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時間:2022-11-04 03:28:00
導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結合**實際,現就加強我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目標
至2010年底,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構合理、服務優質、覆蓋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項主要發展指標均在全省中等偏上。
——全市60%的縣(區)達到全國文化先進縣(區)標準;80%的縣(區)達到省級文化先進縣(區)標準;80%以上鄉鎮達到省級“東海文化明珠”工程標準,100%鄉鎮建立鄉鎮綜合文化站。
——文體活動場所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力爭50個村、20個社區達到省級文化示范村(社區)標準,培育200個市級文化示范村、30個市級文化示范社區,創建29個省級文化示范村、12個省級文化示范社區。
——加強群眾文體骨干培訓,培養農村文化建設帶頭人800名,培育農村文藝體育團隊100個、社會體育指導員2000名及一批農村文化經紀人。每個鄉鎮(街道)有2支以上業余文體團隊。
——送文藝演出、電影、圖書下農村、進社區;每個鄉鎮(街道)每年至少演出4場,每村每月至少放映電影1場,每年市級文化示范村圖書流通站(點)的圖書流通2次以上。
二、主要任務
至2010年底前,完成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大工程的各項任務。
(一)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圍繞縣(區)有“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室)的目標,加快文化設施陣地建設。
1、吳興區按不低于國家一級館(縣級)的標準,完成文化館建設,南潯區按不低于國家一級館(縣級)的標準,完成文化館、圖書館建設;各縣文化館、圖書館在國家一級館標準基礎上有較快的發展和提高。
2、每個鄉鎮都建立綜合文化站,并有經常性開展群眾活動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場所。其中,中心集鎮文化站文化活動場所面積不少于1500平方米,一般鄉鎮不少于1000平方米,經濟相對薄弱且集鎮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鄉鎮不少于500平方米。鄉鎮公益性文化陣地建設使用國有行政劃撥土地。
3、村村建立文體活動室。結合新農村小康示范村建設,20%的行政村建好融讀書讀報、文藝表演、電視播放和體育健身等室內活動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室,面積不小于200平方米,圖書藏書量不少于1500冊,年訂報刊雜志10種以上;40%的行政村建好可開展文體活動的文化活動室,面積不小于100平方米,圖書藏書量不少于800冊,年訂報刊雜志5種以上;40%的村建有可供圖書閱覽并有一定數量的書籍和報刊雜志的固定文化活動場所。新農村建設小康示范村都要建立有專人負責管理的閱報欄。村級公益文化陣地建設使用集體建設用地。
(二)農村文化示范戶創建工程。培育農村文化示范戶800戶。鄉鎮、行政村要選擇擁有彩電、書櫥、圖書等必需的硬件,文化素質較高、能經常開展活動的家庭為文化示范戶,并對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使之成為公益性文化傳播場所。
(三)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市實現農村廣播電視有線、無線綜合覆蓋率兩個100%。建立完善運行發展長效機制,確保全市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長期通。
(四)送戲送書工程。市、縣(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圍繞打造“歡樂**”文化活動品牌,積極開展以“歡樂**——文化服務基層行”為主題的“送文化”活動,以“文化大蓬車”和文藝小分隊的形式,下鄉進村開展經常性文藝演出活動。開展圖書配送活動,市、縣級圖書館設立圖書配送中心,鄉鎮設立圖書配送分中心,通過分中心向村級流通點配送圖書,實現城鄉圖書信息資源的流通和共享。
(五)農村文化活動繁榮工程。堅持“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積極開展“歡樂**——文明和諧‘種文化’”活動,堅持市、縣區、鄉鎮三級聯動,以縣區為主,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通過文藝培訓、文化扶貧和政策扶持等途徑,引導農民自辦文化。積極鼓勵農民參與各類文藝匯演和文藝活動。
(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強全市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建設,建成由市、縣圖書館為重點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市、縣兩級地方特色文化信息數據庫,提高市、縣兩級支中心服務和管理水平。
(七)農村電影“2131”工程。建立覆蓋全市的農村數字電影發行放映網絡,確保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
(八)農村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今年全市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數據庫。結合傳統民間節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民間表演、民俗活動、民俗旅游項目等。
(九)農村文化隊伍素質提升工程。每個鄉鎮有專職文化干部,其中常駐人口5萬人以上的鄉鎮有干部3-5名;常駐人口5萬人以下的鄉鎮有干部2-3名。每個行政村要有一名兼(專)職文化管理員,要積極選拔有網絡技術專長和組織才能的年輕人、農村中小學(退休)文體教師兼任(擔任)村級文化管理員(社會體育指導員)。
(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把體育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在新建小區時,按人均1.2平方米的標準規劃、布局和建設體育場用地。農村小康體育村建設實現全覆蓋,每個鄉鎮群眾體育組織不少于5個,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每萬人10名。鄉鎮每年組織開展的體育活動不少于6次,每2-3年舉辦一次綜合性運動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和相應的目標責任制,把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和領導干部考評體系,列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區)、鄉鎮和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相關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機制,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情況作為考核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加大投入。建立農村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機制,對屬于純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鄉鎮綜合文化站,要配備文化專職干部,足額保障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公用經費。縣(區)財政按人均每年2元的標準把文化活動經費列入預算;各鄉鎮按不低于人均每年2元的標準把文化活動經費列入鄉鎮財政預算;經濟薄弱鄉鎮,鄉鎮文化經費由縣(區)財政統籌。從今年起,市政府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縣(區)應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專項資金要隨經濟增長相應提高。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參與文化設施建設的,經稅務主管部門批準后,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
(三)規范管理。根據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5]27號)要求,鄉鎮綜合文化站是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要進一步加強服務功能,創新運作機制,提高為農民群眾服務的能力。鄉鎮綜合文化站業務由縣(區)文化部門指導、考核,日常工作由鄉鎮管理。
(四)整合資源。各級黨委、政府要統籌規劃和合理利用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以及工、青、婦等不同行業和部門的文化資源,通過鼓勵學校、企業等單位內部的文體設施免費向農民有序開放。
- 上一篇:二季度防特大安全事故發言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中重要作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