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害蟲防治計劃
時間:2022-03-16 09:37:00
導語:農作物害蟲防治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發生趨勢
根據近年我省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病蟲發生情況、20*年冬前病蟲殘留基數、農作物種植品種、當前作物苗情和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結合農作物病蟲發生演替規律綜合分析,預測20*年我省水稻病蟲總體將偏重發生,其中“兩遷”害蟲將偏重至大發生,紋枯病和遲熟中稻、單季晚稻的稻曲病將偏重發生,二化螟和單季粳稻、糯稻感病品種條紋葉枯病將中等發生。棉花病蟲總體將中等發生,其中盲蝽象、枯萎病中等至偏重發生,棉花葉螨和斜紋夜蛾偏輕至中等發生,棉鈴蟲偏輕發生。大豆和玉米病蟲總體偏輕至中等發生,其中大豆地下害蟲中等發生,玉米粗縮病在早播夏玉米(麥收前播種)上偏重發生,淮北東部玉米褐斑病中等發生。
預計20*年全省水稻主要病蟲發生面積約為12800萬畝次,棉花主要病蟲發生面積約為2010萬畝次,大豆主要害蟲發生面積約為1200萬畝次,玉米主要病蟲發生面積約為1600萬畝次。
二、防治工作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強化重大病蟲監測和預警;大力推行現代農業植保技術,協調應用多種防治方法,提高病蟲防治效果;切實增強重大病蟲應急防控能力,大力推進病蟲專業化防治工作,將病蟲為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損失水平之下,確保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玉米振興計劃等目標實現,促進我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
三、防治任務與目標
防治任務:20*年全省水稻病蟲需防面積約為15800萬畝次,其中稻飛虱3500萬畝次,稻縱卷葉螟4000萬畝次,稻螟蟲1100萬畝次,紋枯病3000萬畝次,稻曲病等穗期病害1500萬畝次,條紋葉枯病500萬畝次,稻瘟病1000萬畝次;棉花病蟲需防面積約為2100萬畝次,其中棉鈴蟲400萬畝次,棉葉螨600萬畝次,盲蝽象500萬畝次,棉薊馬150萬畝次,枯萎病230萬畝;玉米病蟲需防面積約為2000萬畝次,其中玉米螟1000萬畝次,玉米粗縮病150萬畝次;大豆病蟲需防面積約1400萬畝次,其中大豆食心蟲300萬畝次;蝗蟲需防面積約為450萬畝次,其中東亞飛蝗100萬畝次,土蝗350萬畝次。
防治目標:通過有效防治,將水稻、玉米、大豆、棉花重大病蟲和蝗蟲造成的危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具體目標是:稻螟蟲分蘗期為害株率控制在3%以內,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內;稻飛虱百叢蟲量分蘗期控制在1000-1500頭,穗期控制在2000頭以內;稻縱卷葉螟卷葉率分蘗期控制在15%以內,孕穗期控制在10%以內;紋枯病病情指數控制在10以內;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內;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內。棉鈴蟲累計蕾鈴被害率控制在7%以下,棉葉螨紅葉株率控制在10%以下,盲蝽象苗期為害株率控制在5%以下。夏玉米粗縮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蛀莖株率控制在10%以內。大豆食心蟲蟲食率控制在5%以下。蝗蟲防治確保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的總體目標。
通過推廣病蟲綠色防控技術,使實施區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病蟲防治次數畝平均減少1-2次,化學農藥畝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蟲防治成本。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蟲防治涉及面廣,事關農業生產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各地要高度重視,強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務職能,落實重大病蟲防控屬地管理責任,加強領導,成立相應指揮組織,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明確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病蟲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重大病蟲區域性發生時以當地指揮組織防治為主,重大病蟲跨區域嚴重發生時,由省指揮協調、部署防治,各地具體組織實施。
2、強化病蟲監測預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蟲發生種類多、周期長,突發性、暴發性特點明顯,且各地栽培條件不一,氣候復雜多樣,不同區域間病蟲發生差異大。各地要切實加強病蟲監測預警工作,確保測報技術人員在崗,認真按測報規范開展調查,及時準確做出重大病蟲發生趨勢預報。建立病蟲發生防治定期匯報和重大病蟲防控工作通報制度。大力推行病蟲可視化預報工作。
3、加大防治技術宣傳指導力度。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手機短信、語音電話、網絡、明白紙、防治現場會、農民田間學校等形式,大力宣傳普及重大病蟲防治技術。在病蟲防治關鍵時期,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引導農民科學防控重大病蟲害,切實提高病蟲防治質量和效益。
4、突出重點,科學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條紋葉枯病、稻曲病、棉盲蝽象、玉米粗縮病等重大病蟲流行性、突發性強,發生面廣,對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產量危害損失大。各地要突出以重大病蟲為防治重點,于防治關鍵時期廣泛發動,組織廣大農民全力開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蟲應急防治硬仗。各地要大力推行農業生態調控、物理防控技術、生物農藥應用技術,努力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與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蟲防治技術水平。同時,各地要建立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展示區,積極開展害蟲性誘劑、殺蟲燈、防蟲網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型農藥助劑、高效施藥機械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不斷提升重大病蟲防治技術水平。
5、著力推進病蟲專業化防治。各地要堅持政策引導、技術扶持、市場化運作原則,大力發展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專業化防治工作,促進專業化防治工作健康快速發展,切實解決現階段農村千家萬戶治蟲防病難問題,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務水平和重大病蟲害的應急防控能力。
6、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各地要按照農藥管理規定,切實加強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要會同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開展專項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藥,凈化農藥市場,提水稻等病蟲防治效果,保護農民利益。
7、確保防治經費投入。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蟲防治工作是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體現。各地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將農作物防災減災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加大資金投入。上級財政下撥的農作物病蟲防治經費要做到專款專用,嚴禁截流和挪用,確保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防治等工作順利有效開展。
五、主要防控技術
(一)水稻病蟲害
1、防治策略
加強重大病蟲監測預報;大力推廣栽培控害和生態控害技術,促進稻田生態系統平衡;堅持“預防秧苗期,放寬分蘗期,保護成穗期”的稻田病蟲管理策略。
2、主推技術
(1)栽培與生態控害技術。選用抗性品種;科學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術;生物農藥應用及天敵保護利用技術;害蟲誘殺技術等。
(2)總體防治技術。種子處理及秧苗期病蟲害預防技術、穗期總體防治技術。
(3)主要病蟲抗藥性治理技術。防治稻飛虱、二化螟等病蟲害選擇用藥、控制用藥及交替輪換用藥技術。
3、具體技術措施
(1)稻飛虱
①科學管理肥水。增施有機肥,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結合,防止后期貪青晚熟和倒伏。實行淺水勤灌,適時適度烤田,促進水稻健壯生長,惡化稻飛虱食料和生存環境。
②保護利用天敵。一季稻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營造稻田天敵繁衍有利條件,促進其建立有效控害種群。
③抓好藥劑防治。防治指標:分蘗期為百叢低齡若蟲1000頭(褐飛虱占60%以上)-1500頭(白背飛虱占60%以上);孕穗期(大肚期)至齊穗期為百叢低齡若蟲1500頭(褐飛虱占60%以上)-2000頭(白背飛虱占60%以上);齊穗期以后為百叢低齡若蟲2000頭。防治適期:卵孵盛期至低齡若蟲高峰期。藥劑選用吡蚜酮、噻嗪酮、乙蟲腈、毒死蜱、敵敵畏等。蟲態復雜的田塊,宜選擇兩種對路藥劑混用。施藥技術:用足藥量、對足水量(每畝60公斤)、噴準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層(3㎝左右水層5天),無水田塊加大用水量或用敵敵畏熏蒸。
(2)稻縱卷葉螟
①實施健身栽培。前期促進早發,中期適時適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進水稻健壯生長,增強稻株的抗蟲性。
②保護利用天敵。水稻生長前期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為稻田蜘蛛及卷葉螟絨繭蜂等天敵種群的建立營造適宜環境,充分發揮自然天敵控害作用。
③科學開展藥劑防治。防治指標:分蘗期百叢低齡幼蟲100頭,孕、抽穗期百叢低齡幼蟲50頭。防治適期:大發生年份,防治適期為卵孵高峰期,7天后再補治一次;中等發生年份,防治適期為低齡幼蟲高峰期。防治藥劑:四(2)代防治可選用Bt、阿維菌素等藥劑(選用生物農藥Bt時,防治適期應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防治可選用阿維菌素、丙溴磷、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毒死蜱等。
(3)螟蟲
①壓低蟲源基數。越冬代螟蟲化蛹高峰期,冬閑田及時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
②推行栽培避螟,實行生態控螟。適當推遲水稻播期,避開和減輕主害代的為害。合理用藥,減少藥劑對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敵的殺傷,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害作用。開展性誘劑、殺蟲燈示范應用,以減少化學農藥用量。
③適時開展藥劑防治。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為重點保護對象,在卵孵高峰期,大力推廣Bt制劑防治,或在1、2齡幼蟲高峰期選用殺蟲單防治;二代重點防治單季稻田,防治適期在卵孵高峰期,重發區域7-10天后再補治一次,藥劑選用甲維鹽、毒死蜱、氟蟲腈、阿維菌素復配劑;三代重點防治雙季晚稻、遲熟一季稻,藥劑選用三唑磷與殺蟲單或阿維菌素復配劑。三化螟:一代結合防治二化螟兼治;二代挑治枯心。畝卵塊密度達120塊以上的田塊,于卵孵高峰期用藥防治,藥劑選用阿維菌素復配劑、殺蟲單等;三代主治白穗。卵量達標田塊,掌握在一季稻破口期(當5-10%水稻破口露穗時)用藥防治,藥劑選用三唑磷與殺蟲單或阿維菌素復配劑。防治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農藥要交替輪換使用,以延緩抗藥性產生。施藥時田間要盡量保持淺水層,無水田塊,必須加大用水量,確保防治效果。
(4)稻瘟病
①逐步淘汰感病品種,選用抗性優質品種。水稻品種在連續種植4-5年后要及時更換。
②做好種子處理。水稻播種前用25%咪鮮胺或5.5%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浸種。
③加強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鉀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遲施氮肥,提倡葉面噴施含鉀、鋅、硅、抗逆誘導物質等多種有效成份的葉面肥;淺水勤灌,適時適度烤田。
④及時開展大田藥劑防治。防治苗瘟、葉瘟,發現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葉率達3-5%時施藥防治1-2次;防治穗瘟,老病區感病品種要嚴格做到破口前3-5天噴藥預防,一周后再補治,藥劑可選用40%稻瘟靈、75%三環唑、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等。
(5)水稻條紋葉枯病
①加強蟲情監測。5月初,開展灰飛虱發生基數調查,重發區要做好灰飛虱帶毒率測定,為開展麥田、秧田和大田防治提供依據。
②減少初始傳毒媒介數量。灰飛虱重發區,于早春清除田邊、地頭、溝旁雜草,并開展麥田等前茬灰飛虱防治。
③重病區壓“粳”擴“秈”、適當推遲播期。根據水稻條紋葉枯病粳、糯稻重于秈稻的表現特性,病害偏重發生稻區壓縮粳、糯稻,擴種秈稻或推廣種植鹽稻8號、徐稻3號、鹽稻8號、鹽粳9號、*稻119、豐兩優1號、豐兩優4號等抗病性較好的水稻品種。重病區一季稻適當推遲播期,提倡直播,以避開一代灰飛虱成蟲遷移傳毒高峰。
④狠抓秧田防治。重病區提倡使用防蟲網或無紡布育秧。小麥成熟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飛虱,藥劑選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并視蟲情及時補治。
⑤大田防治。病害常發區分別于灰飛虱第二、三代卵孵至低齡若蟲盛期防治,藥劑選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
(6)稻曲病
①選用抗病品種。可選用協優系列、D優527、秀水664等。
②及時開展藥劑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天第一次施藥,破口期再補治一次,藥劑可選用戊唑醇、井·蠟芽、井·烯唑等。
(7)水稻紋枯病
①減少菌源。灌水耙田時,打撈被風吹到田邊的“浪渣”,并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減少水稻紋枯病初始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實行氮磷鉀合理配施,避免偏施、遲施氮肥,適時適度烤田。
③及時開展藥劑防治。早稻孕穗期病叢率達20%、抽穗期病叢率達40%的田塊,中、晚稻分蘗至拔節期病叢率達20%的田塊,要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24%噻呋酰胺懸浮劑(滿穗)、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5%井岡霉素水劑、12.5%井·蠟芽水劑等,藥液要均勻噴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塊第一次施藥后7-10再補治一次。
(8)總體防治技術
①水稻播種至秧田期:重點防治種傳病害(惡苗病、苗稻瘟、干尖線蟲病等)、灰飛虱、一代螟蟲等。一是抓好種子處理環節;二是根據當地病蟲種類選準藥劑,適期防治,帶藥下田。
②水稻破口期:重點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穗瘟、稻曲病等病蟲害。根據水稻品種特性、主要病蟲種類、發生程度,因地制宜確定主治對象,合理混配藥劑,治“主”兼“次”,達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據病蟲發生實際,以稻飛虱為主治對象,兼治其他病蟲害。
水稻病蟲防治中,要按防治要求用足水量,均勻施藥,并盡量保持田間寸深水層,提高防治效果。
(二)玉米病蟲害
1、防治技術策略
以種植抗(耐)病品種和健身栽培為基礎,采取生態控制、物理誘殺防治、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防治策略。
2、主推技術
種植抗(耐)病玉米品種;栽培避害技術;生物藥劑控害技術;燈光誘殺技術;種子藥劑處理技術。
3、具體技術措施
(1)播種期
防治對象:苗期病害、粗縮病和地下害蟲、蚜蟲、灰飛虱、薊馬。
防治措施:
①調整播期。春玉米播期掌握在4月下旬以前;5月份,油菜、豌豆、大蒜等作物收獲后,不要急于播種玉米,推遲至6月10日后再播種,避開玉米粗縮病傳毒昆蟲灰飛虱一代成蟲麥田遷出期,控制玉米粗縮病的發生。
②推廣綜合抗(耐)病性較好的戶單2000、蘇玉20、蠡玉16、農大1*、*玉17、登海3號、濮單6號、魯寧202、泰玉2號、魯單981、魯單661、金海5號等玉米品種。
③種子處理。用福美雙·克百威懸浮種衣劑或福美雙·甲基異柳磷懸浮種衣劑,有效成份藥種比1:40進行種子包衣。也可用種子量0.01%的吡蟲啉,加混種子量0.15%的福美雙(均為有
效成份用量)拌種。
④精耕細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壯植株和合理群體,增強植株自身抗性。
(2)苗期
防治對象:粗縮病、灰飛虱、薊馬、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燈光誘殺。田間架設頻振式殺蟲燈,玉米生長期間,每天傍晚開燈,第二天凌晨關燈,誘殺玉米螟、地老虎、金龜子、螻蛄等害蟲。
②地老虎低齡幼蟲盛期(4月中下旬),春玉米田畝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份0.9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對水噴施玉米苗。
③夏玉米播種前后及三葉期,畝用吡蚜酮有效成份5克,對水噴灑玉米苗和田間及田埂、地頭、溝邊雜草,防治灰飛虱,連續噴2-3次。
④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創造利于作物生長、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及時拔除粗縮病重病株,減少毒源。
(3)拔節期
防治對象:玉米螟、褐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等。
防治措施:
①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產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產卵盛期,畝用每克含16000IU/毫克的Bt可濕性粉劑300克,按藥、水、干細沙0.4:1:10的比例配成顆粒劑丟心或與其它藥劑混配噴霧。玉米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花葉株率達5%以下時可以不施藥,花葉株率在5-10%時進行挑治,花葉株率達10%以上時進行普治,花葉株率超過20%,或百株玉米累計有卵30塊以上,需連防2次;可選用辛硫磷顆粒劑,畝用有效成份9-12克丟心。
②玉米褐斑病、小斑病田間發病初期,畝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0克、或烯唑醇有效成份6.25克、或多菌靈有效成份25克對水噴霧,視病情發展連噴2-3次,每次間隔7天左右。
③玉米紋枯病田間發病初期,畝用井岡霉素水劑或可溶粉劑有效成份7.5克對水噴施玉米基部,視病情發展連噴2-3次,每次間隔7天左右。
④及時追肥,培育健壯植株,增強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間積水,降低濕度。
(4)灌漿期
防治對象:玉米螟、蚜蟲、銹病等。
防治措施:
①玉米螟蟲穗率達10%或百穗花絲有蟲50頭時,先剪去穗頂花絲,再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20克,對水噴灌玉米穗頂。
②當玉米蚜蟲蚜株率達到30-40%,出現“起油株”(蜜露)時,選用對蚜蟲高效、對天敵殺傷小的藥劑防治,如畝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蟲啉有效成份4克對水噴霧。
③田間初見玉米銹病病葉時,畝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2克對水噴霧防治,視病情發展連噴2-3次,每次間隔7天左右。
④玉米收獲后將秸稈進行粉碎還田,或集中銷毀,壓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數。
(三)大豆病蟲害
1、防治技術策略
以健身栽培為基礎,協調應用農業、物理、化學等防治措施,加強測報,抓住適期,科學用藥。
2、主推技術
生物藥劑控害技術,燈光誘殺技術。
3、具體技術措施
(1)苗期和分枝期
防治對象:蚜蟲、地下害蟲等。
防治措施:
①當百株蚜量達500頭時,畝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蟲啉有效成份4克對水噴霧防治蚜蟲。
②田間架設頻振式殺蟲燈,大豆生長期間,每天傍晚開燈,第二天凌晨關燈,誘殺金龜子、螻蛄、豆天蛾、大豆食心蟲、豆莢螟等害蟲。
(2)開花結莢期
防治對象:豆天蛾、大豆食心蟲等。
防治措施:
①在豆天蛾卵孵盛期畝用8000IU/毫克Bt可濕性粉劑150克對水噴霧;幼蟲3齡期之前、百株有蟲10頭時,畝用阿維菌素有效成份1克對水噴霧。
②在大豆食心蟲成蟲始盛期后7-10天,畝用毒死蜱有效成份40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對水噴霧。
(3)鼓粒期
防治對象:豆莢螟、大豆造橋蟲等。
防治措施:
豆莢螟產卵高峰后5-7天,畝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8克對水噴霧,同時兼治大豆造橋蟲。
(四)棉花病蟲害
1、防治技術策略
以推廣應用抗病蟲品種、健身栽培為基礎,保護和利用天敵,協調應用農業、生物、化學等防治措施。
2、主推技術
生態控害技術;科學用藥技術;苗期、蕾期、花鈴期階段性總體防治技術。
3、具體技術措施
(1)播種期
防治對象:苗病、枯萎病等。
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耐)病蟲品種*棉53、科棉6號、*雜5號、中棉53號、中棉48號等和包衣種子。
②育苗移栽棉田選擇無病田或客土制缽育苗,確保營養缽土不含枯、黃萎等病菌;苗床土摻混惡霉靈、多菌靈、敵克松等進行苗床消毒;使用大缽育苗,以保證棉苗在苗床內健壯生長。
③合理輪作,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積累,降低發病率。
④清除棉田內和田埂、路邊雜草,減少盲蝽象、棉葉螨蟲口基數。
(2)苗期
防治對象:苗病、盲蝽象、棉葉螨、棉薊馬、苗蚜、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及時中耕除草、追肥,縮短緩苗期。
②遇陰雨天氣苗病重時,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噴霧防治。
③盲蝽象百株蟲量達3頭時,選用氟蟲腈、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敵敵畏、丙溴磷等藥劑對水噴霧防治;棉葉螨有螨株率低于15%時挑治,超過15%時普治,藥劑選用噠螨靈、炔螨特、阿維菌素及其復配劑;棉薊馬在移栽前被害株率達5%,移栽后被害株率達20%時,選用吡蟲啉、啶蟲脒防治;防治地老虎選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菊酯類農藥。苗蚜在棉花3葉期以前百株蚜量達1000頭以上,3葉期以后達2000頭以上時,選用吡蟲啉防治。
④雨水偏多時低洼地塊注意防治蝸牛,選用聚醛·甲萘威、四聚乙醛撒施。
(3)蕾期
防治對象:盲蝽象、枯萎病、二代棉鈴蟲等。
防治措施:
①及時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時,注意清溝瀝水,降低土壤濕度。
②根據棉株長勢適時用縮節胺控制旺長。
③小麥、油菜收獲后遲滅茬,推遲作物離田時間,使天敵充分向棉株轉移,以害養益,以益控害。
④對出現缺鉀癥狀棉田,及時追施氯化鉀等鉀肥,同時用磷酸二氫鉀兌水噴霧進行葉面補鉀。
⑤氮肥施用量過大、早發棉田、雜草多的棉田和附近有成片樹林的棉田,要重點防治盲蝽象,掌握在上午9時前和下午5時后施藥,藥劑種類同苗期。非抗蟲棉及早發棉田,當百株二代棉鈴蟲低齡幼蟲15-20頭時,選用核型多角體病毒制劑防治,如殘蟲量偏高,再用速效藥劑,如辛硫磷、滅多威等防治。田間初見枯萎病病株時,用黃腐酸鹽、氨基寡糖素、菌毒清等灌根或噴淋。
(4)花鈴期
防治對象:前期(7月中旬-8月上旬)重點防治三代棉鈴蟲、斜紋夜蛾、棉葉螨、棉薊馬等,后期(8月中旬以后)重點防治盲蝽象、四和五代棉鈴蟲、棉葉螨、斜紋夜蛾、棉薊馬、棉蚜及鈴病等。
防治措施:
①及時打頂心、摘邊心、抹贅芽;打頂后根據棉花長勢適時進行化學調控;適時摘除斜紋夜蛾卵塊。
②如雨水偏多,及時采摘病鈴攤曬。
③當百株三代棉鈴蟲低齡幼蟲10-15頭,四、五代百株低齡幼蟲10頭時,在低齡幼蟲高峰期施藥防治;三代選用擬除蟲菊酯類單劑或氟鈴脲及其復配劑,四、五代選用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單劑或混配制劑輪換使用。當百株斜紋夜蛾初孵幼蟲1窩時,抓住在二齡幼蟲分散前,選用氟鈴脲、蟲酰肼、毒死蜱、辛硫磷等農藥在下午4時后施藥防治;不同作用機理農藥要交替輪換使用;并注意棉田外寄主如大豆、山芋等作物田斜紋夜蛾的防治。盲蝽象發生重時,輪換使用藥劑防治。棉薊馬、伏蚜發生重時,選用吡蟲啉、啶蟲脒防治。
(五)蝗蟲
1、防治策略
貫徹“改治并舉,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針,大力推行生態控蝗、生物治蝗和應急防蝗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確保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為害”的治蝗目標。
2、主推技術
東亞飛蝗生態控制與生物防治技術。
3、具體措施
(1)大力推行生態控蝗措施。以生態控蝗為目標,做好蝗區治理規劃,引導農民種植大豆、西瓜、棉花、煙草、杞柳、牧草等經濟效益高、蝗蟲不喜食的經濟作物,壓縮蝗蟲的適生地,充分發揮生態控蝗作用。
(2)積極開展生物防蝗工作。進一步推廣應用微孢子蟲、綠僵菌、苦參堿、牧雞(牧鴨)食蝗等生物防蝗技術,大力開展天然除蟲菊素防蝗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
(3)切實提高應急治蝗能力。蝗區要結合病蟲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工作,積極建立防蝗應急隊伍,切實提高蝗蟲應急防控能力。涉蝗重點縣要確保每萬畝蝗區有2-3個地面應急防治隊伍(10臺以上機動噴霧器/隊);一般蝗區縣要確保每萬畝蝗區有1-2個地面應急防治隊伍。要認真開展防蝗應急隊伍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規范農藥施用技術,合理安全用藥,減少對環境及天敵的影響。各地蝗蟲應急防治站和植保工程項目建設單位要充分發揮國家投資建設的設備、設施效能,切實起到在治蝗工作中的示范和帶頭作用。
- 上一篇:蔬菜生產保護區管理制度
- 下一篇:動物防疫審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