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的教育后有感
時間:2022-09-23 05:46:00
導語:讀愛的教育后有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這學期我拜讀了亞米契斯撰寫的《愛的教育》,全書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個學年中所記的日記,其父母為他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發人深省的小故事。“愛”貫穿在每一個章節中,既有國家、民族、社會的大我之愛,也有父母、師長、朋友的小我之愛,處處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寄托了作者對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這書一般被認為是有名的兒童讀物,但我以為不但兒童應讀,實可作為普通的讀物。特別地應介紹給與兒童有直接關系的父母教師們,叫大家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對這本書的感觸來自前些天看到的兩則消息:4個初一學生,為了得到幾根羽毛,竟殘忍地將南寧動物園一只價值10萬元的犀鳥弄傷。一位老人聽見犀鳥凄慘的哀鳴,忙叫來管理員,幸虧救護及時,犀鳥的生命得以保全,但尾羽已被拔光。當記者見到這只慘遭不幸的犀鳥時,它蜷著身子,企圖躲避,但因沒了尾羽,失去平衡與方向感,無法飛起,只能一跳一跳地逃開。
另一則消息更令人發指。陜西城固縣3名中學生在一家燒烤店過生日,為尋丈夫和孩子流浪該地的李某向對方乞討時遭到辱罵,雙方發生爭執,3名中學生竟將李某追打致死。
看了這兩則令人震驚的消息,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是什么原因,使尚處在“人生花季”的孩子,如此冷酷、野蠻?再聯想日益低齡化的青少年犯罪,覺得這些讓人心寒的事件的一再發生,絕非偶然,它暴露了家庭、社會,尤其是學校教育的失誤。
長期以來,全社會都只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和知識學習,學校更是只抓升學率,只要學習好,就一俊遮百丑。雖然也開德育課,但無論教材還是教學方式,都十分陳舊,與日常生活聯系甚少,缺乏一種真正地對學生道德品行進行測評的辦法,更無法像西方宣揚基督教教義“水銀瀉地”般的潛移默化、不著痕跡。我覺得從小學開始,應該開設“愛的教育”課,教材不妨就用那本著名的《愛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著)。這是一部偉大的日記體小說,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被普遍用作兒童的啟蒙讀物。書中所描寫的愛國情、師生情、母子情、朋友情……無疑會使少年讀者深深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友愛和同情心。而書里的小學生從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所接受的那些細致入微的教育,也無疑可作為今日教育青少年的借鑒,以培養其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上世紀2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夏尊先生流著淚讀完并譯出這部小說。
夏先生不愧是教育家,在《譯者序言》里,他一下子抓住了當時教育的弊端。他把辦學校形象地比喻為挖池塘,說我國辦學校以來,老在制度上、方法上變來變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說方的好,有人說圓的好,不斷地改來改去,而池塘要成為池塘必須有水,反而沒有人注意。他認為辦好學校關鍵在必須有感情,必須有愛;而當時的學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愛,因此都成了沒有水的池塘,任憑是方的還是圓的,總免不了空虛之感。由《愛的教育》我又想起了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自1927年起,在長達四十六七年的時間里,豐先生創作了6集450幅圖畫(即使在“”那個視“愛”如洪水猛獸的荒誕年代,也冒著生命危險,堅持作畫,始終不渝),并配上文字。豐先生以佛教徒般的虔誠,提倡慈悲為懷,呼吁世人對生靈存留一些同情,“知護心者知護生”(著名學者馬一浮評《護生畫集》語),并以此為契機,養成自己善良、博大、容忍和慈愛的心靈。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開給中小學生的所謂必讀書目中,卻不見《愛的教育》和《護生畫集》,實在發人深思。
不要責怪孩子怎么變得那么冷酷,應捫心自問,可曾教過他們要有一顆善良、慈悲、同情的博愛之心?可曾教過他們學會“愛的奉獻”?可曾教過他們怎樣做人?在一片缺乏“愛的教育”,不知仁愛為何物的“愛”的荒漠上,指望它開出“愛”的花朵來,豈不是癡人說夢?要開也是那些含著毒性的“惡之花”。
愛作為人類特有的情感,在人的心理上能產生一種巨大的內動力。新型師生關系更進一步要求教師真誠地熱愛學生,并通過對學生尊重和負責任來體現這種愛,這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愛的教育應當是整個德育的主旋律。”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愛應是最重要的理性行為。
愛是內涵極為豐富的情感,它的傳遞往往是在日常瑣事中完成的,父母與子女的情感建立往往就是這樣。教師作為師生關系的主導者,需要“有意”地發現、尋找、創設“有情”情境,運用超乎于父母兄弟的愛、富有更多理性的愛,去感染和培養學生的心靈,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愛的教育行為和所有教育行為一樣還具有“有恒性”。受學生喜愛的教師,沒有一位不是以他們的頑強毅力和富有耐性的努力取得成功的。面對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沒有打持久戰的準備,沒有永不言敗的信心,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要想轉化好一個學生是不可能的。我們常常熱情地與學生長談一次,而更多的時間對他們不聞不問;我們總是希望學生成績優異、不斷進步,而對他們的心理、他們的痛癢一無所知。師生之間建立良好、和諧的新型關系,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必然,以“有情、有意、有恒”的愛的教育是達成此目的的重要途徑。
充滿了理性思考的愛的教育行為打動了學生的心弦,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養過程也會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
- 上一篇:墨家兼愛思想與市場經濟道德規范論文
- 下一篇:我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