gdp,還是財政收入,都是全省第一,特別是的開發建設和南堡大油田的發現,以及科學發展示范區的建設,的知名度在全國乃至世界越來越高,眼下又面臨著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所以,有了一種滿足感。小進即滿的思想流露在我們的言談話語中,也表現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這種小進即滿的思想是我們搶抓新機遇,建設新,實現新跨越的大敵。憂患意識不強,表現在具體問題上,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是看不到資源型城市轉型迫在眉睫。是一座資源型城市,礦產資源豐富無可厚非,但總有一天資源要枯竭。我們的煤,已經開采了129年,還能夠開采多少年呢?我們的鐵礦,算起來保存完整的也只有灤縣司家營了,再開采下去還能開采多少年呢?專家預測,無論是煤礦還是鐵礦,再有幾十年也就開采完了。正處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關鍵時期。趙勇書記講,現在轉型,還尚存動力。如果等到資源全部枯竭之后再轉型,就悔之晚矣。云南省曾經有個東川市,開發銅礦起家,1958年國務院下文把它明確為地級市,銅礦開發支撐了這座城市。而到1998年,經過40年的銅礦開發,礦產枯竭了,國務院不得不又下文把東川市變成了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個縣級區。這樣的教訓應該汲取。我們不能沒有這樣的危機感,不能沒有這種憂患意識。

二是看不到擴大開放的步伐還比較緩慢。改革開放是我黨的一個偉大覺醒。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但是同先進地區相比,差距還很大。比如同山東煙臺比,1988年,在全國24個國內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城市中,煙臺是第18位,是第19位。年,在全國綜合經濟實力排隊中,煙臺是19位,是20位。兩市的氣候、人口、面積相差不多,經濟總量也相差不多,可是在進出口總額方面他們卻比我們高了很多。年,是36.64億,煙臺卻是150.77億,居然是我們的4倍多。在利用外資方面,年,我市是5億美元,而煙臺是22億美元。年,世界500強大企業進駐的屈指可數,而煙臺則達到40多家。在開放問題上,最讓我們有憂患意識的,該是思想觀念:那種封閉的、保守的、正統的京畿之地的傳統觀念是十分可怕的。同南方比較起來,人家的腦筋就比較靈活,而我們就比較僵硬。同是一樣事情,在南方能辦,在我們這里就不能辦。在南方,人家把大把大把的錢都掙到手了,而我們還在研究行不行,批不批,怎么辦,一耽擱就是一兩年兩三年。思想僵化、觀念老化理直氣壯地障礙了我市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

三是看不到的發展環境還不盡人意。尤其是我們的軟環境,項目審批難,辦事效率低,服務態度差,給人家的印象很壞。在深圳,經政府審批的項目只有200項,而卻有400多。我們經常講要上大項目,沒有項目就沒有發展。可是有的項目本來就應該留在,卻因為我們辦事拖拉,故意刁難,不得不跑到了廊坊,跑到了秦皇島。一位民營企業家在座談會上訴苦說,他給國外發一封邀請函,到相關部門去蓋章,一連跑了三次也沒有蓋來,真是急死人,氣死人。外地在辦企業的一位副老總說,在辦事很難,現在的環境,和20年前的溫州差不多呀!今年以來,我們接待了不少國內外貴賓,也同他們談了不少合作意向,但真正落到的大項目也并不很多。這與我們的環境較差有直接關系。這種狀況不改變,不會有更好更快的發展。對這些問題,我們不是聽不到,不是看不見,而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甚至有的個別同志反倒還覺得,資源型城市轉型要順其自然,擴大開放不要走過了頭,你那么大的項目到我這里審批,想幾天就辦好,沒那么便宜……這是讓人感到最可怕的情緒,所以,我們人應該增強憂患意識。

(三)如何破解憂患意識不強的問題

首先,要加強憂患意識教育。就黨員干部教育而言,從思維性質上看,可有兩種教育:一是肯定性思維教育,諸如光輝歷史的弘揚,現實成就的傳播,美好未來的昭示等;二是否定性思維教育,或稱“批判性”思維教育,也就是憂患意識教育。從對黨員干部的教育上看,肯定性思維教育比較多,而否定性即憂患意識教育則相對滯后。所以建議各級各單位要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研究樹立科學憂患觀,使其增強憂黨憂國憂民意識,特別是增強發展的憂患意識,做到自覺地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到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群眾反映問題最多的地方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帶頭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同時,要用科學的教育制度和完善的教育機制來保障憂患意識教育取得成效。

其次,要運用世界眼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把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在這個地球村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在世界,中國的因素在增加,在中國,世界的因素在增加。外國人和中國人都在說:我們正在與國際接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就需要用世界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審視大千。運用世界眼光觀察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眼睛向外,站在世界的高度,用望遠鏡看世界,縱觀風云變幻,分析把握大勢;一個是眼睛向內,站在世界的高度,用顯微鏡看自己,透視國情、市情,分析研究問題。就來講,不運用世界眼光,就看不到差距,抓不住機遇,我們就難以建設,難以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難以實施拆違拆遷、開建迎賓大道,也不能謀劃濱海新城,更不能籌建高鐵和空港。今天的,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明年8月份世界各國政要、企業巨人來參加高層科學發展論壇就更加說明了這一點。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不僅是給中國提供經驗,也是給世界提供借鑒。它是一項填補國內外空白的前無古人的宏偉事業,也可以說是一場革命。撫肩思重,責任重大。我們一定要用世界眼光審視當今,展望未來,自我加壓,負重奮進,一定要苦干實干,用優異的成績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第三,要有開拓進取的銳氣。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離不開進取的銳氣。從今年年初東盟峰會開始,我國就展開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多邊外交,元首外交,經濟外交,文化外交,甚至環境外交。在世界外交舞臺上,我國作為一個為世界和平、發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大國形象日漸清晰。為什么我國的外交底氣十足、讓全球服氣,關鍵是進取意識強烈。這說的是國家。那么,就一個地區來講也是如此。沒有積極進取的意識也是不行的。在市,我們各縣(市)區在同樣的機遇面前,在同樣的基礎和條件下,不同的精神狀態、不同的工作作風所帶來的結果截然不同。有的地方條件差、基礎弱,只要精神狀態好,完全可以大有作為;條件再優越、形勢再有利,如果不思進取,也會一事無成。在,進取是一種需要,進取是一種責任,進取是一種境界,進取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目前,已經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我們要凝心聚力,眾志成城,開拓進取,迎接挑戰,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事事爭高,處處爭好,為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把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之都而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