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力度意見

時間:2022-10-03 03:26:00

導語:宏觀調控力度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宏觀調控力度意見

收入分配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關系到共同富裕的實現和社會主義本質問題,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我國的長治久安。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對分配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打破平均主義、激發社會的活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主要應靠國家加強宏觀調控來解決。目前,國家已著手對收入分配加強宏觀調控,我認為應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

一、進一步加大對“三農”支持的力度,以提高農民的收入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對我國農民的沖擊是巨大的,按世界銀行在**年10月《全球農業貿易與發展中國家》預計,到2015年中國農民的損失達到750億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為我國外貿業務的迅速發展,農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再者,我國為了平衡貿易逆差和有利于國家統一,通過國家采購的方法大量進口農產品,允許臺灣水果登陸,對農民的沖擊也不容忽視。農民的這部分損失國家應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給予補上。對農民這個我們最應關注的困難群體應給予充分的保護。

在近幾年征用農民土地中給農民的補償有的太低。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屬物和青苗補償費,這意味著在土地征收環節,不管被征收土地以后做何用途,升值程度如何均與被征地農民無關。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供給一級市場,有的地方把低地價作為招商引資的主要手段。可以說是靠犧牲農民的一部分利益來招商引資。目前的土地補償費很多地方不足每畝3萬元,補償過低已成為影響農村乃至社會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重點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對農民的補償標準,并讓農民享有土地預期增值收益。

應提高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盡管我國近幾年不斷提高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如不斷減免農牧民的稅費,實行農村低保政策等等,但總體感到還是不足。我國對“三農”的財政支持不到4000億元人民幣,按9億農民計算人均不到500元,與美國每年對每個農民的補貼1.4萬美元、歐洲1.7萬美元、日本2.3萬美元相比,有明顯的差距。再從對“三農”財政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例與農民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看,對“三農”的財政支持不到財政收入的10%,與農民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也極不相稱。因此,應提高對“三農”財政支持的力度,盡快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二、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讓勞動者得到合理的收入回報

目前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偏低,勞動者所得的回報遠低于他們的投入。**年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為12.57%左右,與美國的47.9%相比,僅有四分之一。且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態勢,由**年的15.3%降到**年的11%,從上述分析數據看,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應盡快提高。

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有幾大作用。一是可以有效化解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人民幣匯率改革至今,已累計升值6%左右,但西方國家還不斷向我國施壓。如果按照西方國家的要求,我國的金融風險太大。與其這樣,倒不如通過提高我國勞動工資水平的方式,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以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反傾銷問題。二是可以減少貿易順差,避免貿易磨擦的大量出現。我們應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技術含量來參與國際競爭,從而減少國外轉嫁給我國的貿易順差,減輕貿易順差過大的壓力。三是通過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可以刺激國內消費。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對外資的依存度過高風險極大,擴大內需才是根本,不能在盲目進軍國際市場的同時,把國內市場拱手讓人。四是通過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減少收入差距過大的矛盾。

此外,我國應借鑒國際上一些國家的做法,建立強制的工資增長與物價增長的聯動機制。

三、對資源開發實行市場化運作并提高資源稅稅率,重點支持屬地的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大多又是經濟不太發達、人均收入相對較低的地區,最根本的原因是資源開發沒有按照市場化運作,當地民眾沒能充分享有資源開發帶來的利益。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應按市場化原則,采用競標的方式,按高價者得的方式進行運作。出讓開發權的收益應主要留給當地政府,用于提高當地民眾的收入水平及建設公共項目、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一些民生問題和促進經濟的開展。

我國雖已開征了資源稅,但稅率過低,造成一部分人靠廉價開發國家資源暴富,這是極不合理的。國家應大幅提高資源稅稅率,減少一部分人不正常的高收入,多征得的資源稅應主要用于調節收入差距。

另外,我國是人均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58%,特別是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可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0%、5%和57%,通過資源開發的市場化運作和提高資源稅稅率,可進一步促使資源使用單位降低能耗,節約能源,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四、實行傾斜的政策,縮小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

目前,我國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且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年我國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新疆的2.3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貴州的4.39倍。解決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最根本的還要靠市場、靠大力發展當地經濟。但應該看到,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存在缺乏交通優勢等一系列客觀條件的限制。單靠市場發展當地經濟困難很大,僅以外商在華地區投資分布看,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占總投資額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態勢,由1985年的5.1%下降到2004年的2.9%。因此,國家需要大力實行傾斜政策。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指出“一部分有條件地區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多繳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近年來,國家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但還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如國家在財政支持上應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在企業營業稅、增值稅和所得稅稅率上不能實行與東部發達地區一樣的政策,應實行特別的優惠稅率,以引導外資和民間資本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另外,國家應牽頭組織協調制定富有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發展的具體方案,單靠單位和區域間協調是不夠的。

五、大力調節壟斷性行業及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化解分配不公的矛盾

對經濟組織要進行分類,實現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可把經濟組織分為競爭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對競爭性行業,屬國有資本控股、參股的,政府只在董事會中委派董事長或董事,對這些人的收入,政府應加以規范。董事會完全按照市場化來選聘經營管理人才,并按市場化薪酬水平確定經營者收入。政府應通過董事會促進企業內部建立充分競爭、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以此平息社會對一些具有國資色彩企業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怨言。可以說,國有獨資、控股、參股企業的分配問題,關鍵是用人機制的問題。對壟斷性行業,可借鑒國際上的做法,對標考核。對壟斷行業的高額利潤,要征收壟斷稅或提高上繳國家利潤的比例,以化解目前社會對壟斷行業職工高收入的不滿。

要重點做好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應該說,實行新的個人所得稅政策后,在世界上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已不低,但問題出在征管上。如今年初國家稅務部門要求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個人進行繳稅申報,原估計會有600―700萬人,而實際只有160多萬人進行了申報。可以說,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是關鍵,其切入點應是盡快建立我國的信用支付體系,大力推進信用卡結算,減少現金的支付和流動。同時,應盡快開征遺產稅。

此外,國家應鼓勵、支持個人和經濟組織履行社會責任,如通過稅收政策以及輿論宣傳和引導,鼓動社會捐贈和從事慈善事業。目前我國慈善基金占GDP的比例不到0.5%,而美國則達9%,差距巨大,潛力也大。(作者系中國航空集團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