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監局農業標準化工作總結
時間:2022-03-03 03:09:00
導語:質監局農業標準化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市委市政府20*年提出并實施“一特兩化”戰略以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市以示范帶動,農產品質量標準、種植養殖規程、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為核心的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特色農產品標準體系初步形成。目前,《XX縣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質量標準》、《XX縣無公害蔬菜農藥使用準則》、《XX縣無公害蔬菜肥料使用準則》以及啤酒大麥、胡蘿卜、西芹、花椰菜、羊羔肉墊卷子、鮮凍牛、羊肉胴體等30項質量標準和種(養)殖規程(規范),經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正式頒布實施,標準的內容涉及到農產品加工、包裝、貯運等各環節,經過三年多的試行,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僅以啤酒大麥為例,自按照標準化組織生產以來,XX縣啤酒大麥平均畝產比*年增32公斤,增長7.2%,總產量平均增44778噸,增長63.4%,按每公斤1.48元計算,農民收入僅啤酒大麥一項人均達984元,比*年增加365元,增長59%,人均平均增收達70元以上,實現了農戶、企業雙贏的良好態勢;二是農業標準實施的步伐加快。
目前,XX縣國家啤酒大麥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和省級胡蘿卜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已順利通過驗收,啤酒大麥種植面積06年達到29.7萬畝,胡蘿卜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已初步形成,由此產生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了養殖業、種植業、林業、加工業等行業標準化生產的蓬勃發展,形成了特色產業基地和一批龍頭企業,XX高原無公害蔬菜胡蘿卜、西芹、菜花已取得綠色食品A級綠色認證,成為全省首批露地蔬菜認證產品。三是農業標準化隊伍開始形成。質監、農牧部門發揮各自的職能和人才、技術優勢,在大力促進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支以農業科研、培訓教育、技術推廣人員為主體的農業標準制修訂人才隊伍。四是農業標準化宣傳工作全面展開。近年來,相關部門采取縣培訓鄉技術骨干,鄉技術骨干培訓示范戶的辦法,結合各種科技活動,如科技下鄉、科技集市、科技講座等,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教學培訓及現場指導,大力宣傳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目標任務和目的意義,大力推廣啤酒大麥等種植技術規程和生產管理技術,使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消費者的農業標準化生產觀念不斷提高、質量安全意識逐步增強。
二、當前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市農業的標準化工作起步晚,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因此,與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相比,目前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傳統生產習慣改變難度較大,農民對標準化生產的內涵了解不夠,自覺應用標準進行生產的比例還比較小,培訓形式單一,技術示范措施粗放,示范帶動不夠明顯。二是檢驗檢測體系尚不完善,對標準實施的監管還不能滿足社會日益迫切的需求。三是農業標準化工作資金缺口大,項目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及試驗示范推廣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由于科技示范經費不足,使一些示范推廣工作受到了影響。
三、在新階段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幾點建議
推進農業標準化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推進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基本前提,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在這樣一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結合我市農業標準化開展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建議下一步我市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第一,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體系。我們制定了一些標準,但還不全面,標準的覆蓋面還很窄,遠遠不能適應標準化生產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現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市特色產業實際,進一步制定出從生產環境、生活過程到產品品質、加工包裝等環節的一系列標準,使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從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標準指標體系。
第二,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是確保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要盡快建立健全這一體系,遵循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以質監部門檢測機構和農牧部門檢測室為依托,引導扶持龍頭企業盡快建立質量檢測機構,努力在我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便捷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要在搞好檢測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對質檢人員的培訓,嚴格檢驗制度,對農產品實行全程監控,確保網絡的有效運轉。
第三,進一步搞好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農業標準化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導,通過示范帶動促進面上工作平衡開展。要規劃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標準要求組織生產,使示范園內的每一個產品都達到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的標準,把示范園真正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樣板園。通過示范基地建設,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達到宣傳推廣農業標準化的目的。各級農業技術人員,要在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
第四,逐步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為激勵農民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充分體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政策,今后要在主要農貿市場逐步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對進入市場銷售的農產品進行快速抽檢,合格的允許進入市場指定的優質優價農產品專營區銷售,并逐步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市場,樹立無公害產品的市場品牌。要通過建立無公害食品配貨中心,在超市設立專營區、專營柜等方式,逐步實行按質分攤位掛牌銷售,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第五,積極組織好優質農產品的質量認證工作。要按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辦法,積極組織好各類特色農產品的開發、申報和認證工作,使更多的農產品進入由國家和省認證的名牌農產品范圍。同時,要抓好已經認證名牌產品的跟蹤質量管理,以保證名牌產品的信譽和權益,對未經認可擅自使用無公害、綠色食品標志的要依法查處,嚴厲打擊。
第六,加大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強對種苗、肥料特別是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管理,堅持不懈地加大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力度,對查處的假冒偽劣農藥和其它違禁農資,要依法處理并予以曝光,對違反規定在蔬菜、畜禽等生產領域使用高毒、高殘留物質的,一經發現,要嚴厲查處,決不姑息。同時,加大對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為農業標準化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第七,大力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有賴于全體生產者、經營者、服務者、消費者和組織管理者的共同參與。農業、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要按照“各負其責,層層培訓”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農業標準化知識培訓。通過培訓,使鄉村兩級干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盡快掌握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技術和操作規程,提高運用標準化知識的能力。各級各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我區農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實施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加大標準化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對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注標準化、自覺實施標準化的良好氛圍。
- 上一篇:礦井質量標準化建設工作總結
- 下一篇:農民工就業培訓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