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經濟改革發展工作思路

時間:2022-05-12 08:35:00

導語:財政局經濟改革發展工作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局經濟改革發展工作思路

一、財政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財政工作,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理財為民的服務宗旨的發展思路,努力做大財政經濟“蛋糕”,增強財政的調控能力和保障能力。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作用,堅持“吃飯、發展、建設”三位一體,促進自貢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推動自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

二、財政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目標

1、財政收入總量保持較快增長,與全省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5%,明年超過20億元;上劃中央、省級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2%,明年超過20億元。逐步縮小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地方人均財政收入與全省的差距。

2、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的協調性增強,財政收入來源進一步合理。來自于第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的稅收比重提高,稅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

3、財政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繼續保持增長。全市可用財力年均增幅不低于8%;人均財力增長幅度不低于10%,明年超過50,000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年均增幅不低于10%,明年超過60億元。

4、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確保教育、農業、科技、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生態環境建設等支出增幅;確保社會保障支出做到“兩個確保”,進一步提高低保標準并“應保盡保”,確保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及離退休人員離退休金的按時足額發放。

5、努力爭取轉移支付力度,縮小財力差距。切實緩解財政困難的局面。

6、嚴格控制新增債務,逐步化解縣(區)鄉歷史債務。

7、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規模,有效遏制規模過快增長勢頭。

8、積極推進各項財政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框架體系。

三、財政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

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法治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保運轉、保穩定、促發展、創公平”這一中心任務,積極推進各項財政改革,促進財政事業發展。

1、堅持科學發展,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財政部門要推進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豐富政策手段,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體現重點性。要加大對重點優勢企業、新材料基地、大型企業集團等企業技術改造、技術研發、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幫助企業提高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能力,實施名牌戰略。要繼續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支持國有企業改組改造、主輔分離、分流安置富余人員。要支持建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轉變。要支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是體現效益性。要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動態調整項目內容,優化支出結構,規范項目決策方式,把有限的資金投向經濟發展需求程度最高、扶持效益最好的領域。

三是體現導向性。政府扶持政策的導向性具體體現為通過有效的政策杠桿,引導社會投資投向政府需要扶持的產業領域。要通過財政貼息、補貼、獎勵、投資等多種政策手段的運用,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2、堅持城鄉統籌,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各級財政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宏偉目標,繼續推進大城市帶動大農村戰略,堅持城鄉統籌、突出重點,實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逐步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范圍,確保“三農”工作有新的突破。

一是明確目標、分類指導。“三農”問題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財政部門在制定落實具體政策中,必須明確政策目標,體現政策要求。對于農村福利性政策,要注重體現“公平”目標,通過對特定群體、特定區域、特定產品和特定環節給予支持與補償,調節不同產業和不同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對于農村公益性政策,要注重體現“協調”目標,圍繞政府扶持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和重點環節,著力解決農村公共設施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對于農業生產性政策,要注重體現“效率”目標,按照市場化擇優原則,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予以扶持,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突出重點,穩妥推進。財政“三農”投入將繼續保持增長。各級財政要按照突出重點、穩妥推進的原則進行分類排序,使農民群眾“行路難、吃水難、看病難、讀書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在農民減負增收方面,要鞏固改革成果、防止負擔反彈,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專合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扶持,幫助農民增收。在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要以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擴大新型合作醫療改革試點、完善扶貧投入管理為重點,切實增加投入,推進改革,完善機制。積極探索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長效機制。

三是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要下大力氣解決“三農”資金使用分散、項目整合不夠、整體效益欠佳的問題。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和分清輕重緩急的原則,集中資金支持解決最急需、最重要、最有效的項目,辦一件,成一件。要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推進建立部門間“信息互通、統一規劃、統籌安排”的協調工作機制,促進扶持(或救助)對象、扶持內容、扶持資源的協調統一,實現政府投入的產業集聚、地域集聚和項目集聚。

3、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公共財政的保障水平

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不斷完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加快完善運行機制,努力增加社會公共產品供給,切實解決老百姓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

一是提高保障水平。社會保障方面: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金保工程”建設,使社會困難群眾能夠獲得基本生活保障;要支持城鄉救助體系建設,健全城市低保制度,穩步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堅持城鄉統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廣泛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認真落實就業和再就業的各種優惠政策。教育事業方面:要支持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各類教育助學體系,逐步提高職業教育投入水平。公共衛生方面:要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和醫療衛生三項制度建設,加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投入,支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和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建設。科技、文化、計生事業方面:重點是推進事業體制改革,促進機制創新,增強發展活力。

二是完善投入機制。事業發展涉及各級政府投入責任問題,核心是合理界定政府間財權與事權關系;同時還涉及政策引導機制問題,重點是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事業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市低保等方面的支出在執行中已經有了明確的分擔比例,各級財政部門一方面要按照有關政策規定,確保應由政府負擔的資金及時足額落實到位;另一方面,要結合各地實際,探索完善投入機制,充分調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事業發展的積極性。

三是規范基礎管理。公共保障支出很多涉及對老百姓家庭或個人的直接支出,具有面廣量大、支付分散的特點。要結合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完善支付方式,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兌現。今年,省廳將對部分涉農個人財政性補貼支出試行“一折通”改革試點,并逐步擴面,各級財政部門務必要積極配合這項工作的開展。

4、堅持改革創新,努力提高財政管理的綜合效能

一是規范政府間財政管理關系為重點,繼續探索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總的要求是:按照“財權與事權基本適應”的原則,進一步規范政府間財權與事權關系。要加快完善縣鄉財政體制,大力推進“鄉財縣管鄉用”模式,確保鄉鎮政權運轉和事業發展的必需供給。要通過完善轉移支付辦法,確保縣鄉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權的實現。要防止專項資金被擠占挪用,把“辦事錢”變成“吃飯錢”。要健全和完善財政困難程度評價體系、標準支出定額體系,增強財政轉移支付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要推進建立地方財政運行的監控和評價系統,逐步實現對地方運行的動態管理。

二是優化預算管理制度為重點,提高公共財政運行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要針對項目預算編制粗、執行難、結轉大的問題,健全以投資評審、專家論證為主要內容的項目決策機制,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要完善部門預算的調整機制,明確財政與主管部門的管理權限,實現財政管理與部門管理之間的工作協調。要建立部門預算執行情況的年度分析和報告制度,加強主管部門與財政、審計部門的協調溝通,確保預算編制和執行中的問題得到及時改進。要健全國庫集中收付管理系統,把部門各類政府非稅收入和部門所有下屬單位全部收入納入管理范圍,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優化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嚴格預算約束、完善經費控制機制為重點,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近年來,各級行政事業單位的經費供給水平不斷提高,但資金緊張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強調增加投入,不僅不現實,而且由于管理缺位,還會陷入投入越多、浪費越嚴重的誤區。因此,必須加強管理,通過管理降低行政成本,通過管理提高資金效益。要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支出標準,為細化部門預算、制定預算定額提供可靠依據。要加快推進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壓縮公用經費,規范支出范圍,節約財政資金。要創新財務管理,在人員、用車、會議、通信、接待等支出方面規范運作,嚴格預算約束。

5、堅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財政監督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全程監督機制。財政監督工作要拓展,必須堅持“監督寓于管理、管理寓于服務”的指導思想,賦予監督工作新的目標、新的手段和新的內容。要把監督工作與預算管理結合起來,通過事前參與項目論證、事中開展預算合規性審核、事后開展資金流向跟蹤,把監督工作變成為覆蓋財政資金全流程的管理活動。要把監督工作與推進政務公開、實施投資評審和開展績效評價結合起來,讓監督工作貫穿于財政改革與財政發展的全部領域之中。要把監督工作與調查研究、監管處罰和整改服務結合起來,切實增強財政監督對決策管理的輔助性,樹立監督執法的權威性,提高監督管理的實效性。

二是建立協同監督機制。財經紀律的執行和財政資金的監督不僅是財政部門或少數監督部門的事,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特別是具有二次分配職能的主管部門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監督工作同樣也不只是財政內部監督機構單家的事,財政內部支出管理機構同樣必須履行監督職能,協同監督機構組織實施監督檢查工作。因此,財政部門要加強與資金主管部門的聯系,財政監督機構要加強與內部職能機構的協作,把監督寓于管理之中,在推進業務工作中實現有效監督。要加強與審計、監察部門的協作,建立定期工作聯系制度,實現資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門、重復檢查。要加強與立法、司法和執法部門的溝通,遇到問題及時溝通。

三是建立效力監督機制。要認真執行《預算法》、《會計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財政法律法規,對違紀違規行為,堅決實施財政制裁;觸犯刑律的及時移交司法機關,切實加大懲戒力度。完善監督結果信息披露制度,對查實的嚴重違紀違規案件要進行公告和通報,提高社會監督實效。財政部門要充分利用監督成果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被監督單位要充分利用監督成果促進整改,改進工作。

6、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財政部門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制財政,就是要把握職責定位,依照財政法定的權限理財,不越位,不錯位,也不缺位。要堅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實加強制度建設,靠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要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按法定權限、規范程序和規定時限辦事,嚴禁違法理財、不規范理財和財政不作為。

二是提高財政干部“四個能力”。要提高依法行政、科學理財的能力。財政干部要站在執政為民的高度,在財政工。作的法律授權、法定程序和職責權限框架內,力求決策科學、管理規范、監督有效。要提高把握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財政工作必須有財有政。如果僅僅局限于算算帳、撥撥款,那財政工作就會陷于平淡甚至無所作為。要著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把財政方針政策執行好,把黨委、政府的決策落實好,把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辦好。要提高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的能力。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財政工作既是數據工作,也是政策工作,更是綜合工作,必須力戒形式主義、少說空話套話,狠抓決策落實,才會有執行力、影響力;加強學習調研,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情況,財政工作才能適應新形勢、符合新要求。要提高廉潔自律、拒腐防變的能力。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切實增強廉政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杜絕制度要求與具體工作兩張皮,確保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實效。

三是加強機關自身建設。要建設學習型機關,大力宏揚學理論、學管理、學政策、學技能的良好氛圍。要建設創新型機關,聯系發展學財政,注重民意看財政,服務全局管財政,促進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要建設服務型機關,真正把為民理財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政策措施中去,促進財政部門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四是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財政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級黨政的大力支持、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作為財政部門自身來講,首先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主動溝通協調,該支持的要主動支持,該保障的要著力保障,不能支持或無力支持的要多作解釋,讓部門和單位理解、支持財政工作。要加快政務公開工作步伐,切實加大財政宣傳工作力度,讓行政決策、執行、監督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結果向社會公眾公開,讓社會關注和了解財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