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經濟發展意見

時間:2022-11-17 06:28:00

導語:外向型經濟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向型經濟發展意見

各縣市人民政府,**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烏昌財政局,自治州各委、辦、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國發〔20〕32號,以下簡稱國務院32號文件)和州黨委九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全面提升自治州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外向型經濟是一個地區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州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已先后同世界8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20**年,全州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24.03億美元(含兵團),增長81%,其中出口23億美元,增長78%,進口1億美元,增長169%,進出口2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達到11家。自治州外向型經濟雖已有較大發展,但與內地發達地區比較,企業規模少、產品檔次低等問題比較突出,需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州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面臨著國家實施面向中亞的擴大對外開放戰略和加快天山北坡經濟帶率先發展、推進烏昌經濟一體化等諸多發展機遇。全州上下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責任意識和機遇意識,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興州”戰略,以開放促發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32號文件和州黨委九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立足烏昌,發揮優勢,面向中亞,走向國際,以建設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地產品出口規模為重點,以培育出口骨干企業為核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貿易,努力提高外向型經濟的比重,促進自治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目標任務:到2012年,全州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8億美元(含兵團),年均增長15%。其中出口達到46億美元,年均增長15%;地產品出口達到10億美元,年均增長30%;利用外資新增2億美元;全州外向型經濟依存度達到28%。

三、加大引資工作力度,加快建設出口加工基地

加大引資工作力度。打破地區、部門、行業和所有制限制,除國家明令禁止的行業外,所有投資領域一律向境外投資者開放。采取積極的區域政策和產業政策,引導外資投向自治州六大支柱產業。緊緊抓住國內產業分工轉移的機遇,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積極引進外來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引進區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到我州投資辦廠,設立區域總部,參與優勢資源開發,開拓周邊國際市場。加強國內區域經濟合作。緊緊抓住沿海發達地區資本、產業轉移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密切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海峽西岸”等地區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拓展合作空間。充分發揮烏昌經濟一體化的優勢,圍繞烏魯木齊建設現代化國際商貿城的戰略目標,加大烏昌經濟技術的全面合作與交流,加快推進烏昌一體化進程。

加快建設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依托自治州現有工業園區和園區的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統籌規劃生產力布局,明確主導產業和發展重點,積極發展以地產品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產業,加快建設農畜產品、機電產品、化工建材產品、紡織產品、商貿流通等五大產品出口加工基地。

圍繞中糧屯河、益海糧油、永凱公司、西域種業、泰昆集團等一批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番茄加工、食用油加工、果蔬保鮮、制種、畜產品加工等產業,加快建設農畜產品出口加工基地。

依托特變電工、新華能公司等一批機電企業,壯大提升機電產業,建設新疆重要的機電出口加工基地。

扶持藍山屯河、萬通人鋼結構以及準東煤化工企業,大力發展化工和新型建材產業,建設化工和新型建材產品出口加工基地。

推進天棉集團、昌棉集團戰略重組,重點支持澳洋科技、舜泉化纖等企業加快發展紡織產業,建設紡織品出口加工基地。

發揮亞中集團、**市別克特、**市天鑫商貿、奇臺鑫川商貿等一批商貿流通企業優勢,積極發展商貿流通業,帶動物流和倉儲等產業發展,建設商貿流通基地。

四、發展壯大出口企業,努力轉變貿易增長方式

積極發展壯大外貿經營主體。按照“引進一批、發展一批、扶持一批”的原則,大力發展外貿出口企業,使外貿出口企業成為我州新的經濟增長點。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烏昌聯合招商、會展招商、產業招商、網上招商和定向招商,大力引進一批出口加工企業。支持技術先進、產品有國際市場的本土企業,迅速做大做強,全力打造一批年出口上億美元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投融資、項目申報、技改貼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發展壯大一批中小型出口企業。鼓勵出口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大技術創新和出口品牌的開發力度,形成擁有自主產權的專有技術、核心技術和出口品牌產品。加強對外貿經營主體的業務培訓,努力為外貿出口企業提供政策、信息、法律咨詢服務。

努力擴大出口產品規模。依托建設自治州五大出口產品基地,面向中亞等周邊國際市場,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擴大出口產品規模。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突出特色安全農畜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的精深加工,擴大番茄醬、玉米淀粉等產品出口數量,提高出口質量。2012年,全州食品加工類產品出口達到5.5億美元,占地產品出口的55%以上。加大機電類產品出口,積極扶持機械、電子一體化技術改造,提高機電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逐步發展出口導向型、兼顧內外貿需求的機電產品,提高配套產品出口能力。到2012年,全州機電類產品出口達到2.5億美元,占地產品出口的25%以上。繼續擴大化工建材類產品出口,重點擴大聚脂切片、PVC型材等具有競爭力的化工和新型建材產品規模,進一步提高陶瓷、油漆等傳統建材產品的出口比重。到2012年,全州化工建材類產品出口達到1.5億美元,占地產品出口的15%以上。積極拓展新的產品出口門類和領域,鼓勵家俱等輕工類產品出口,進一步開拓中亞市場空間。支持發展服裝、鞋帽等流通類產品,充分發揮旅游購物貿易對進出口的拉動作用。

加強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創新,積極通過國家和自治區引智渠道,著力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建立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內短缺資源的激勵機制,鼓勵進口我州產業發展所需大宗原材料和國內短缺的資源性產品,重點加大石油、木材、礦產、棉短絨等能源和資源性產品進口,促進外貿進出口協調可持續發展。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鼓勵外經貿企業在境外注冊商標和收購境外成熟品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利用多種方式在國際市場推介**州出口品牌和出口產品。強化出口產品技術與標準體系建設,大力推動企業進行各類國際認證,擴大出口免檢企業和免檢產品數量,使更多的企業和產品獲得國際市場“通行證”,以優質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

五、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廣泛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參與資源開發,建立生產基地,承包國際工程,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鼓勵開展國際工程承包。積極組織外經貿企業開展國際工程承包,帶動我州成套設備、相關技術和人員輸出。支持特變電工開展境外輸變電國際成套工程總承包和機電設備安裝業務,通過工程承包帶動配套產品、設備和技術出口。鼓勵昌建集團等建筑企業繼續開拓中亞建筑市場,主動爭取國家對外援助項目的工程總承包。努力為具備條件的企業爭取外經貿權,拓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業務,積極幫助更多的企業取得對外工程承包資質,進入國際工程承包領域。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導向作用,完善企業“走出去”的促進和保障體系,制定鼓勵企業“走出去”政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揮比較優勢,到國外投資辦廠,發展跨國生產和經營,從事境外水利、房地產、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大力發展勞務技術合作。建立職業技術培訓與外派勞務合作相銜接的工作機制,加強對出國務工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建立外派勞務人員人才庫,為外派勞務工作做好人才儲備。積極開拓境外勞務技術合作市場,加快組建有境外勞務技術派遣資質的機構,采取公司化運作方式,帶動勞務和技術輸出。選擇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農民通過成立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和企業組織,到中亞等周邊國家聯片承包經營土地,從事種植業、畜牧業開發,發展菌草生產、果蔬保鮮業、設施農業,產品和技術直接面向俄羅斯、西歐及中東國家市場,通過創匯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對外勞務推介力度,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對外勞務合作規模,拓寬對外勞務合作領域。

六、強化措施,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充實自治州外向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能,制定政策措施,加強組織引導,促進自治州外向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各縣市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強對外經貿工作的領導,促進本縣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實現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優化發展環境。凡是國家鼓勵類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企業的備案審核、合同章程審批、土地征用、工程建設、水電供應、交通通訊等方面優先辦理項目建設手續,減少審批環節。建立重點進出口企業聯系制度,對出口超過200萬美元以上的生產性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堅持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技改項目、金融信貸、國際市場參展補貼和參加國內外交易會等,創優企業發展環境。

創新發展平臺。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建設出口加工區,促進加工貿易快速發展;依托境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建立駐外管理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涉外政策、法律咨詢、市場信息服務;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友好往來,以州為單位建立一批友好城市,暢通與出口國之間的協商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外經貿網絡平臺建設,及時收集周邊國際市場信息,加強與周邊國家政府組織和民間組織的聯系,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貿促會(商會)組織建設,發揮州貿促會作用,為外經貿企業提供便捷服務。

加強口岸建設。加大烏拉斯臺口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通關能力。充分發揮亞中商城二類口岸作用,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和倉儲中心,繁榮口岸貿易,促進更多的地產品成為出口創匯產品。充分利用烏魯木齊市各類口岸優勢,加強烏昌經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建設向西出口產品通道。

加大資金投入。用好國家、自治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政策,指導企業申報西部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等各類資金。從2009年起,由烏昌財政預算每年安排外向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發揮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擔保平臺功能,每年再融資1000萬元以上,重點扶持外向型經濟產業項目、科技興貿工程。在外經貿企業境外參展、境外加工項目貸款貼息、出口產品研發、境外項目前期費用、人員培訓等給予資金支持。

加快人才培養。大力引進一批掌握WTO知識,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和經濟運作的外向型經濟緊缺人才。充分依托區內外高等院校,加強對高級外經貿人才和技術人員的培訓,擴大外經貿人才數量。支持外經貿領域開展電子商務資格認證和各類商務執業資格考試,提高現有人才隊伍專業素質和對外拓展能力,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強化督查落實。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發揮優勢,加強協調配合,抓好督查落實,形成強大合力,確保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