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現代物流計劃
時間:2022-09-11 03:11:00
導語:糧食現代物流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言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危的重要戰略性商品。****自治區(以下簡稱**)地域遼闊,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于農作物生長,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兩河流域的開發,耕地面積將大幅度增加,可形成巨大的生產潛力,將成為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為國家提供大量優質商品糧。
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對于促進**糧食產業持續、穩步、協調發展,降低糧食流通損耗和費用,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和應對糧食市場波動,強化宏觀調控能力,保證糧食安全,維護社會安定,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發展,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黨的**及**和國務院關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有關精神,為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局制定的《全國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的精神和**自治區有關規劃相銜接,為指導今后十年**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特制訂本規劃。
(一)規劃領域
本規劃是指導今后十年**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的專項規劃。本規劃以現有糧食物流基礎設施為依托,提出**-2015年**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框架,對重點投資方向和項目進行綜合規劃,逐步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
(二)規劃作用
分析**糧食物流現狀和問題,明確**-2015年糧食物流發展的目標與任務,確定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的投資方向與重點。通過政府投資的引導,吸引社會多元化投資,共同構建**科學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促進**糧食流通向著過程系統化、流程合理化、設施網絡化、儲運裝卸“四散化”、作業機械化、管理信息化、技術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實現糧食流通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逐步實現糧食流通現代化,提高糧食流通效率,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減少糧食流通損耗;增強糧食應急調控和糧食宏觀調控的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三)規劃期
本規劃規劃期為**-2015年。具體分為兩個階段:**-2010年為第一階段;2011-2015年為第二階段。
一.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基本情況
**現有耕地6,038萬畝,正常年糧食種植面積在2,0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在800萬噸以上。90年代初糧食種植面積曾連續幾年達到2,700萬畝。近十年來,糧食總產量和消費量基本穩定,現階段屬于自給有余的平衡區。
1998年到2001年使用國債資金,分三批在**投資建設國家糧食儲備庫共21個,總倉容129萬噸,基本緩解了**糧食儲存倉容不足的問題,倉儲設施落后的局面得到改善。
截至2004年12月底,自治區共有糧食倉儲企業138個,總倉容440萬噸,其中完好倉容為350萬噸,待報廢倉容20萬噸,需大修倉容60萬噸,簡易倉容10萬噸。完好倉容中規模在2.5萬噸以上的有287萬噸倉容,其中區級糧食儲備占用倉容60萬噸,地州級糧食儲備占用倉容20萬噸,代國家糧食儲備占用倉容50萬噸,通過設施改造及功能提升,可作為中轉的倉容有157萬噸。
(二)糧食物流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庫點分散,倉儲設施落后
**糧庫規模小,大多分散在各鄉鎮,倉儲設施陳舊、老化,機械化程度低,中轉能力差,倉儲條件不能完全達到國家安全儲糧標準,儲糧、進出倉等各種設施不能適應**糧食現代物流發展需要,不能滿足“四散化”中轉作業的需求。
2.倉型結構不盡合理,快速中轉倉容不足
**97%以上的倉房是平房倉,機械化程度低,不適于快速中轉調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作業。**幾乎沒有適合散糧機械化作業的立筒倉、淺圓倉或磚圓倉,難以滿足糧食中轉快進快出的需要。
3.散糧運輸工具和接收發放設施不足
糧庫和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沒有配置散糧接收發放設施,不能完成散糧裝卸作業。同時,缺乏適合散糧運輸的汽車、火車專用車皮。
4.以包糧汽運為主的原糧流通方式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原糧運輸基本為包糧汽運。包糧流通耗費資材多,裝卸費用高,占用資金多,糧食損耗大,裝卸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等,難以實現機械化作業和快速中轉;汽車運輸主要依靠社會車輛,噸位小,車型雜,運輸成本高,效率低。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將**建設成為國家優質商品糧基地為契機,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統籌規劃、政府引導、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整合資源、提升功能,建立具有**特色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逐步實現適合**區情的糧食流通現代化。提高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保證糧食安全。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深化糧食流通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編制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通過糧食宏觀調控,以規劃引導企業投資方向,減少資源浪費,避免重復建設;安排必要的補助資金加以引導,通過建設涉及全局性和具有示范效應的項目引導社會資金有序進入糧食流通領域,通過合理競爭,促進糧食流通業的發展。
2.合理布局,形成系統。根據將**建設成為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布局和規劃,結合糧食基本流向和流通狀況,按照糧食物流系統化、規?;囊?,加強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和企業之間的統籌協調,在糧食的收購、加工、倉儲、運輸等環節及糧食的流出和流入地區之間形成系統。適應**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的發展需求,合理布局,統籌安排,加強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逐步形成**糧食現代物流體系。
3.整合資源,提升功能。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分割,整合各類物流資源,特別是整合中儲糧**分公司和**建設兵團糧食物流資源,促進倉儲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改革,充分利用現有糧食流通設施,建立節約型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提升散糧中轉及倉儲功能,實現流通環節的配套對接。
4.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充分考慮規劃項目當期建設的可靠性、中期擴建的連續性和遠期發展的靈活性。第一階段重點建設糧食外運通道和自治區內產銷區之間的糧食物流通道上的關鍵節點;第二階段完善外運和自治區內通道,解決**其他糧食流通現代化問題。
5.技術先進,注重效益。結合**區情和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趨勢,注重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采用先進的技術和可靠的設備,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糧食損耗和流通成本,優先安排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的項目。
三.建設目標及主要任務
(一)建設目標
經過十年的建設,第一階段到2010年基本形成**糧食外運及產銷區之間糧食物流通道雛形;第二階段到2015年**糧食物流基礎設施的布局得到明顯改善,功能顯著提高,基本建成**現代化糧食物流通道和糧食物流節點。在關鍵的物流節點,實現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的散裝、散卸、散儲、散運和整個流通環節的無縫化連接,形成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建成糧食物流基地,培育大型糧食物流企業。具體目標為:
1.逐步提高散糧流通比例。到2010年,糧食流通由現在的基本全包糧運輸提高到散糧占20%;到2015年,散糧流通比例由20%提高到50%。
2.降低糧食流通成本。通過減少糧食流通環節,實現糧食流通現代化,使糧食流通損耗由現在的5-8%降低到2-3%,糧食物流成本由現在的35%降低到20%左右。
(二)主要任務
1.建設**糧食外運通道。外運通道以現有的蘭新鐵路、南疆鐵路、在建的精伊霍鐵路和規劃中的奎-阿鐵路為運輸通道,在通道的主要節點烏魯木齊、伊犁州直和阿克蘇新建和改擴建糧食中轉庫,并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糧食物流基地,實現糧食的快速集并和中轉。
2.建設自治區內產區至銷區的糧食現代物流通道。重點建設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屬縣(市)、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等六個糧食產區流出通道,以及烏魯木齊市、石河子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和田地區等五個地區糧食流入通道。以鐵路和公路的國道、省道為運輸通道,在通道的主要節點上改造和新建倉儲設施,新建散糧接收和發放設施,建設區內糧食物流通道。
3.發展散糧運輸。目前**區內糧食流通基本上是全包糧汽車運輸。**地域遼闊,應積極發展散糧運輸,逐步推廣散糧汽車、散糧火車和散糧集裝箱的運輸方式,在主要物流集散通道和區域性物流節點上實現無縫化的糧食運輸方式,降低糧食流通成本和損耗。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培育壯大若干大型糧食物流企業,建立運輸社會化服務體系。購置散糧運輸車輛,率先推行汽車散糧運輸。
4.建立和完善新型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完善現有糧食批發市場的糧食集散功能,使之成為功能齊全、交易方式先進、信息透明、與糧食物流相結合的新型綜合性批發市場,并設立糧食預警信息監測點,及時將信息匯集到自治區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在烏魯木齊、伊犁州直和阿克蘇,以糧食物流基地為依托,建設新型綜合性糧食批發市場。
5.建立糧食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完善糧食物流信息的統計和制度,建立**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并與全國糧食公共信息聯網,實現糧食物流的信息共享,為政府搞好糧食宏觀調控和企業開展糧食經營活動提供快捷、全面、可靠的信息。
6.建立糧食檢驗檢測體系。完善**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形成一級質檢站,新建阿克蘇和伊犁州直二級質檢站。同時,在關鍵的節點上,設置質檢工作站,進一步完善糧食購銷企業的檢驗檢測設備,形成布局合理的**糧食檢驗檢測體系。
7.改造倉儲設施,提升“四散化”功能。**的平房倉比例高達97%,倉儲設施配套不足,需完善通風、測溫等倉儲設施。按照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的要求,擴建和改造適于中轉的平房倉,提高散糧進出倉作業能力。
四.總體布局
依托**Y型南北疆鐵路線和國道、省道放射狀公路網,構建“兩大通道、三級節點”的總體框架。“兩大通道”是指**糧食外運通道和自治區內產區至銷區的糧食物流通道。其作用是形成糧食流通主通道,提高流通效率?!叭壒濣c”包括一、二、三級節點。一級節點:年中轉能力在70萬噸及以上,將烏魯木齊、伊犁州直和阿克蘇的三個現代化糧食物流基地建設成為一級節點;二級節點:年中轉能力為20~70萬噸,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十六個中轉庫建設成為二級節點;三級節點:年中轉能力為10~20萬噸,在糧食主產縣建設十五個三級節點。其作用是形成以一、二級節點為核心、三級節點為基礎的自治區內糧食流通分級對接網絡。通過主要通道及關鍵節點的建設,形成技術統一、層次分明、流程合理、協調發展、銜接配套的高效糧食物流網絡,以此帶動周邊地、州乃至縣、市的糧食“四散化”發展。
(一)**糧食物流區域分布
1.糧食主要流出區。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等六個地、州是糧食主要流出區。其中昌吉、伊犁州直、塔城主要供應北疆地區,阿克蘇、喀什主要供應南疆地區。同時,昌吉、伊犁州直、塔城、阿克蘇為供應外運商品糧的主要地區。
2.糧食主要流入區。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等五個地、市是糧食主要流入區。其中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和吐魯番地區為純銷區。
3.糧食流量基本平衡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州、克孜勒蘇克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等四個地、州是糧食流量基本平衡區。
(二)主要糧食物流通道及流量
**糧食流量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商品糧在**市場上的流量,二是進出**的商品糧流量。
2004年**糧食總流量約為360萬噸,其中外運糧食流量約50萬噸,主要通過鐵路運往云南、貴州、四川、青海、甘肅、廣東、福建等省、區;**區內糧食流量約310萬噸,以公路運輸為主。
預計到2010年,**糧食總流量約為746萬噸,其中,**區內流量400萬噸,**外運流量346萬噸。到2015年,糧食總流量約為1000萬噸,其中,**區內流量470萬噸,**外運流量530萬噸。
1.**糧食外運通道及流量
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伊犁州直、阿勒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等十一個節點的外運商品糧通過蘭新鐵路運出。
2004年流出量為50萬噸。預計2010年流出量將可達到346萬噸,2015年將可達到530萬噸。
2.**區內運輸通道及流量
(1)鐵路運輸通道
預計2010年將達到60萬噸,2015年將達到80萬噸。
•北疆鐵路通道
伊犁州直的糧食通過精伊霍鐵路、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運往烏魯木齊、奎屯、石河子、吐魯番和哈密等地區;昌吉的糧食集并到烏魯木齊、通過蘭新鐵路運往石河子、吐魯番和哈密等地區。預計2010年流出量將達到19萬噸和9萬噸,2015年將達到24萬噸和13萬噸。
•奎-阿鐵路通道
塔城和阿勒泰等兩地區的糧食通過奎-阿鐵路、蘭新鐵路運往奎屯、石河子、烏魯木齊、吐魯番和哈密等地區。隨著兩河流域開發將使阿勒泰地區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預計2010年流出量將分別達到8萬噸和3萬噸,2015年將達到11萬噸和7萬噸。
•南疆鐵路通道
阿克蘇、喀什等兩地區的糧食通過南疆鐵路、蘭新鐵路運往巴州、烏魯木齊、吐魯番和哈密等地區。預計2010年兩地區流出量將分別達到10萬噸和11萬噸,2015年將達到13萬噸和12萬噸。
(2)公路運輸通道
**區內的鄰近地州市之間和各地州內糧食的中、短途運輸主要依靠公路來完成。以216、217、312、314和315等國道及**區內主要省道形成公路糧食物流通道,預計2010年將達到340萬噸,2015年將達到390萬噸。
(三)主要糧食物流節點
1.一級節點
建設烏魯木齊、伊犁州直、阿克蘇等三個一級節點,主要承擔糧食中轉外運任務,同時兼顧**區內糧食中轉任務,一級節點應具備70萬噸及以上年中轉能力。
2.二級節點
在**區內共建十六個二級節點,承擔糧食外運和**區內糧食中轉任務。其中十一個節點現有中轉倉容經改造后能滿足中轉要求,約60萬噸倉容需要改造,其余五個節點需擴建或新建倉容20萬噸。二級節點應具備20~70萬噸年中轉能力。
3.三級節點
在**各地州市的重點產糧縣建立十五個三級節點,承擔為一級和二級節點收購和輸送糧食的任務。三級節點應具備10~20萬噸年中轉能力。
五.主要項目
為適應糧食現代物流快速中轉的需要,在關鍵節點新建糧食中轉庫,改造糧食倉儲設施,購置散糧汽車和散糧火車皮,配套火車、汽車散糧接發設施,配備適于中轉的作業能力大的平房倉散糧進出倉設備。
(一)糧食中轉庫項目
新建中轉倉容57.5萬噸,提高糧食外運及**區內流通關鍵節點的快速中轉能力。
在烏魯木齊、伊犁州直和阿克蘇等三個一級節點上重點建設中轉庫,新建和擴建12.5萬噸立筒倉、10萬噸淺圓倉和15萬噸平房倉,并逐步發展成為糧食物流基地,配備散糧裝卸設施和一定數量的散糧運輸專用車輛,建成具有快速集散、周轉儲存、梯度輻射功能的大型糧食集散中心。
在克拉瑪依、石河子、阿勒泰、喀什和吐魯番等五個二級節點上,擴建20萬噸平房倉。其中克拉瑪依、阿勒泰、喀什等三個地、市的中轉庫承擔外運商品糧的中轉任務,其他中轉庫只承擔**區內糧食的中轉任務。
1.烏魯木齊糧食物流基地。以烏魯木齊北站國家糧食儲備庫的現有設施及倉容為基礎擴建5萬噸立筒倉,改造鐵路專用線。2015年可中轉糧食70萬噸。
2.伊犁糧食物流基地。在伊寧縣開發區新建5萬噸立筒倉、5萬噸淺圓倉和10萬噸平房倉,新建1110米鐵路專用線。2015年可中轉糧食80萬噸。
3.阿克蘇糧食物流基地。在阿克蘇市新建2.5萬噸立筒倉、5萬噸淺圓倉和5萬噸平房倉。2015年可中轉糧食70萬噸。
4.二級節點中轉庫。在**的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的關鍵節點上擴建20萬噸平房倉。2015年合計可中轉糧食230萬噸。
(二)改造糧食倉儲設施項目
為改變自治區糧庫點多面廣、規模小、設施落后的現狀,適應**區內糧食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需改造倉容90萬噸,完善倉房的防潮、防雨、保溫及機械通風、電子測溫、工藝設備等倉儲設施,承擔**區內糧食收購及中轉任務。
(三)散糧運輸工具項目
散糧運輸工具和裝卸設施的缺乏已成為制約糧食散運發展的瓶頸。第一階段的前期,在重要通道的主要節點,先行試點,適量配備散糧火車皮、散糧汽車等散糧運輸工具,實施糧食散運。規劃購置散糧汽車150輛、散糧火車100節。取得成功經驗后,在政府政策扶持下,通過發展第三方物流,推動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逐步推廣散糧運輸。
(四)散糧接收發放設施項目
糧食加工廠和糧庫等物流節點是推行糧食散裝、散運、散存、散卸的關鍵環節。在三個糧食物流基地、五個鐵路沿線的糧食中轉庫和五個骨干加工企業,改造和新建散糧接收、發放設施。
根據散糧集裝箱的發展趨勢,適時發展散糧集裝箱運輸,配備散糧集裝箱接發設施,促進公鐵聯運的發展。
(五)平房倉散糧機械化進出倉設備項目
十三個地州市糧食中轉庫的157萬噸平房倉,配備單機產量為100噸/時的散糧機械化進出倉設備。其中烏魯木齊、克拉瑪依、伊犁州直、阿克蘇、阿勒泰、喀什、庫爾勒、奎屯等地州市的中轉庫主要承擔外運商品糧的中轉任務,其他中轉庫只承擔區內糧食的中轉任務。
(六)糧食批發市場項目
在重要糧食物流節點和集散地建設功能完善、交易方式先進、信息透明、符合糧食現代物流理念的新型綜合糧食批發市場,配備信息系統和檢驗檢測等設施,形成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建立區級批發市場1個,區域性批發市場2個,完善信息采集與系統、價格監測系統、分析預測系統、網上交易系統,與全國形成網絡一體化,并帶動**中、小型糧食批發市場的發展。
(七)糧食檢驗檢測設施項目
改變糧食收購檢測指標不完整、不規范的現狀,加強化學指標和衛生指標的檢測功能,在糧食批發市場和各節點建立常規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并完善區、地州兩級糧油質量檢測機構的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區級質檢站1個,地州級質檢站2個。同時,在關鍵的節點上,建立質檢工作站,進一步完善糧食購銷企業的檢驗檢測設備。建設內容是加強實驗裝備,提高檢驗能力,達到能檢測理化指標和衛生指標的要求,具備檢測食品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食品添加劑、微生物、食品營養和有害物質等項目的能力。
(八)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項目
通過配備相應的軟、硬件設施,建立**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立糧油市場監測系統、糧油儲備庫存監測系統。同時,利用網絡技術,收集糧食物流信息,監測市場變化,分析糧食供求趨勢和市場價格走向,對承儲自治區和地州儲備糧的各個糧庫進出庫數量、質量進行動態監控,及時、準確地向自治區糧食應急指揮部糧食預警信息,為政府宏觀調控和決策提供依據。及時各級政府有關糧食方面的政策、法規,為企業提供商務信息,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提供服務。
為保持遠期發展的靈活性,加強規劃的柔性管理,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可對以上本規劃確定的項目類別和具體項目進行適當調整。
隨著兩河流域開發和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的產銷區分布將發生較大變化,必要時,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完善糧食倉儲設施。
六.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
規劃項目總投資為92,890萬元。
**-2010年,規劃投資42,890萬元;2011-2015年,規劃投資50,000萬元。
(二)資金籌措
**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財力薄弱,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需要國家的大力扶持。對**糧食物流設施建設要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同時要更多地發揮企業和市場作用,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積極參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項目管理
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自治區糧食局將根據規劃和國家的產業政策確定項目,并制定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實施辦法,規范對項目的管理。要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具體項目必須按照一定的資質要求進行可行性論證和評估,并按規定申報核準,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項目建設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項法規制度。
(二)加強政策支持
糧食物流涉及到多部門、多行業,自治區及各級黨委、政府要大力支持,協調有關部門,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和各項優惠政策,促進糧食現代物流的發展,糧食物流項目用地優先規劃安排。
(三)改革體制
進一步創新體制,整合資源。對于中央儲備糧**分公司及**建設兵團等糧食物流設施,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加快產權制度改革,使國有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益,使重點項目發揮最大的引導帶動作用。努力探索引進社會資金進入糧食物流設施建設領域,形成糧食物流多元化投資的格局,要進一步推動倉儲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改革。
(四)加強協調
自治區和地州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現代物流工作,統一思想,加強協調,采取措施,具體落實。有關部門要為發展散糧運輸方式提供便利,降低運輸成本。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要指定專門機構,負責推進糧食“四散化”,保證有組織地實施**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
(五)加強人才培養
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快糧食物流人才的培養。鼓勵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廣泛合作,積極培養糧食現代物流管理和技術人才,滿足**糧食物流現代化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