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科技工作之要點
時間:2022-05-01 04:53:00
導語:議科技工作之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是“十二五”發展的開局之年,是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是內江推進“兩個加快”的關鍵之年,也是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機遇時期,科技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全市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貫徹全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基調和“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要求,以建設創新型內江為主線,以啟動實施“5536”重大科技推進行動為抓手,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以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為支撐,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工作取向,以優化發展環境、深化服務意識、加大創新投入、培養創新人才隊伍為保障,使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主要目標
(一)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全市高新技術產值同比增長30%,高新技術企業新認定15戶;
(二)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項,培育戰略性高新技術產品5個以上;
(三)引進和示范新品種新技術25項,建設市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5個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8個;
(四)新認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戶,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型企業10戶;
(五)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力爭項目經費比上年增長15%;
(六)力爭專利申請量較上年增長25%,新培育專利試點企業10戶;
(七)包裝招商引資項目5個,簽約項目1個。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科技項目推進工程,加快重大關鍵技術攻關
圍繞全市的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項目,加快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突出項目引導示范作用。
一是積極推進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結合全市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求,著重抓好機械及汽車零部件、特色冶金建材、電力能源、再生資源、食品加工等方面科技項目攻關,力爭在再生資源再制造、環保特種車關鍵技術及汽車零部件關鍵產品、新材料技術及產品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積極爭取國省重大科技項目。圍繞全市的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招商引資企業,主動深入企業和基層調研,篩選一批項目納入項目庫。加強與省廳各處室的溝通聯系,全力做好2011年科技項目的推介工作,特別對接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項目,力爭項目經費比上年增長15%。
三是完善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制。認真落實《內江市市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市級科技項目管理程序,加大項目監管力度,努力提高項目實施績效。完善市級科技計劃專家評審制,逐步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
(二)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行動
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力爭高新技術產值實現同比增長30%。
一是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加強與財政、稅務等部門溝通協商,進一步落實企業研發費稅前扣除政策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有效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發展。加強與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對接,協調做好風險投資的引進與調研評估工作。
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機械汽配、冶金建材、食品飲料、電力能源等傳統支柱產業,著重提升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范基地、中國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制造等六大基地的創新能力,力爭新建1-2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三是進一步壯大高新技術企業主體。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工作,新認定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5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戶。積極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爭取國、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四是實施戰略性新興產品的培育工程。按照《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品“十二五”培育發展規劃》,積極培育新能源電動汽車、電子信息產品、新材料等特色產品,加快形成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結構。
(三)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推廣示范工程,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搞好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統籌協調工作。積極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推廣工作目標考核工作機制,進一步探索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途徑,整合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資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水平,構建大農村科技工作格局。
二是抓好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工作。以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優質農作物品種引進及選育》等10項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為重點,引進和推廣優勢特色農作物、林果、畜禽、水產、蔬菜等新品種。以優勢特色產業科技項目為重點,集成示范10項農畜綜合配套種植養殖技術,推廣應用新型節水、節肥、節能技術。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優質名牌農產品技術,提升我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是開展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抓好3個省首批和2個市級新農村示范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實施白烏魚、特色蔬菜、枇杷等5個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項目。組織實施一批“四新”協調、“五良”配套的生產、生活和生態集成技術項目,支撐引領新農村示范片建設,輻射帶動全市新農村建設。建設內江江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特種水產科技示范基地》等8個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四是支撐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抓好柑橘特色優勢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鏈示范項目,集成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5項,開發新產品5個。探索技術鏈支撐延長產業鏈的體制機制,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深化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試點,以隆昌縣《水禽無公害生產技術集成、推廣與產業化開發》等3個國家級和2個省級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科技項目為重點,推動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生豬、水禽水產、林果、蔬菜、蠶桑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五是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拓展以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專家大院為載體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探索農村科技服務長效機制。繼續探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及專業技術協會等農村科技創新服務模式。
(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深化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強化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促進全市科技發展的牽引性工作。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市廳合作為抓手,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會,吸引更多的成果落戶內江,優化全市產業結構。完善內江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促成實施成果轉化項目10項,更好地為內江企業解決技術需求、實現成果轉化提供服務。加大財政科技投入,設立市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鼓勵成果轉化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二是全面推進市校企合作。出臺《關于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意見》,建立和完善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創新促進產學研合作的平臺載體,實施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科技項目,舉辦促進產學研合作的交流活動,使得產學研合作成為推進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整合高校優勢科技資源,組建一批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力爭新建1個省級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學研中試基地等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力爭新認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戶。積極組織有條件的企業申報市級以上創新型企業,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型企業10戶。
四是建立和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協調機制。組織專家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行評價咨詢。制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認定、評價辦法和相關政策措施。組織企業參加西博會、深圳高交會等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活動。
(五)實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是提升疾病防治技術水平。重點開展高血壓、腦血管病、病毒性肝炎、老年性癡呆等防治研究,臨床重大和多發疾病的早期診斷、預防、治療和疾病預后的關鍵技術研究,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開展中醫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優勢病種研究,運用中藥、針灸、非藥物療法等不同的干預措施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綜合治療方案研究。
二是強化資源環境與公共安全領域研究。圍繞城市現代化建設,加強智能交通、節能生態建筑、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技術開發應用,加強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
三是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廣泛宣傳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先進理念,積極倡導科學精神,培育創新文化,激發創新、創造、創業活力,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開展創新的濃厚氛圍,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舉辦好2011年科普活動月、科技活動周活動,發揮基地輻射效應,推進科普教育進社區、企業、學校。
(六)實施知識產權培育示范工程,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加大知識產權管理、運用和保護力度。繼續做好知識產權宣傳培訓工作,利用“3.15”“4.26”“12.4”等重大節日,創新宣傳形式、內容和手段,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知識產權宣傳報道和執法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專利管理工作體系,研究制定《知識產權培育示范工程方案》。加大專利申請的力度,力爭2011年專利申請量較上年增長25%。深入開展試點示范工作,新培育10戶專利試點企業。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轉讓和質押貸款的有效途徑和具體辦法,建立科技、企業、金融合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創新難、融資難”問題。
二是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和獎勵工作。組織全市科技成果鑒定20項;組織召開2010年度內江市科學技術獎勵暨全市科技工作會;做好2011年度省級科學技術獎推薦工作以及2011年度內江市科學技術獎申報和評審工作。
(七)以加強科技系統自身建設為著力點,提升科技管理服務能力
一是進一步加強機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人生觀,切實增強公仆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積極營造機關“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努力推進黨建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樹立良好的科技部門形象。
二是進一步加強部門和縣市科技工作。加強市級部門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形成大科技支撐大發展的長效機制。強化對縣區科技工作的指導,加大對縣區科技管理部門的考評力度,從完善科技投入機制、提高科技服務能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營造科技系統“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三是努力提高執行力。進一步理順機關內部工作關系,優化政務程序,深化政務公開,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強化督查考核,確保政令暢通。
三、主要措施
(一)培育創新文化,優化發展環境。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科技計劃、科技成果和科技獎勵等一系列制度和機制,形成鼓勵和引導科技創新的良好制度體系。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周、行政執法宣傳日等科技專題宣傳活動,加大科技普及推廣力度,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網絡、報刊、簡報等加大對科技工作的宣傳推介,營造全社會重視科技、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的良好環境。
(二)深化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深入重點園區、企業和基地,主動了解科技需求,提供科技服務,幫助解決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和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新引進和新建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要提前介入,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務,變坐等企業單位報送科技需求為主動深入企業單位了解科技需求;變被動掌握科技項目實施情況為主動強化課題監督檢查;變被動組織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為主動搞好科技計劃項目儲備。
(三)加大創新投入,強化引領支撐。全面落實中央、省市有關增加財政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進一步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主體地位。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政資金、貼息、質押、擔保、信貸資金、創業投資、風險投資以及撥款等多種方式增加科技創新投入。
(四)提高科技隊伍素質,提升服務水平。深入貫徹《關于內江市重點產業人才發展的實施意見》、《內江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精神,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深化市校合作為契機,積極為全市重點企業與四川大學、西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牽引搭橋,加大企業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在科技項目的爭取中,優先資助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申報的項目,加大科技對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并通過實施一批科技項目,選拔培育一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科技人才和成果獎勵政策,加大對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和外智人才突出貢獻獎的支持力度,為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創新營造良好氛圍。
- 上一篇:關于農村能源建設之意見
- 下一篇:市委農辦關于政務信息公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