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運行質量改善工作計劃(市)
時間:2022-07-09 08:20:00
導語:經濟運行質量改善工作計劃(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年,*市上下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局,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省市*次黨代會及“9.29”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精神為動力,按照“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的總體要求,認真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加快推進工作指導的轉變,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認真解決民生問題,*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
(一)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善。20*年,*市完成生產總值2554.3億元,增長15.7%,連續多年保持了較快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市實現地域財政收入758.63億元,增長23.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7.02億元,增長22.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15%,提高0.27個百分點。工業效益繼續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30.3億元,增長17.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11.2億元,增長23.4%;利稅332.3億元,增長27.9%。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等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呈下降趨勢。市場物價穩中趨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9%。
(二)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比例為5.89∶45.53∶48.58。農業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累計達到205家,比去年初增加10家,*市53%以上的農戶納入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范圍。糧經比例調整為70.5∶29.5。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實現*部工業增加值999.4億元,增長1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1%。支柱產業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列入“*”規劃重點發展的冶金鋼鐵、交通裝備、電子信息、石化化纖、機械裝備、食品藥品六大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均占*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151.2億元,增長3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5.38%,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41億元,增長17.5%,高于*市生產總值增幅1.8個百分點;其中現代服務業占*市服務業的比重為43.8%,提高0.6個百分點。
(三)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1.7億元,增長23.2%。其中:第一產業投資43.3億元,增長36.1%;第二產業投資395.1億元,增長10.4%,其中工業投資386.7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投資713.3億元,增長30.8%。三次產業投資比例調整為3.8∶34.3∶61.9。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年引進市外投資619.8億元,增長10.4%,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3.8%。
(四)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年完成城市建設投資357.3億元,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1%。圍繞籌辦第十一屆*運會,一批城市建設和環境整治項目加快推進。奧體中心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網球中心主體已基本完成,大明湖綜合整治擴建工程開工建設,臘山新客站片區完成規劃。北園大街高架路竣工通車,濟菏、濟萊高速*段竣工通車,膠濟鐵路客運專用線工程開工建設。房地產開發穩步增長。*年完成投資193.2億元,增長20.7%,商品房新開工面積398.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28.4萬平方米。
(五)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年完成進出口總值62.18億美元,增長41.7%。其中出口34.35億美元,增長40.8%。經濟外向度達到18.5%,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6億美元,增長39%。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拓展。*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8.47億美元,增長80%。承建的阿爾及利亞高速公路、印度賈蘇古達電站、巴西電站等大項目進展順利。境外投資增長勢頭較好,新設境外投資企業19家,在境外設立服務企業、網上購物營銷公司、離岸公司等新興投資方式相繼涌現,境外投資領域進一步拓寬。
(六)社會民生繼續得到改善。社會就業進一步擴大,*年城鎮安置就業再就業13.3萬人次,其中幫助“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3545戶4927人。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14.5萬人,比去年初增加近10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0.1萬人,增加17.5萬人。衛生事業取得新發展,被列入國務院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聯系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9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取得新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9%,普通高考錄取率達到76.2%,高出*省平均水平12.8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住房條件得到改善,棚戶區改造、經濟適用房建設進展順利,發祥巷片區拆遷完成,經一路兩側、館驛街、振興街等片區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經濟適用房完成17萬平方米,提供經濟適用房1000套以上;累計資助住房困難家庭7000戶(次)以上,提供實物配租住房161套。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18005.1元,增長17.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00.1元,增長15%。
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綜合實力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經濟發展后勁不強的矛盾仍較突出;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區域經濟發展不夠協調,欠發達地區發展活力不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夠完善,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還不夠到位;城市安*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農業抗災能力仍然較弱;社會事業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改善民生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20*年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市九次黨代會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年,是“*”規劃實施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迎接十一屆*運會的攻堅年。安排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加快省會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分析今年的發展環境,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經濟*球化日益加深,國際間的產業轉移、跨國并購和投資、貿易規模將繼續擴大,世界經濟保持增長的基本趨勢不會有大的改變。從國內環境看,國家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確定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著力促進結構調整和協調發展,投資的重點放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節能減排、生態環保、自主創新、社會事業等領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將更加穩固。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的同時,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特別是服務經濟加快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擴大。從我市實際看,*市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將為*市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省會城市的發展優勢將會得到進一步發揮。圍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迎接*運會,涉及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服務業和城市基礎設施、環境整治等領域的一大批建設項目將陸續展開,支撐*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更加牢固。
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也要看到還有不少制約因素:一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積累的困難和矛盾短期內難以完*克服,還會產生后續影響。二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對我市的外貿出口和對外投資會產生一定影響。三是我市重工業比重偏高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淘汰落后產能、強化節能減排將對部分行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影響。四是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矛盾短期內難以解決,加快欠發達縣區的發展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五是思想觀念、發展環境存在的問題,也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影響。為此,我們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正確把握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搶抓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我市的比較優勢,在加快省會現代化建設上取得新的突破。
今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局,著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和促進社會和諧,著力推進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為提前實現*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安排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
——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生產總值可比增長12%,其中三次產業分別增長3%、12%和13.5%。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3.5%。*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出口增長14%,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提升。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5.3∶45.1∶49.6。三次產業投資比例調整為3.9∶31.5∶64.6。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5%,提高2.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8.4%,提高3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明顯改善。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6%。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15%,提高0.15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稅收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面發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安置就業再就業13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降低3.62%,環境空氣質量良好率達到85%以上。*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7.6%。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仍然作為約束性指標并分解下達。
三、20*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
按照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統一部署,在統籌兼顧、*面發展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圍繞增強*市經濟核心競爭力,促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有機結合,力爭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堅持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在增加*社會研發投入的同時,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辦好9家國家級、37家省級和10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瞄準國際國內本行業先進水平,加大人財物投入力度,提升研發水平,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比重,增強企業競爭力。二是搞好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我市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繼續加強我市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關系,完善“政企產學研金”發展模式,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支柱產業。推動重點行業的調整重組,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工業、高技術高加工度制造業。重點支持和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新興產業,*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重點支持浪潮產業園和科技園的續建,加快中興*手機配套化及軟件測試生產、同欣電子半導體項目、齊魯制藥神經修復劑、福瑞達生物制藥技改等項目建設。著力推進汽車制造、數控機床、電站鍋爐等產品的技術提升,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比例。用好國家信息通訊國際創新園、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和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三塊牌子,實行政策、資金、人才集中扶持政策,使之盡快成為*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二)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圍繞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省會城市比較優勢,力爭在優化經濟結構上實現新突破。一是*面落實《關于促進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配套發展、融合發展、互動發展。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國內外各類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和研發、中介機構在我市設立總部、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積極推進村鎮銀行建設。強化重點城區、重點園區、重點企業“三大載體”建設,集中培植7個重點服務業區(市)(包括六區和章丘市),泉城路商業街、蓋家溝物流等5個重點服務業園區和*商行、中創軟件等27個重點服務業企業,爭取走出一條以集約化園區為依托、大企業為支撐、特色優勢突出的服務業發展新路子。高度重視、認真抓好農村服務業發展。加強農資、農技、農機等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民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商貿流通體系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服務經濟快速發展。適應國家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的宏觀政策,認真清理不適應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障礙,引導擴大城鄉居民消費規模。抓住國家投資結構調整的有利機遇,抓好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今年重點加快迎接*運會和恒隆廣場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進度,力爭盡快投產見效。二是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力爭冶金鋼鐵、交通裝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化化纖、食品藥品等六大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占*市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面提升工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在抓好現有大企業規模膨脹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更多的工業大項目,特別是先進制造業項目,培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大工業投入力度,圍繞做大做強六大產業集群,重點抓好重汽工業園、吉利汽車、青年汽車、機車工廠遷建、力諾集團300兆瓦光伏發電、華光電子、青島啤酒等一批大項目建設。抓緊編制和完善重大產業鏈發展規劃并加快實施,為工業發展積累后勁。三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努力消除市場準入障礙,鼓勵引導民營經濟以投資、參股、控股等形式,進入競爭性領域,凡允許外資進入的,*面對民營經濟放開。研究解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等突出問題,促進其快速發展。四是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提高縣域經濟占*市經濟的比重。加快連接縣域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為本地產業發展和中心城區產業轉移創造有利條件。研究實施支持欠發達地區的扶持政策,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人才隊伍建設、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盡快走上快車道。
(三)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面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邁出新步伐。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積極實施“十、百、千”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品牌的扶持,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在抓好現有11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的同時,再培育發展一批龍頭企業進入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行列。堅持龍頭企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三位一體的思路,力爭納入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54萬戶,比去年增長3.4%。二是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抓好國家優質糧食基地建設,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努力擴大蔬菜、林果等經濟作物生產和畜牧業生產規模,力爭蔬菜、林果、畜牧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達到30.6%、5.9%和35.4%。針對去年豬肉等副食品供應偏緊、價格上漲過快的情況,大力抓好生豬等副食品生產,擴大供應能力。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和無害化,建立完善規范統一的質量標準體系、疫病防治體系、檢驗監測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200萬畝,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達到300個,比去年增加16個。四是持續推進農民增收、生態富民、醫療惠民等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計劃新發展農村民用沼氣4萬戶,建設32處大中型聯戶沼氣工程;新增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32萬人,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5%,基本實現村村通自來水;進一步加強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建設,不斷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繼續抓好村村通公路工程,搞好維護保養;完成造林合格面積13萬畝,其中重點區域荒山綠化3萬畝,實現退耕還林(果)2萬畝。五是啟動城鄉統籌發展試點前期工作。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緊密結合我市實際,在黃河以北青銀高速以南大橋、桑梓店、崔寨三鎮建立城鄉統籌改革試驗區。六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抓好東聯供水、大站水庫擴容等續建項目,開工建設垛莊水庫除險加固、商河清源湖、濟陽澄波湖等平原水庫、邢家渡、胡家岸引黃灌區節水改造等項目,完成30座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和一批小流域治理項目。進一步提高氣象、農作物病蟲害預警水平,加強抗旱防汛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大力調整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根據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結合我市實際,特別是迎接2009年*運會的實際,今年*市投資的重點是城市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社會事業等,要在優化結構的前提下,保持投資的穩定增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后勁。安排今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80億元,增長20%。按產業分,第一產業53億元,占3.9%,增長22%;第二產業435億元,占31.5%,增長10%;第三產業892億元,占64.6%,增長25%。一是繼續大力優化投資結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加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節能降耗等領域投資力度,推動投資結構上層次、上水平。安排城建投資600億元,增長68%;社會事業投資160億元,增長25%。二是突出抓好大項目建設。對千萬元以上的大項目,認真落實項目責任制,明確任務、明確目標、明確責任,加快形成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機制,確保項目建設進度。三是*方位抓好資金籌措。加快推進市場化融資,努力擴大重大項目建設資金籌措渠道,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規模,確保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計劃引進市外投資720億元,增長16%,占*社會投資的52%。
(五)圍繞高標準高質量辦好*運會,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再上新水平。以迎接十一屆*運會為重點,加快推進與*運會密切相關的重點城建和綜合整治項目,促進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市容市貌和城市載體功能上一個大臺階。一是*力抓好*運會重點項目建設。奧體中心“一場三館”等項目力爭年底前完工,開工*運村、奧體酒店、歷城體育場館等設施建設。抓好大明湖擴建改造、環城公園通航等項目建設。啟動西客站片區安置房和片區道路主干網建設。二是*力抓好環境整治?;就瓿陕糜温贰⒔浭贰W體中心周邊、繞城高速公路兩側等58座破損山體治理任務。對市內68個小區環境進行整治,完成30個小區整治工作。開展“平改坡”,對主要干道和重要景觀區域周邊700幢房屋實施“平改坡”或立面裝新改造。實施夜景亮化工程,基本完成主要道路、高層建筑的亮化美化工程;同時,基本解決城區背街小巷的路燈照明。三是加快道路交通建設。重點是新建或改建賢文路、二環東路高架路等10條道路,同時配套建設BRT快速公交。加快推進濟商高速公路、黃河北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快城市防洪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小清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加快實施臘山分洪工程,完成城區主要排洪河道的整修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五是抓好供熱、供氣、供水等設施建設。主要是加快推進黃臺電廠以大代小城市供熱工程、西部熱電廠等熱電聯產項目,建設禹城—崔寨、擔山屯—平安店天然氣輸氣工程。完成花園莊東路、徐家花園、西十里河北街、畢家洼片區、二七中街、三里莊、西鳳凰街供水管道升級改造工程,完成戶表改造20萬戶。六是進一步強化市容整治。加大占道經營、沿街廣告、建設工地等規范化治理,加強垃圾清運,盡力消滅垃圾死角;推進拆墻透綠和綠化美化,展示城市文明、整潔新形象;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現農作物秸稈及城區落葉*面禁燒。
(六)強化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按照國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繼續把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分解到縣(市)區、部門和企業,安排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去年水平降低4.6%,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學需氧量排放降低3.62%。一是加快構建節能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低能耗、低污染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堅持扶優汰劣,嚴把產業政策關口和土地、信貸閘門,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嚴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三是突出抓好鋼鐵、水泥等四大高耗能行業和100家重點能耗大戶節能降耗工作,強化資源節約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節能減排科技投入,推廣應用先進成熟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大輿論宣傳,在*社會營造節能減排的氛圍。四是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實施章丘華電公司1-2號機組脫硫、北郊熱電廠1-3號機組脫硫等一批減排項目,實施市區河道截污整治工程,加快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加大環境監測和執法力度,確保完成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減排目標。
(七)繼續深化各項改革,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進一步完善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方位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一是不斷深化各項改革。按照促進優勢企業發展和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積極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參與競爭性國有企業重組改造,促進企業膨脹壯大。進一步加快市政公用企業的市場化進程,形成適度競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推進市直機關所屬企業改革轉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以擴大直接融資為目標,多渠道、多形式推進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加快發展期貨市場,增強資本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二是進一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努力適應國際市場變化和國家出口政策調整的新形勢,著力培植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出口,努力擴大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出口。繼續培植壯大出口主體,加強對出口大戶的支持和服務,推動重點企業擴大出口,大力發展以軟件外包為主的服務貿易。三是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引導和鼓勵外資更多地投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加強出口創匯和利用外資的載體建設,搞好園區規劃布局和資源整合,提高園區產業聚集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招商引資的綜合競爭力。四是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比較優勢、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設廠、開發緊缺資源,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對外勞務合作,帶動設備和技術出口。五是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為契機,著力優化投資環境。進一步簡化辦事環節,提高工作效率,強化服務意識,為投資商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服務,增強外商投資吸引力。
(八)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著力點,大力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一是努力擴大社會就業。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支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發展服務經濟和民營經濟,擴大就業容量。繼續完善對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問題。二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拓寬基金來源渠道。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7萬人,城鎮職工失業保險人數新增0.2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新增4.9萬人。*面啟動城鎮非從業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外的中小學生和非從業城鎮居民,通過政府補助,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范圍。推進惠民醫療工程,對特困患者實行醫療救治。繼續上調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三是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改造,安排改造186處農村中小學校舍,完成200余處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標準化配套。采取積極措施,基本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需求,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改善社區衛生服務設施條件,整頓規范醫療服務市場和藥品市場秩序,降低群眾醫療成本。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培植一批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傳媒集團。以承辦第十一屆*運會為契機,以滿足群眾健身需求為目標,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面發展,新建*民健身場所4萬平方米以上,組織*市大型群眾健身活動10次以上,舉辦*市*民健身運動會。四是大力改善低收入群體居住條件。繼續抓好棚戶區改造和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實施經八緯一路西南片區、中大南片區等20片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安置房100萬平方米,預計安置居民1.7萬戶。經濟適用房,開工建設7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向約1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落實廉租住房房源2.5萬平方米,對符合條件的約500戶特殊困難家庭實施實物配租保障。五是切實抓好社會穩定工作。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高度重視食品安*,確保價格和市場穩定。嚴格落實安*生產責任制,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完善社會穩定預警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 上一篇:縣交通局上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檔案館上半年的工作小結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