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安全生產集中整治工作總結

時間:2022-11-19 09:37:56

導語:產業園安全生產集中整治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園安全生產集中整治工作總結

確保園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我園召開專題會議進行了安排部署,分六個檢查小組以“隱患排查全覆蓋、安全責任有形化、問題整改精準化”為抓手,以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領域為重點,對各生產企業、在建項目、市政設施進行了地毯式的安全生產集中整治,現將集中整治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視,強化組織領導。

為確保集中整治順利進行,管委會召開專題會議進行了安排部署,由管委會領導班子成員分別帶隊,抽調各部室站干部組成六個安全生產檢查小組,分行業領域對園區各生產企業、在建項目、市政設施進行安全檢查。要求各小組做好安全檢查記錄,及時復查企業安全隱患問題整改情況。要求各生產經營單位認真研究,精心部署,靠實責任,真抓實抓,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在檢查過程中,督促企業負責人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完善安全生產制度及操作規程,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并配備專兼職管理人員,督促加強企業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及安全生產知識培訓,并做好安全培訓記錄,督促管好用好安全生產基礎檔案,要求做好特種設備和危險化學品臺賬,做好安全生產檢查記錄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記錄臺賬。督促企業在兩節前召開安全生產專題會議并做好會議記錄,要求積極開展安全生產集中整治行動,發動全體員工積極參與到各崗位的安全隱患問題自查自改自驗工作中,務必做到人人查、崗崗查,確保消除安全隱患。

(三)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隱患問題

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以“人、機(物)、環、管”為抓手,持續開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穩步推進安全生產隱患問題自查自改自報,強化閉環管理,并對隱患進行分級管控,直至整改完畢。集中整治行動開展以來,累計檢查企業90余戶次,下發責令限期整改指令書及現場檢查記錄等執法文書40余份,查出安全隱患問題98條。對能現場整改的隱患問題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做到責任、措施、資金、時限和預案“五落實”,限期整改。通過精準識別安全隱患問題和精細化的管理,園區各企業的安全隱患均得到了有效整改。

二、存在問題

(一)個別企業從業人員安全意識仍相對淡薄。

安全意識尚未深入人心,特別是一些農民工,安全意識淡薄,安全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缺乏導致違章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甚至一些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識和安全知識技能,既成為各類事故的肇事者,同時又是受害者。

(二)部分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未落實到位。

部分中小企業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視仍停留在口頭上,企業負責人沒有切實履行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財力、物力投入不足,重效益、輕安全,重制度、輕管理,重形式、輕落實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三)部分企業在兩節前后對安全生產工作措施有所放松。

部分企業對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兩節前后,對安全生產工作存在應付思想,一關了之,安排部署不夠具體,排查整治不夠深入,安全隱患仍不同程度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加強安全宣教和培訓。

督促企業及時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將《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和公司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列為重點,而且要設置安全展板、橫幅,并充分運用微信群、QQ群大力普及安全消防應急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實用的自防、自救、互救及逃生知識,不斷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新入廠員工和轉崗員工必須做到先培訓、后上崗。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必須取得安全管理資格證書,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二)扎實開展隱患排查治理。

牢固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意識,以對安全隱患“零容忍”的態度,持續開展排查整治,堅決防止高空墜落、電擊、機械傷害等安全事故發生。凡是屢促不改、違法違規的企業,全部上報市、區相關部門依法依規進行嚴處重罰。督促各涉危化品企業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評估診斷定級,不漏掉一個盲區、不放過一個環節,有效控制和降低整體安全風險,堅決防止因違反特殊作業安全規定引發事故。

(三)嚴格落實安全職責,抓好企業復產復工前后安全工作。

織密疫情防控安全網,打造復工復產安全防火墻。督促企業對本單位員工認真排查,加強體溫監測,發現情況及早處置,確保職工隊伍穩定;以班組為單位組織必要的會議或人員培訓,既要保證質量,也要防止人員過多接觸。加強廠區、宿舍、食堂消毒,加大疫情防控知識宣傳,為職工提供必要防護用品。督促企業制定科學規范的方案,確保復工復產工作嚴格有序實施;開展一次全面的風險隱患排查,落實風險防控技術措施,做到措施不落實不生產、隱患不排除不生產;嚴格落實有限空間等特種作業環節的審批制度,加強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作業場所防控,強化危險性較大作業環節安全監控;簽訂安全管理協議,做好安全技術交底,嚴格現場管理,避免因交叉作業導致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完善危險作業崗位和關鍵裝置的應急處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