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鄉五年發展規劃
時間:2022-12-19 03:23:00
導語:科技興鄉五年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年)
**縣**鄉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政廳批準建鄉,位于**縣城以北公里,省道線公里處,總面積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全鄉下轄個行政村,共有戶、人,其中農業人口人,是全地區唯一的漢族鄉。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鄉被客觀地分為三大片。即干河子工業小區、大坡灌區、阿克哲拉農業高產開發區。面積大、點多、線長、范圍廣是該鄉的特點。全鄉共有耕地面積萬畝,農牧民收入以畜牧業、農業、林業占主要地位。主要農作物有油料、玉米、兼作種草,枸杞、速生楊等特色經濟作物也得到迅速推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元,牲畜最高飼養量達到頭(只)。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鄉的個體私營經濟總數達到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郊區養畜業及特色養殖經濟已初具規模,從而實現了農牧民多輪驅動、多渠道增收。
二三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萬元,其中二、三產業生產總值萬元、農業生產總值萬元、牧業生產總值萬元、農牧民外出勞務產值萬元,人均收入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保障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發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和農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以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農民增收為目標,把發展作為主題,大膽創新,搶抓機遇,實施結構調整、科教興鄉、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村經濟的較快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
發展思路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促進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應用于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圍繞農業增效、農牧民增收這個中心;增強農區養畜,科學的加強農業產業化調整,推進農業規模化種植。郊區養殖業,搞活城郊特色養殖業,壯大紅色構杞業,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努力改善農牧民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合理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促進社會經濟與各項事業的全面穩定、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總目標:國內生產產值年均增長左右,到年,達到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元,年均增長。
——經濟結構目標:到年,二、三產業增加值達到萬元;農業生產總值達到萬元,年均增長、牧業生產總值達到萬元,年均增長、林業生產總值萬元不包括退耕還林收入)、年均增長,經濟發展和信息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人口與就業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以內,到××年總人口控制在人(包括自然增長與非自然增長人口),合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左右。
——進一步健全鄉村科技服務體系,科技推廣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各項產業科技含量增加,技術進步加快,教育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小學、初中入學率達,無輟學現象
——生活質量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全鄉農牧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住宅磚混結構比重提高到;全鄉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電話普及率,鄉醫療服務設施繼續改善,農牧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鄉文化、體育設施增加,覆蓋面擴大,農牧民業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較好,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改善,小城鎮規劃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大力進行小康示范村建設。
三、實施措施
(一)、種植圍繞現代畜牧業調整優化結構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突出以畜牧業為主的支柱產業,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⒈以產業化經營為突破口,立足培育特色主導產業。進一步優化種植業,按照“穩經、增糧、擴草”的方針,依照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漸轉向“農牧并舉、多輪驅動”的軌道,穩定經濟效益高的油料、豆類、瓜菜等作物占據種植業的主導地位,面積保持相對穩定在畝左右,重點抓好品種結構調整,提高品質和產量。進一步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按照畜牧業需求增加飼草料種植面積,尤其是苜蓿、青、黃貯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使我鄉飼草料達畝左右。積極探索科學利用農副產品資源,解決畜牧業發展的飼草料短缺問題,不斷改良畜牧品種,加快農區養畜的步伐,培育和引進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畜產品加工企業,促進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大力改良畜禽品種,加快飼料飼草發展,引導發展特種養殖業,整體推進畜牧業發展。
⒉提高優質特色農產品的比重。將我鄉有一定市場銷售能力的枸杞、蔬菜等農產品,采用新技術和先進工藝方式,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重新包裝,通過合同契約、產銷銜接、合作經營等方式,密切市場與農戶的利益連接,促進農產品經營向更高層次發展。利用地域優勢發展片區特色。在鄉干河子片區繼續鼓勵農牧民發展城郊養殖、特色養殖和反季節蔬菜相結合,實行整村推進,實現“一村一品”。依托地緣優勢,鼓勵農牧民以家庭聯營、“公、私”聯營等方式,發展暖棚蔬菜種植,生產反季節蔬菜,逐步建成城鄉“菜藍子”基地,生產前期逐漸占領縣域市場,后期向縣外發展;在大坡片區走特色種植和郊區養殖的路子;在阿克哲拉灌區走高效農業的經濟發展之路。
⒊進一步擴大定單農業,提高農產品定單面積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大土地開發力度,五年內計劃播種面積達到—萬畝,堅持作物調整和品種調整并重,產量、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以提高效益,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為著力點加快市場化步伐,扶持一批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私營企業主,在形成公司+農戶的訂單農業的基礎上,發展市場經紀人農戶的模式,形成產、供、銷農村服務體系。
⒋繼續依靠科技投入,降低成本,減輕負擔,在實現增產增收的同時,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技開發的支持力度,以項目開發為著力點,提高扶貧開發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積極組織農牧民參加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鄉村道路,水利工程建設等。利用五年的時間,實現大坡片“干、支、斗”徹底全防滲、干河子片區畝低產田改造、阿克哲拉畝荒地開發任務,為我鄉農業生產增強后勁。
⒌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進一步壯大鄉村科技推廣隊伍,加強農技人員的培訓,健全農村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
(二)、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
全面啟動畜牧業致富工程,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實干,實現四個突破:
⒈是思想觀念上求突破。要敢于突破傳統畜牧業束縛,逐步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樹立求大發展,時不我待的觀念,提升農區畜牧業的比重;
⒉是領導方式上求突破。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畜牧業工作指導中,狠抓科技推廣應用不放,加快牲畜品種改良力度,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加大養殖小區牲畜品種改良力度,利用人工授精、冷配、胚胎移植等技術,抓好牲畜品種改良,用五年的時間,把我鄉的牛羊良種化程度提高到以上,在實施大戶經營戰略在保障飼草料的同時,加快培育養殖大戶向提高千家萬戶整體養殖水平轉變,推進養殖的蓬勃發展。繼續做好《動物防疫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使牲畜防疫工作在全鄉范圍內得到廣泛開展。全面推進“長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貯一化”等技術。重點加大對冬羔生產工作的指導和服務;要始終堅持發展牛為主,推廣黃牛冷配和胚胎移植,近期以發展奶牛為主,全面實施郊區奶業計劃,遠期發展肉類產品深加工,開拓縣域、省內市場,使其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⒊是實現結構調整求突破。緊緊借助扶貧開發工作,抓住縣上加大養殖小區建設扶持的優惠政策機遇,增強畜牧業發展勁頭。力爭建成—個養殖村,扶持戶農戶進駐小區。通過養殖小區帶動千家萬戶發展養殖業。因地制宜地引進新的牧草品種,加大草場改良、人工牧草面積。建立、健全畜牧業配套服務網絡。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防范一體的科技服務體系,堅決貫徹“防疫先行、預防為主、依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治疫”的方針,要通過不斷提高良種繁育、疫病防治和養殖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質量水平,力爭用五年的時間,興建-個牲畜防疫站。利用干河子片區地處城郊,有著全鄉的人口,富余勞動力多,有針對性地發展城郊養殖具有一定的優勢,把干河子片區作為發展城郊養殖業基地,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大坡片區建立飼草料基地,彌補干河子片區耕地少的不足,保障發展城郊養殖業所需飼草料。
⒋是規模上求突破,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各方資金,使畜牧業在規模上有較大突破。重點引導有比例的實施小畜換大畜,力爭小畜換黃牛(購黃牛)頭,引進優良奶牛頭。緊抓肉類、奶業市場,培育戶年出欄頭牛或出欄只羊的育肥大戶。重點扶持戶年飼養頭以上的養牛大戶。并加大小畜改良力度。充分利用大坡、阿克哲拉灌區豐富的水土資源及片區內豐富的秸稈和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實行種草養畜,舍飼圈養,使牛羊養殖成規模,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農區養畜業;
(三)、將退耕還林工作與調整產業結構和致富奔小康緊密地結合起來。
廣泛深入宣傳退耕還林相關政策、法規,繼續在全鄉營造“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良好氛圍,積極鼓勵農牧民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實行林草間種、林牧結合的方式,實施中根據我鄉土地鹽堿化程度較高,積極引進適宜性新品種。并借助扶貧開發項目,提高土地利用率。結合鄉實際將沙柳和沙棗適應性強、成活率高選為重點防護林,合理搭配樹種,結合荒地造林來試行推廣種植紅柳、甘草、打瓜、堿毛草、毛谷子等,實現由單一生態林向經濟林效益轉變,以增加種植戶收入。力爭五年內完成退耕還林畝、荒漠造林畝、三北四期防護林畝,綠色通道畝,同時,大力推廣普及樹木新品種,保證成活率達以上,改變鄉村的區域環境狀況。
(四)、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⒈鞏固和提高“兩基”教育工作成果。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幫困助學”活動,遏制學生輟學現象。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基礎教育,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⒉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提高鄉衛生院醫務人員整體素質,充分利用發揮×光、超,生化儀等較為先進的醫療設備的作用,使醫療技術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醫,積極推進鄉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通過堅持深入持久的宣傳和教育,使廣大村民維護社會衛生環境的意識得到普遍提高,完善各項制度、措施,實施衛生“三包”制度,逐步完成衛生改廁工作,徹底治理“臟、亂、差”,加快小城鎮規劃建設步伐,美化村容、村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杜絕農牧民群眾因病返貧現象。完成全鄉居民點改水工程,使全鄉的農牧民吃上自來水。
⒊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等文化陣地建設。完善鄉文化中心文體設施建設,利用各種形式開展文體,健身活動。積極開展爭創“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戶”的活動,形成鄉、村、戶三級文明創建體系。
⒋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繼續堅持“三為主”的工作方針全面創建計劃生育合格村。積極推行計劃生育村級自治,鼓勵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
⒌鞏固扶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加大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對貧困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資金上給予扶持,改善他們的基礎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同時,加大對扶貧項目的申報力度,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管理,完善貧困戶檔案。
⒍抓好穩定工作。層層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在發揮統戰、宗教、司法、武裝部、派出所“維穩”職能作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的參與積極性,鞏固社會治安“群防群治”網絡。進一步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大信訪工作的力度,設立信訪公示欄,出臺信訪工作首問責任制,信訪回執單制度
(五)、穩定農村基本制度,深化配套改革
⒈把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作為農牧區基層組織建設的中心任務,按照“打基礎、抓重點”的要求,以徹底消滅“空殼村”和幫扶個重點村為重點,積極開展“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年”活動。重點抓好鞏固提高工作,使絕大多數的村集體年收入達到萬元以上,半數以上的村集體年收入達到萬元以上,鄉年集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
⒉搞活農村金融,完善農村信貸工作。進一步增強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實力,改善信貸資產質量,用好用活小額信貸,加快培育農村投融資市場,推行農村商業信貸,發展企業聯保和農戶聯保,努力解決農戶農資難問題。用五年的時間,使鄉信用村達到五年以上,信用戶達到以上,加快建立以政府政策性引導為導向,降低農業風險。
⒊嚴格執行有關農村減負政策。規范農村收費管理制度,堅決取消對農民的各種亂收費,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⒋加快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鄉進程。進一步健全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制度,實行村務、政務公開,完善村民自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依法行政。
“不積小流,難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針對制定的**鄉××年——年五年規劃,我們將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的根本要求做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每一項工作圓滿完成視為通向成功的基石,扎實開展工作,認真抓好落實,帶領全鄉各族人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實現既定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精品范文
10科技創新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