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規劃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30 04:49:00

導語:秋播規劃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秋播規劃工作意見

按照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結合國家宏觀調控、大宗農產品出現周期性緊缺和本區面臨“兩港”開發、可安排耕地減少、外延式調整空間變小、農業產業格局基本成型的大背景與新特點,特對年秋播規劃(年種植業計劃安排)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中央和市委、市府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統籌農業各產業的協調發展為切入點,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科技覆蓋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農業綜合生產力和農民經濟收益率為著力點,進一步優化、提升和拓展農業主導產業,努力實現糧食穩定、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二、主要指標

年全區種植業產值(現行價)安排17億元,畝產值爭取實現4800元,年增3%,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不低于2100元;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2萬畝,復種指數2.3;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9萬畝,其中水稻確保種植15.7萬畝,力爭完成全年2億斤糧食總量;林地綠化保存率總體完好,森林覆蓋率基本穩定,生態條件逐步改善。

三、布局安排

明年種植業布局總的思路為“一保、三穩、五推進”:

“一保”:全力確保全區2億斤糧食總量的相對穩定。糧食涉及國計民生,水稻又是人造生態濕地,尤其在今年全國糧食供需緊張和價格上漲的形勢下,努力安排不少于15.7萬畝的秋糧,并力求挖潛增種,主攻單產,保證水稻畝產550公斤以上,既是能否完成全區2.0億斤糧食總量的關鍵,又是年整個種植業計劃安排最重要的核心。

“三穩”:繼續穩定保證農民增收的水蜜桃、西甜瓜和特色蔬菜等三大主導優勢產業。全區經濟果林、西甜瓜和各類蔬菜分別穩定在10萬畝、11萬畝次和30萬畝次左右。同時,對地區性的小宗特色經濟作物,各地要積極引導,合理布局,精心培育,努力形成“一地一業、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

“五推進”:一要推進高產優質新品種的開發選用。水稻產業要大力推廣高產、優質、防病兼顧的新品種,優質稻覆蓋98%以上。雜交稻以申優693為主,常規稻以秀水09為主。西瓜中小型瓜仍分別以“8424”、春光為主,甜瓜以西薄洛托、玉菇為主,發展哈密瓜新品種植。水蜜桃產業關鍵要開發比現有主栽桃綜合性狀好,但能明顯錯開成熟上市期的高產優良品種。蔬菜要大力推廣區域性強的特色、高效和保健品種。二要推進實用新技術的示范與應用。水稻生產要全力推廣精量播種,選用相對抗病品種、和機插秧新農藝,尤其要嚴格控制直播稻用種量,采取單季稻適當推遲播期、調整播栽方式、統一育秧與管理和重視前期防治等綜合措施,做好水稻條紋葉枯病的防治攻關。大團蜜露桃要重點研究應用增強抗逆性,防止大量生理落果的配套技術。三要推進循環農業經濟模式。要充分利用和綜合開發全區10萬多畝的林地資源,積極探索“林菜、林禽、林菌、林游”結合型的新模式,實行主體開發,復合經營,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該種新型模式發展潛力巨大,各地要予以重視、引導和推廣。四要繼續推行農業環保行動計劃。搞好商品有機肥、BB肥、高效低毒低殘留新農藥的使用,加強土壤地力和環境質量的監測,大力倡導秸稈還田等形式的再利用,努力降低農業資源污染。五要推進林業結構的優化。按照“穩定經濟林、嚴控苗木林、發展四旁林、有計劃安排生態工程林”的思路,科學布局和優化林地結構,并要以創建綠色小康鎮、村、戶為抓手,有計劃、有重點、有條件安排好多種政策林,同時加強林地、綠地、濕地資源(禁獵區)的管理和保護,進一步體現林業的產業、生態和綠化美化新農村的功能。

四、發展戰略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的發展理念、產業體系、科學技術、物質裝備、組織形式、新型農民引領、提升和打造農業。從本區實際看,推進現代農業應首要抓好“六大建設”:

一要多形式發展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因地制宜通過建設農業先行區、土地換保障、宅基地置換、龍頭企業建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發展種田大戶和糧食生產試行“六統一”服務模式等多種形式,力爭在改變千家萬戶小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上有新突破。

二要抓好特色產業的標準化品牌農業建設。在有計劃建設一批特色產業設施化、標準化和世博特供產銷基地的基礎上,要加快標準化操作技術的制訂應用、農產品的各種認證和水蜜桃原產地保護標志的有條件使用,并對擔當標準化品牌農業建設主體的1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要逐步完善、規范和壯大,使其在輻射帶領、增加社員收入和提高品牌水平上發揮更大作用。

三要拓展農產品促銷增收的市場渠道。通過農業展會、上網導購、組建營銷組織、建立產地批發市場、設立區內外專賣店和與大型超市、批發市場定向購銷等途徑,全方位開拓促銷市場,幫助農民增收。

四要強化農業的公共服務與管理。在理順現有區鎮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上,要積極提倡和穩步推進水稻良種區級直供的新模式,加大公共植保、農機配送、農業保險、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的服務與管理的力度,組建、完善和壯大植保統防、農機作業和林業養護等為農服務隊,為農技推廣和農業安全奠定基本保障。

五要繼續推進科技強農工程。通過對主導產業實用“四新”技術的應用、特色產業標準化和研發基地的建立、多層次搞好農業實用技術和專業農民的培訓、高素質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等途徑,全面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水準。

六要搞好觀光旅游農業的建設。充分利用本地農業與人文資源,有計劃、有重點開發一批具有賞花品果、農活體驗、農家觀光、生態野趣特點的農業旅游項目,以拓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發展農業新產業。

五、政策建議

農業產業基礎性、弱質性和民生性的特殊性,客觀要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措施的強力支撐。首先要加大工業反哺農業、財政支持農村的力度,對農業的投入總量要保持每年的遞增,真正形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有效機制;其次,穩定現有的各項惠農扶農政策,糧食、良種、農機、農藥、有機肥等補貼政策在近幾年發展農業中績效明顯,應予保持穩定;此外,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還要制訂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強的新的扶持政策,特別要加大特色產業經濟、農業公共服務、現代農業裝備、標準化品牌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適應新農村林業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支撐力度,并要細化實化,列入預算,規范使用,以確保農業發展戰略的推進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