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事業工作計劃
時間:2022-09-11 03:13:00
導語:測繪事業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測繪事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是推動信息化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加快發展自治區測繪事業,對于全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黨的**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六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保障的需求以及測繪事業發展的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測繪事業發展情況
(一)測繪事業發展現狀
1、測繪行政管理組織體系初步建立。自治區14個地、州、市國土資源局落實了測繪管理職能。其中7個地、州、市國土資源局相繼成立了測繪行政管理內設機構;全區87個縣(市)中,50個縣(市)國土資源局落實了測繪行政管理職能。
2、測繪市場與地圖市場進一步規范。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測繪資質審查認證制度;開展了整頓和規范測繪市場經濟秩序、測繪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驗、房產測繪質量專項檢查、測繪成果保密檢查、測繪基準清理整頓等工作,測繪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范。
3、基礎測繪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期間國家投入資金約3600萬元,實施完成全區基礎航空攝影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自治區投入資金4679萬元,測制1:1萬比例尺地形圖3714幅,面積約92850平方公里。為伊犁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塔里木河干流、博斯騰湖、艾比湖綜合治理、天山北坡經濟帶開發建設、重點區域經濟建設等提供了及時、可靠的基礎測繪保障服務。
4、測繪系統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基本建立。通過“國家基礎測繪設施建設**單位工程”項目的順利完成,積極應用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網絡技術對傳統測繪技術體系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加大了對數字化技術體系軟硬件設備的投入力度。采取中央、地方配套投入的方式,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數字化測繪生產基地。成立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建立了基礎地理信息從采集、處理、維護、更新到應用服務的數字化運行模式。
5、測繪事業發展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辦法(修訂)》、《自治區地圖管理辦法(修訂)》分別經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自治區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頒布施行。制定了《自治區實施〈測繪資質管理規定〉細則》,《自治區測繪質量保證體系考核規定》,《自治區測繪成果資料檔案與測繪儀器資料檔案管理考核辦法》等,為各級測繪管理部門規范測繪行政管理行為提供了依據。
6、測繪應用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為自治區黨委、人大、人民政府及各委、辦、廳、局提供了新版《****自治區地圖集》(漢文、維文版)和《**概況》多媒體演示光盤;更換了《**綜合區情地理信息系統》(“9202”)軟件平臺。在服務領導決策和進行科學管理以及宣傳**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測繪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當前,國際上測繪發展正處于以數字化測繪生產為主向以地理信息綜合服務為主轉變的重要時期,測繪的技術手段、產品形式、服務方式以及經濟社會對測繪的需求等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航空航天遙感對地觀測系統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與更新的能力和效率,有力地促進了地理信息數據處理的自動化和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基礎地理信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為核心內容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黨中央、國務院對測繪工作高度重視,總書記作出了“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加快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的重要指示,總理和曾培炎副總理也多次對測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要求“增強信息資源的公益性服務能力”和“促進信息資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各方面都對測繪工作提出新的需求。
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測繪事業的發展。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頒布了《****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辦法》。自治區加大了對基礎測繪的投入力度,開始籌劃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信息化計劃。在自治區現代化建設中,許多領域的信息系統建設都離不開地理空間信息的支持,對基礎測繪的需求日益增加。“數字**”地理空間框架作為自治區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立項已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項目建成后將為自治區農牧林業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監測、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城鎮規劃與建設、社會綜合治理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并能提高政府科學決策、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三)測繪事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期間,自治區測繪事業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地方測繪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不快,測繪行政管理組織體系還不完善,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還不能滿足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尤其是基礎測繪投入水平還遠不能滿足自治區經濟建設需求,測繪工作的保障服務能力尚需加強等。這些主要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在**期間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二、測繪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推動測繪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為主題,以完善測繪行政管理體系為主線,以加快測繪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滿足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對地理信息服務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進一步規范測繪市場行為,強化基礎測繪工作,提高保障能力,堅持科技創新,拓寬服務領域,為自治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政府各部門提供前期性、基礎性、公益性測繪保障服務,加快“數字**”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開創測繪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二)發展目標
建立較為完善的測繪行政管理體系,加大測繪執法監管力度,建立有序、合理、公平、開放的測繪市場秩序。增強測繪單位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基礎測繪工作,基本滿足**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區域和重點建設項目對基礎地理信息的需求。加速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初步構建“數字**”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加強地理信息應用服務能力,實現地理信息資源社會利用示范效應,形成現代服務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測繪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完善測繪行政管理體系和市場運行機制
1、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測繪行政管理體系。繼續抓緊做好地州市特別是縣(市)國土資源局測繪行政管理職能、機構和編制的落實工作。加大對縣(市)級測繪行政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進一步推進測繪依法行政工作。
2、進一步培育和規范測繪市場。完善測繪市場準入制度,建立測繪資質年度注冊與日常檢查相結合的制度,推行測繪資質單位屬地管轄制度。規范測繪項目承包發包行為。建立測繪行業自律組織。強化測繪行業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做好測繪標準化管理工作。加大對房產測繪市場監管力度。建立健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和地圖市場監管協調機構;規范測繪市場秩序,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二)加強測繪法制建設
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按照國家測繪立法總體步驟,結合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測繪事業提出的新要求,到2010年,進一步健全自治區的測繪法規體系,著重建立和完善測繪市場方面的法律制度,推進測繪依法行政和落實統一監管職責,增強測繪公共服務能力,使測繪的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期間,自治區測繪法制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測量標志保護。制定《****自治區測量標志保護管理辦法》。
2、加強基礎測繪管理。根據國家《基礎測繪管理條例》,制定《****自治區實施〈基礎測繪管理條例〉辦法》。
3、加強測繪成果管理。根據國家《測繪成果管理條例》,制定《****自治區實施〈測繪成果管理條例〉辦法》。
4、加強測繪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測繪行政許可的程序規定,制定測繪行政執法責任制和相關規定。
(三)進一步加大測繪工作力度
緊密結合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結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加強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建設和有效提供,避免重復測繪,提高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推進基礎地理信息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中的廣泛應用,不斷提高自治區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處理和分發服務能力。
**期間,重點建立全區新一代大地測量控制系統,向社會提供高精度、全覆蓋、三維、動態、多功能的測繪基準服務;組織全區基礎航空攝影和航天遙感影像數據的獲取,保障基礎測繪所需數據源;實施自治區重點發展區域和重點建設項目所需的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與更新;配合國家測繪局完成**1:5萬地形圖空白區的測圖工作;啟動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編制出版****自治區系列地圖集。
(四)大力促進測繪成果的廣泛應用,全面提升測繪保障服務水平
按照“需求牽引,項目推動”的原則,大力促進測繪成果的廣泛應用。積極為政府決策及行政管理服務,通過編制出版自治區系列地圖集,實施測繪檔案保存保護項目,為政府決策和提高政府現代化管理水平服務。積極為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服務,大力構建“數字**”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為整合各類經濟和社會信息資源,提供平臺,推進“數字**”建設。積極為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服務,圍繞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圍繞自治區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天山北坡經濟帶、南疆石油天然氣化工帶等重點區域開發建設以及大力實施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等發展戰略和實施水利、交通、電力、通訊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開展測繪,提供測繪保障服務。積極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服務,大力繁榮地圖市場,編制貼近人民生活需要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類地圖產品,積極開發適用于互聯網和手機的基于位置服務的電子地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五)加快地理信息產業發展
建立以導航定位、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為主的地理信息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衛星導航定位、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地理信息服務,建設地理信息服務的示范項目和互聯網地理信息系統、基于地理位置的公共服務系統、智能交通系統、旅游服務和車載導航等方面的示范應用項目。
四、測繪事業重點建設項目
(一)測繪基準現代化建設項目
1、改造烏魯木齊GPS基準站
完成烏魯木齊紅山GPS基準站實時差分技術改造,達到能夠提供高精度實時定位數據的要求。
2、建設重點區域GPSC級大地控制網
結合國家精化區域(似)大地水準面項目,在國家加密A、B級GPS控制網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技術要求,建設覆蓋全區重點區域的GPSC級控制網,布設1500點,實施GPS平面控制聯測和2000公里國家等級水準聯測。
3、建設重點區域連續運行的衛星空間定位基準站
在全區選擇部分重點區域建設一定數量的連續運行的GPS跟蹤站。通過有線或無線數據通信網絡向用戶提供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格式的跟蹤站站址坐標和衛星測量數據,滿足測繪、金融、地震、氣象、水利、環保、交通、民航等不同行業的用戶對精密定位、實時定位以及移動目標導航的需求,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國土資源調查、城鄉建設、交通監控、沉降監測、公共安全、精細農業及電力通訊等領域。
4、普查和維護改造測量標志
開展新一代測繪基準建設,在自治區原有的測量標志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完成測量標志普查數據建庫工作,進行經常性的維護和必要的復測及現代化改造,建立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測量標志保護體系。
(二)基礎地理信息覆蓋項目
1、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定期覆蓋
按照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五年更新周期,經濟較發達地區八年更新周期,一般地區十二年更新周期,繼續做好航空攝影計劃編制工作,獲取航空攝影數據。五年爭取完成并獲取新航攝和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更新35萬平方公里影像資料。
擴大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的范圍和領域,根據實際需要向國家申請或自行訂購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影像數據,并及時進行處理和提供使用,滿足資源、環境、災害監測和應對突發事件、重點建設項目、邊境地區對地理信息數據的需求。
2、重點區域1:1萬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與更新
**期間,測制1:1萬比例尺地形圖10000幅,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使自治區1:1萬基礎地理信息覆蓋率達到全區面積的20%,1:1萬基礎測繪的重點區域安排在天山北坡經濟帶、南疆石油天然氣化工帶以及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流域,測制和更新1:1萬比例尺地形圖10000幅,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重點滿足農業、水利、交通、生態環境保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能源基地建設等領域重點項目前期對基礎測繪成果的需求。
3、1:5萬地形圖空白區基礎地理信息覆蓋
**期間,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1:5萬基礎地理信息空白區覆蓋項目的支持,配合國家測繪局全面完成1:5萬地形圖空白區1850幅(折合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的基礎測繪工作。滿足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區域規劃、國防建設等各項事業對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需求。
(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項目
1、衛星影像數據入庫
**期間,主要建設遙感影像數據處理體系,加大遙感數字正射影像數據生產和遙感影像解譯能力,建立遙感影像數據庫。通過有計劃地購置和處理遙感影像,將收集到的自治區范圍內的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入庫,建立共建共享機制,避免重復投入,有效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2、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
**期間,爭取完成全區重點區域基礎地理信息系統1:1萬數據庫建設,數據入庫3000幅,主要包括:數字柵格數據庫(DRG)、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庫(DEM)、數字正射影像數據庫(DOM)、數字矢量線劃數據庫(DLG)、地名數據庫、元數據庫建設。
3、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維護更新
移植1:5萬數字正射影像數據、核心要素數字線劃數據,建立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包括柵格數據庫、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庫、數字正射影像數據庫、核心要素數字線劃數據庫、地名數據庫、土地覆蓋數據庫。
4、1:100萬、1:2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維護更新
利用航空、航天遙感資料完成全疆1:100萬、1:25萬數據庫的全面更新。建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維護更新機制,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動態更新。
(四)****自治區制圖項目
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設計,分批實施”的原則實施,以基礎地理信息為平臺,以地圖為載體,整合各類經濟社會、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等統計分析數據,達到經濟社會、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等信息的可視化綜合表達。主要編制自治區普通地圖集、自然地圖集、經濟圖集、農業圖集、交通圖集、水利圖集等系列地圖集。**期間,重點實施自治區普通地圖集、經濟圖集的編制。
(五)測繪檔案保存保護項目
1、測繪檔案存儲與基礎設施建設
測繪檔案具有較高使用價值,具有很高的保密性,需長期保存,隨著時間的推移,保存數量不斷增加。為此,需要建設空間充足、功能完善、裝備精良的現代化測繪檔案存儲與服務基礎設施,主要建設庫房及配套設施、數字化存儲設施、檔案修復、處理、保護設施、檔案管理分發服務設施以及運行維護保障等,以保存大量的測繪檔案數據。
2、測繪檔案數字化歸檔建庫
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對全區測繪檔案館館藏資料采用掃描、照相、微縮等技術手段處理,歸檔建庫保存。
3、原始測繪檔案的修復和保護
對數字化后有重要保存價值的檔案原件進行鑒定,采取必要的措施保存保護。通過交換、購買、征集等方式支持搜集必要和必須的測繪檔案資料。對損毀嚴重的館藏檔案資料開展修復和搶救工作。
五、地理信息應用示范項目
(一)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項目
初步建立以導航定位、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為主的地理信息產業體系,開展地理信息系統等地理信息服務,實施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項目。
“數字城市”是以空間數據為載體,基于GPS、RS、GIS等關鍵技術,通過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和集成城市各行業的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主要是構建統一的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平臺,包括大地控制框架數據庫、彩色正射影像數據庫、動態遙感數據庫、數字地面模型、三維建筑模型、大比例尺矢量地圖數據庫、地名數據庫等。通過城市設施的數字化和城市網絡化建設,達到多種數據的融合與立體表達、仿真與虛擬,實現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示范項目試點城市重點選擇條件較好的天山北坡經濟帶區域內的1-2個城市。
(二)車載導航電子地圖及其他基于位置的服務系統建設
利用GPS、RS、GIS和相關網絡通訊技術,建成從城市逐步覆蓋全區的公眾定位服務運行網絡,實現機動車輛以及各種移動目標的定位、報警、調度、監控等各類公眾定位服務功能。選擇烏昌經濟區為試點,建立覆蓋公交、出租、運輸、公安等部門及社會公眾的定位服務系統,完善商業化運行模式。
六、測繪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
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是規劃順利實施和進一步促進測繪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期間,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要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進一步完善測繪事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機制,加強測繪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充分調動測繪職工的積極性,增強測繪隊伍的凝聚力,保障測繪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大投入
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的有關規定,爭取將重點建設項目前期測繪經費投入納入國家和自治區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和財政預算,建立長期穩定的測繪經費投入機制,同時采取加大自治區財政投入,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增加自治區基本建設預算內投入,地方財政配套,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列支等資金多渠道籌措的方式,不斷增加基礎測繪的資金投入,緩解自治區財政壓力,使基礎測繪工作更好地為自治區各項建設做好項目前期保障服務。**期間,爭取實施自治區測繪重點建設項目和應用示范項目6個,總投資4196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2944萬元,自治區財政18622萬元,市縣財政2800萬元,其他及社會籌資7600萬元(詳見附表)。
(三)創新體系
依靠科技進步,圍繞自治區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如何為解決資源、環境、人口等問題以及支持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服務;以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政府決策管理為服務對象,建設高精度、動態化、網絡化地理信息服務高技術體系。
大力推進和建立測繪科技創新體系,密切關注測繪科技發展前沿動態,全面提升全區測繪科技水平。進一步健全測繪科技管理體系和增加科技投入,在全區已經基本實現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向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邁進。
改善測繪科技管理,建立測繪科技協作機制,加大對測繪科技的投入和測繪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與國內、國際測繪科技合作,為自治區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數據庫平臺和技術支持,全面提升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的社會化應用服務能力。
(四)提高素質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重點抓住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三個環節。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健全以自治區測繪行業繼續教育基地為龍頭、有關測繪專業院校為骨干、自治區測繪行業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為基礎的測繪教育網絡體系。開展注冊測繪師認證和測繪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實施人才工程,完善以國家、自治區和單位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及技術骨干為主的新世紀人才引進、推薦和培養制度,抓好急需人才、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大對高新技術人才、創新人才和綜合型人才的推薦和培養,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自治區先進水平的、結構合理的測繪科技人才隊伍,提高測繪隊伍的整體素質。
(五)推進協作
進一步加大測繪科普知識和測繪成果應用的宣傳力度,加強溝通和協調,繼續爭取各級領導、各部門、各行業及全社會對測繪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大力幫助,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整體合力,營造更加和諧的外部環境,促進自治區測繪事業取得更大的發展。
積極開拓同國內外的測繪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測繪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科技合作。爭取發達省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測繪科技發展、人才培養的支持與幫助。充分利用**同周邊各國在地緣上的優勢,開展測繪科技合作與交流,主要通過項目合作、人員互訪與培訓、信息交流、學術研討等形式,在先進技術、科研設備和管理技術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開展同兄弟省區市測繪行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國外相關單位的測繪科技合作,為**的測繪事業發展引進技術、智力、人才、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經驗,聯合實施測繪科技項目、培養測繪科技人才、移植和轉化測繪技術成果。
(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測繪工作的領導和統一監管,進一步深化基礎測繪管理改革,加強自治區基礎測繪的統籌規劃,及時向社會基礎測繪成果目錄。創造良好的信息共建共享環境,建立國家基礎測繪、省級基礎測繪、市縣級基礎測繪之間的協作機制,實現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加強與軍隊測繪部門以及兵團、農業、城建、民政、水利、地震、交通、國土資源、石油等部門信息資源的交流與交換,建立起分工協作、互利互惠、順暢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和信息共享機制。
(七)加強監督
加強規劃、年度計劃以及項目建設的有機銜接,完善測繪事業發展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與評估機制,形成規劃執行的監督評估工作體系。建立規劃調整機制,確定評估內容和評估指標體系,對規劃任務和建設項目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總結,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規劃內容,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