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紀實

時間:2022-07-02 04:30:00

導語: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紀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紀實

畢業于**學院的*,前不久通過公開招考,從一家私營企業“跳槽”,到**區*鎮*擔任主任助理,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村官生涯。

在*區農村,像*這樣的大學生村官還有不少,他們活躍在村間田頭,在廣闊的天地里奉獻青春年華,播撒智慧汗水,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從年開始,*區委組織部和團區委聯袂推出了“有志青年農村工程。8年來,區鎮兩級黨團組織先后招募選拔了282名優秀青年到農村學習鍛煉,增長才干,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郊區注入了新鮮活力。誠如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戴玲珍所言:“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的實施,有效緩解了村干部后繼乏人的矛盾,有力促進了農村大學生、農村青年就業工作,同時,也為基層干部的選任打開了視野,拓寬了渠道。

時代呼喚有志青年

世紀之交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嚴峻的挑戰也接踵而至,這種挑戰,既來自于市委、市府對其給予的期望和要求,更來自于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區委組織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區農村干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村級后備干部嚴重匱缺。而經濟的轉軌,也給全區的就業帶來了不小壓力。每年畢業返鄉的名左右大中專學生中,僅有四成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找到工作,大量失業知識青年的囤積,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隱患。經過慎密調研,一項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跨世紀工程——“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在*應運而生了,一批批有志青年紛紛背起行囊,在農村的大舞臺上鍛煉成長。

去年底,*市委發出了“建設國際大都市現代化新農村新郊區”的動員令。結合“兩港一城”建設和工業化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的實際,*區委組織部、團區委審時度勢,于今年2月拉開了第五輪“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的帷幕,大力實施對農村地區的“人才反哺”。

組織工作創新之舉

“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既是時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區組織工作的一個創新之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區形成了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做法:

強化領導,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區委專門成立了由分管書記任組長,區委組織部、團區委、區人事局、區財政局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領導小組,并在團區委設立辦公室,具體負責活動規劃、政策配套、綜合協調和推進管理。同時,區委下發了《實施意見》,明確了工作程序、工作職責及有志青年的報酬待遇、經費來源等。區委組織部等還制定下發了有志青年考核管理、兩年后安置等文件,確保了工程的順利施行。

從嚴把關,形成規范的選拔流程。*區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參照公務員的招考程序進行有志青年的招募工作。在招募條件上,向中共黨員和退伍軍人傾斜,增強錄用人員的適用性;招考筆試有市職業考試院統一命題,確保權威性;面試評委由區委組織部、區紀委、團區委、鎮組織部門和鎮團委等單位的領導擔任,確保公正性。

加強管理,促進有志青年健康成長。*區構建了由區、鎮、村黨團組織組成的三級管理網絡:在區委組織部的全面指導下,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有志青年工作進行整體指導、集中培訓和具體管理;各鎮黨委組織部門和團委負責日常教育、具體協調和考核管理;所在村“兩委”負責人擔任工作指導員,負責具體帶教,村團組織輔助,配合做好日常管理。

上下呼應,不斷擴大育人覆蓋面。*區積極探索“有志青年下農村”的新形式,于2003年初推出了區管后備青年干部下農村鍛煉的舉措,共有17名青年干部經過集中培訓后,擔任為期三年的村黨支部書記。泥城、萬祥、老港、六灶等許多鎮還先后開展了鎮級“有志青年下農村”活動,自主選拔了近百名青年到村工作。

“有志青年下農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越來越多優秀青年的青睞。以今年為例,共有707名青年踴躍報名,報錄比例逾10:1。從中脫穎而出的68名青年,平均年齡25歲,大專以上學歷占97%,黨員比例為21%。

培養人才的大舞臺

農村是青年人奉獻青春、知識的熱土,也是他們增長才干、能力的平臺。在為期兩年的下農村鍛練中,有志青年吃苦耐勞、肯學肯干,在土地延包、兩委換屆、人口普查和經濟發展等工作中勇挑重擔,涌現出了一批佼佼者。

現任宣橋鎮陸橋村黨支部書記的葉雪峰,原本是中學教師。作為“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的入圍者,他帶動村民發展經濟,不僅還清了村里80萬元的外債,而且村每年的可支配收入由原先的幾千元增加到現在的30多萬元。宣橋鎮張家橋村原黨支部書記,現轉任鎮南區居委會書記、主任的顧軍剛下村時,村民不相信他真能給村里帶來變化,一些老村干部甚至用集體不上班給他“下馬威”。在鎮黨委和村黨支部支持下,顧軍四處奔走請來工程隊,圓了村民的修路夢。出行條件改善了,村民對這位年輕人也漸漸另眼相看。去年,該村完成農副工產值3590萬元,同比增長14%;村可支配收入150萬元,同比增長40%。

另一組數據佐證了*區“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結出的豐碩果實:前四批171名青年中,除10人因客觀原因解聘或辭職外,28人被提拔到區、鎮兩級機關工作;92人調任鄉鎮企業、居委會工作;留村的41人中,11人擔任了村黨組織書記、副書記,16人擔任村兩委委員、村主任助理,14人擔任團支部書記、計生干部等職務。

構建“3+1”新模式

*區的“有志青年下農村”工程歷時八年,產生了預期的效果,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陳良宇,市委副書記王安順等領導同志的高度評價。如何進一步推進這項工程?*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戴玲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將用三年左右時間,構建“招募一批、下派一批、內薦一批”及“見習一批”的“3+1”培養選拔新模式。具體而言,就是面向社會繼續公開招募一批,力爭使全區各村均有兩位有志青年;從區管后備青年干部中下派一批,到經濟比較薄弱、工作條件相對艱苦的村擔任黨組織書記;從鎮村區域內精心組織推薦一批,選拔的重點對象為青年黨員、退伍軍人和經濟組織帶頭人;從缺乏工作經歷的新進公務員中見習一批,滾動實施新進機關公務員隊伍的大學生下鄉鎮見習鍛煉一年制度。通過形式內容的拓展、渠道源頭的擴大,讓更多的有志青年集聚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