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國悲劇后有感
時間:2022-09-23 05:47:00
導語:讀大國悲劇后有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用了幾天的時間,讀完《大國悲劇:蘇聯解題的前因后果》。最早看到該書的簡介和摘要是在鳳凰網讀書欄目,后來在本市的新華書店的新書架上看到,而實際上從學校圖書館里借來,找到大段時間還是在今年的寒假期間。八十年代末,蘇東劇變給我的心理沖擊不亞于期間事件爆炸,對于從小就受到正統教育的我來說,蘇聯幾乎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圣地。期間,能夠看到的電影很少,有段順口溜這樣說,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美國電影摟摟抱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至于如何評價蘇聯,好像倒是沒詞了。當時,但凡年輕人大約都會念叨幾句電影臺詞,比如《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諸如“面包會有的”。但是,期間的中學生(大學生則更不用說了),從當造反派的時候開始,對蘇聯的任何東西幾乎都是非常憧憬和崇敬的,所謂對崇洋媚外的批判,絕對不會包括對蘇聯的批判在內。盡管反帝反修連在一起,但是,對蘇聯人民、文化等好感,與反修是可以分的很清楚的。蘇俄小說,是插隊知青簡陋的茅屋里幾乎都能找到的通俗讀物。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普希金的詩歌,天鵝湖舞劇音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車以及在那遙遠的地方等蘇聯民歌,都是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梢哉f,四五十年代出生,前記事的人們,對于蘇聯的很多記憶大都是很強烈的,畢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國建國以來的發展的影響之大是難以預料和估量的。
但是,這個國家在經歷了七十多年的歷史之后,居然很快解體了,這或許是自二戰以來兩大陣營對抗的某種結局,也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三個世界格局的終結。其中的原因,估計不少圈內或者圈外的人們都在述說,本書則是其中圈內人的歷史回憶。作者雷日科夫是蘇聯最后一任部長會議主席,在蘇共垮臺15年之后,痛定思痛的巨作。應當說,他是歷史的見證人,他的記錄比較真實。民族矛盾、歷史遺留問題、長期計劃體制和高度中央集權,形成的問題積重難返,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但是,改革的思想理論準備不足,執政黨對民主化、公開性的不適應,高層決策的隨意性和內部失和等等,最終在各種社會矛盾公開且激化的情況下,終于對形勢失控了——嘩啦啦似大廈傾。連遠離中央政治核心的作家都看出了問題,書中寫到作家邦達列夫評論說:“能不能把我們的改革比成一架飛機,當它起飛之后,竟不知道在它降落的終點是否有一個飛機場?”而作者對竭盡全力也無法有所作為的時局表示無奈之后說,“這一生我始終努力不懈,以求不辜負人民和父母的信任。蘇共被出賣了,因此我發誓再不加入其他任何政黨?!?/p>
讀完全書,掩卷沉思片刻,蘇聯改革的出發點應當說沒有多少錯誤,比如,必須通過主動的改革來解決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問題,改革必須從經濟體制入手,但必須要與政治體制同步或者為保障;改革必然推進民主化進程,或者改革的必然產物之一是民主化。但是,由于執政黨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者說不能主動自覺地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么,“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好,蓋達爾—丘拜斯—葉利欽的激進改革也好,它們都匯入了同一的進程,盡管就目的、社會經濟內容和政治推動力而言,它們其實是相互對立的東西。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一條,那就是改革的失敗和垮臺創造了消滅蘇聯和改變蘇聯社會政治制度的有利條件。”盡管蘇聯解體的原因錯綜復雜,可以追述到列寧時代蘇聯成立,斯大林時代的肅反擴大化和政黨政治體制,二戰中間蘇德秘密協定以及戰后蘇美冷戰等歷史原因,蘇聯作為多民族國家的內部不穩定性,但是,最終原因是執政黨出了問題,正如作者所說:“蘇共之所以能走到釀成悲劇的一步,是因為幾十年來它把權力視為自己的專利,它已經喪失了現實的日常政治斗爭的能力,結果當一個統一的機體喪失了自己最優良的品質——戰斗性,自我犧牲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的時候,它衰退了。”
即使是作者,也無法窮盡蘇聯解體的全部原因,所以,作者僅以本書的名稱來表達對蘇聯解體的態度。俄聯邦總統普金也在多次講演中,認為蘇聯解體是世紀悲劇和災難。當然,作者對俄羅斯民族的熱愛,對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大國的眷戀,使他對俄羅斯的未來寄予希望。如果把大國的興衰放到全球通史的視野中考察,或者將歷史上曾經有過顯赫地位的大國一一了解,對于蘇聯的解體的因果關系也許有更加開闊通達的理解了。
- 上一篇:我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研究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與學校教育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