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機關黨總支工作要點3篇

時間:2022-03-26 10:20:01

導語:科技局機關黨總支工作要點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局機關黨總支工作要點3篇

第一篇

一、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化思想理論建設

1、加強黨的理論學習。積極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認真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抓好黨的十八大精神、新《黨章》的學習。通過學習領會精神,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學習采取中心組理論學習、專題調研、上黨課、學習研討、知識競賽等多種學習形式,不斷提高黨員干部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

2、繼續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加強對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組織領導,明確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標準,積極開展落實“書記講黨課”、“機關大講堂”、“推薦經典書目”、“經典天天讀”等促學活動,構建合理的學習內容,堅持制度,強化督查,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推動黨員干部樹立自覺學習意識、端正學習態度,不斷將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推向深入,切實提高機關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事創業的能力水平。

二、加強機關黨組織建設,夯實組織建設基礎

3、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開展“五好、五帶頭”活動為抓手,以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為標準,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黨支部創建活動為重點,扎實做好基礎性工作,全面提高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解決好基層黨組織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增強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完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體制機制,促進基層黨組織工作制度化、常態化。“七一”前夕,局機關黨總支將按照上級黨組織的要求認真做好對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的評比和表彰工作。

4、加強黨員思想教育。在廣大黨員干部中開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的“四德”教育活動,以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思想觀念體現在工作崗位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加深廣大黨員干部對“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戰略定位、“新跨越、進十強”總體要求的認識,增強“科技人”的使命感。

5、推進黨建工作創新。服務中心,建設隊伍是機關黨建工作的兩大任務。今年機關黨組織要圍繞黨建工作“兩大任務”,積極探索如何在建設學習型黨組織、落實黨建責任制、建立創先爭優長效機制等方面創新活動載體、推陳出新,努力形成黨建工作創特色、樹品牌的新局面。各黨支部要按照黨建責任目標考核要求,就黨建工作的薄弱環節進行深入的理論研討,并至少推出2篇黨建研究論文成果。

6、繼續深化《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貫徹落實。今年將繼續強化《條例》學習,做好《條例》學習培訓工作,把貫徹執行《條例》作為強化組織建設的基礎工作抓緊抓好,切實讓廣大黨員熟悉《條例》,黨務干部正確運用《條例》,為扎實推進創先爭優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夯實思想和理論基礎。

7、做好黨員發展工作。重視黨員“后備軍”建設,加大力度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制定好黨員發展計劃,按照《黨章》要求,嚴格發展標準和程序,遵循“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認真做好黨員培養和發展工作。

三、加強黨風廉政教育,促進機關作風建設

8、廉政文化教育。深入開展“保先”教育,營造廉政文化氛圍,重點學習《廉政準則》,努力提高廉政文化建設的質量,不斷擴大廉政文化的影響。培養黨員干部崇廉尚廉的人格,教育黨員干部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抵制腐朽思想侵蝕,樹立良好的廉潔形象。

9、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結合單位實際情況落實反腐倡廉任務,重點抓好廉政風險點的防范工作。繼續利用網絡、板報、專題警示教育等多種形式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通過建立健全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章制度,做到工作有要求、行為有規范、考核有標準、處理有依據,進一步促進黨員干部遵紀守法、廉潔從業,筑牢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在強化黨內監督工作同時,用制度規范黨員干部的行為,保證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貫徹落實。積極開展市級“創建廉政文化進機關示范點”建設,在我局獲得市直單位“廉政文化進機關示范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抬高標桿,向實現市級“廉政文化進機關示范點”建設目標作出努力。

10、推進黨內民主與監督。各黨支部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推行黨內監督制度,不斷拓寬黨內民主渠道,擴大黨員對黨內和單位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注重完善和落實黨員定期評議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制度,建立黨務登記和落實臺帳制度,實行黨務公開,轉變工作作風轉變,努力打造務實、高效、清廉的基層黨組織。

四、加強群團工作的指導,建設和諧機關

落實黨群共建要求,重視開展群團工作,積極發揮群團作用。一是為群眾排憂解難。堅決貫徹落實《市科技局黨組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實施細則》,加強與群眾的聯系和溝通,拓寬與群眾聯系渠道,以定期召開座談會和民主生活會等形式聽取群眾呼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切實幫助廣大職工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上的實際困難。二是開展群眾性的文明創建工作。廣泛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文明禮儀教育等文明創建活動,營造文明氛圍。三是活躍機關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開展多種形式文化體育活動,積極參加上級機關及市直機關工委組織發起的各項活動,更好地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擴大黨建工作影響力,推進和諧機關建設。

第二篇

2014年科技創新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圍繞“培育創新型產業、發展創新型經濟”主線,突出“產業增長源、平臺載體、企業主體、體制改革”四個重點,以爆發性增長源為重點,形成產業發展新增量,以創新小巨人為主體,培育自主創新生力軍,以創新平臺載體為依托,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形成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新支撐。

全力推進“8521”科技行動。未來三年內,培育語音技術及新興文化、量子通信及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新型平板顯示、光伏及新能源、生物技術等八大爆發性增長源,大幅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重點爭取新建大科學工程、新站區爭取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工業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技術創新工程院5個高端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中科智城,大幅提升區域創新服務能力;培育2000戶行業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大幅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打造人才特區,引進和培育100名領軍人才和1000名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端創新人才集聚能力。

主要目標:力爭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20%,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20%。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100家,培育“創新小巨人”企業100家,新建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檢測中心等研發機構100家,孵化初創型科技企業100家,轉化科技成果100項。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抓爆發性增長源

一是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圍繞集成電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產業,梳理八大爆發性增長源項目,分類推進,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推進重大科技項目招商引資和重點項目調度。積極爭取國家科技專項支持。積極申報建設國家公共安全產業集群。以承辦2014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年會為契機,加速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二是推進科技示范應用。力爭推廣“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總量突破8000輛。推廣“十城萬盞”LED路燈2萬盞。推進濱湖政務信息網量子通信應用示范,智能語音產品在通訊、教育、公安、廣電系統的應用。適時啟動建設量子通信產業園、語音產業園、38所民品產業園。加快推進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三是促進農業和民生科技創新。發展生物產業,組建生物育種戰略聯盟,加強“繁育推一體化”科技攻關,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農業信息化示范建設,推進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循環經濟工程等,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計劃,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強化“美好鄉村”科技支撐;強化民生科技支撐,發展生態環保產業,重點推進巢湖藍藻治理、餐廚廢棄物處理等;發展健康產業,重點推進生物醫藥和轉化醫學;建設智慧城市,爭取國家科技部“智慧城市”試點示范。

(二)抓企業創新能力

一是培育創新小巨人。制定出臺《市創新小巨人實施方案》,繼續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培育,注重分類引導,形成產業梯隊,培育100戶爆發性增長創新小巨人。二是加強企業創新研發平臺建設。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化合作關系,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高端人才、設立研發機構,全年新增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檢測中心等100家,爭取20家進入國家和省級。實施100項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加速推進集成電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車、生物、農業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三是推進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創造和應用。繼續培育50戶以上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加大對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支持力度,鼓勵專利應用和產業化。新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80個、高新技術產品100個。四是加快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業苗圃建設。支持各產業園區建設專業孵化器,實施科技型小微企業培育計劃,完善從“創業苗圃-孵化-培育壯大”企業成長鏈支撐服務,新組建孵化器1-2家。全年入駐企業200家,畢業企業100家以上。

(三)抓創新平臺載體

一是建設高端研發平臺。積極推進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設,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力爭上半年開工建設。協助做好籌劃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加快推進選址簽約工作。幫助組建一批研發中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做好國家未來網大科學工程、中科院產業變革技術工程院規劃建設等相關服務工作。加快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幫助研究院與企業、風投等對接,聯合共建一批聯合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引進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新選聘一批企業導師,新招錄700名工程研究生,共建研發機構力爭達到30個。二是推進示范區“一中心三基地”功能建設。完善工作機制、細化服務流程,積極引入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推進中部技術產權交易所建設,發揮成果展示中心、創新服務中心、科技創業苗圃服務功能,全年培育創業團隊孵化50戶苗圃企業。建設完善集成電路檢測、電信云計算等一批公共服務中心。強化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網、“科技路路通”創新服務站等作用。三是繼續推進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院建設。強化目標考核,采取激勵措施,推進實體化運作,強化企業合作共建,構建“先研院-十大研究院-企業研究院”平臺載體體系,研發轉化科技成果100項、孵化高科技企業5-10家。四是促進園區轉型升級。推進中科智城規劃建設,加速高新區國家創新示范核心區建設,支持新站區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推進各開發區、工業園區創新型園區建設。五是辦好中國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及機器人、智能汽車大賽等。

(四)抓科技金融結合

一是建設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暢通科技企業融資服務渠道,啟動建設科技企業征信系統。二是開展科技保險。鼓勵企業投保關鍵研發設備險、專利險、小額貸款保證險和出口信用險等,自主創新資金對實際保費支出給予補貼。三是爭取高新區列入“新三板擴容試點”。力爭發行科技型企業集合信托計劃、企業債券等,推動科技企業在各類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四是成立科技金融合作試點支行。積極引進浦發硅谷銀行在設立分支機構。探索與銀行聯動建立貸款風險池,開展初創投資,建立科技企業信用制度。引導金融資金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科技計劃。五是加強引導創業風險投資。發展產業背景專業投資基金,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向初創期科技中小企業投資。繼續擴大股權質押、專利權質押、基金寶等金融創新產品規模。

(五)抓創新政策激勵

一是抓好股權激勵試點。擴大股權激勵政策效應,輔導培訓70家企業,完成試點20家以上,探索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激勵機制。二是推進人才特區建設。強化創新人才基地、載體建設,新建10家院士、博士后工作站,集聚高端人才100人以上。積極做好千人計劃等高端創業人才服務工作。三是進一步修訂完善自主創新政策措施。繼續加強政策設計和研究,積極探索有償回收、滾動使用等資金支持方式,建立財政資金吸引全社會力量支持創新的政策機制。四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出臺科技成果轉化意見。五是強化知識產權政策。謀劃制定《專利促進條例》,促進專利應用和管理,強化專利保護執法和維權援助。六是強化政策落實。繼續抓好國家創新政策的落實,加大國家研發人員“五險一金”列入加計扣除、職工教育經費8%稅前扣除、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經費間接費用列支等新政策宣貫力度。

(六)抓科技體制改革

一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出臺《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創新型城市建設評價統計體系,加強跟蹤考核,適時評估各項改革創新實施成效。二是繼續推進職能轉變。加快科技管理體制及科技資金使用等改革。強化政策研究和戰略引導,下放事務性職能到科創中心,強化目標導向和績效評估考核,按照“常年受理、集中辦理、窗口兌現”的原則進行服務。三是優化對企業的跟蹤服務。完善科技企業庫、科技項目庫和專家庫,提升數據指標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加強科技指標的分析和應用。四是強化對縣區科技工作組織協調和考核。把高新技術培育、發明專利授權、研發投入等主要指標作為目標考核硬指標。

第三篇

(一)推進產業創新發展。一是圍繞芯片設計、超導、機器人等15個重點領域,開展深入調研,凝練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確立下一步先導產業發展目標和路徑,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二是加快推進科技示范應用,全年分別在私人、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新能源轎車3000輛和2000輛以上,加快“十城萬盞”、“金太陽”等示范工程應用。三是力爭實施100項攻關研發項目,支持現有的科技攻關項目,形成一批優勢技術和重大研發成果,建立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庫,加強自主創新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和重點項目調度。四是推進高新區國家創新型園區建設,支持各開發區、工業園區申報省級高新區,促進轉型升級。加快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設。

(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一是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開展市級高企、創新型企業培育,新增知識產權企業培育,分類引導和培育企業,形成梯隊,力爭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100戶以上。二是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引導一批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3-5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一批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大力支持企業建立研發平臺,尤其是要針對我市汽車、家電、新能源等產業,以及集成電路、生物技術、科技文化等新興產業,全年新增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檢測中心等100家,開發500項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三是實施知識產權試點示范企業建設工程,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水平,注重提升專利質量、專利轉化運用和企業專利保護,完成知識產權各項目標任務。全年培育知識產權試點示范企業50家,強化專利技術產業化。四是加快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強化管理考核,新增1-2家專業技術孵化器,加強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扶持,重點扶持掌握核心技術、處于快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完善從創業孵化到發展壯大整個過程的服務功能,擴大在孵企業戶數,全年畢業企業100家。

(三)完善成果轉化體系。一是加快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物質科學技術中心建設步伐,推進體制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聯系,爭取申獲國家和省支持。引導高校院所與企業成果轉化對接,圍繞產業需求推進協同創新,探索建立新型產學研實體。推進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院建設,強化組織運行機制,完善運行管理考核機制。鼓勵高校院所進一步開放共享各類科技資源,鼓勵更多企業使用資源,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創新鏈上下游的對接和整合,打通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的瓶頸。二是完善示范區“一中心三基地”功能建設,爭取下半年對外開展服務,發揮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網、“科技路路通”創新服務站等作用,同時要積極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引進建設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積極籌建中部技術產權交易所,全面建成成果展示中心、創新服務中心、科技創業苗圃,支持高新區開展國家首批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三是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等高技術服務業,建立科技中介機構協會,建設和完善“科技路路通”服務站,大力推進研發設計、咨詢評估等機構建設,力爭引進和培育各類中介服務機構50家以上。

(四)開展政策創新先行。一是細化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操作流程,出臺配套實施方案,組建專家咨詢組,幫助試點單位明晰產權、規范財務,重點推進中電科38所、循環院等科研院所改制,加快推進企業試點工作,全年試點30家以上。二是推進人才特區建設,加強高端人才培養引進,新建一批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全年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人100以上。三是強化與中關村的合作交流,拓展政策激勵效應,推進重大科技專項經費管理改革試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試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等。四是完善自主創新政策體系,繼續加強政策設計和研究,積極探索有償回收、滾動使用等資金支持方式。五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繼續推進職能轉變、科技管理體制及科技資金使用等改革。強化政策研究和戰略引導,下放事務性職能到中介機構,強化目標導向和績效評估考核。

(五)推進科技金融結合。一是探索償還性資助、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金融資金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科技計劃。鼓勵引導銀行金融機構加大科技型企業信貸支持力度,推進科技企業上市融資。二是加強培育創業風險投資,探索初創型企業風險補償基金,引導風險投資進入初創型企業,擴大股權質押、專利權質押、基金寶等金融創新產品規模。三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科技保險服務,建立自主創新首臺產品風險分散機制,組織開展銀行、風投、企業多方對接等金融專項活動。

(六)科技支撐農業和民生。一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大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建設發展生物育種產業基地,推進環巢湖農業綜合技術攻關。二是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繼續開展農業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大院等專項行動,支持高校院所承擔農技推廣項目。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重點開展農業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實施農產品質量追溯與農超對接科技示范行動。三是積極推進民生事業發展,不斷提升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科技水平;推動藍藻應急處理、綜合治理和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實施。

(七)創新科技工作機制。一是修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加強跟蹤考核,適時評估各項改革創新實施成效。二是建立自主創新統計指標體系,完善科技企業庫、科技項目庫和專家庫,提升數據指標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加強統計指標的分析和應用,加強對企業的跟蹤服務。三是加強對縣區科技工作組織協調和考核,強化聯動和綜合推進體系建設。四是完善科技獎勵工作機制。修訂完善相關辦法及實施細則,進一步提高獎勵項目的質量。五是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品牌宣傳,突出對自主創新典型經驗、政策措施宣傳,營造全社會創新發展良好氛圍。六是主動把握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新機遇,積極爭取上級國家科技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