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振興工業經濟意見
時間:2022-05-28 10:13:00
導語:政府振興工業經濟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是“**”時期建設千億**的根本,是**奮力崛起的主要支撐力量。為進一步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快振興工業經濟,提出如下意見:
一、振興工業經濟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全市上下牢固樹立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意識,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做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工業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工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推動精力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匯聚,政策向工業傾斜,加快工業振興步伐,促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追趕跨越、奮力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2、目標任務。
到“**”末,全市工業經濟總量快速增加,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形成一批“百億產業”、”十億企業”,主導產業和骨干企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力爭工業在全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50%。
--------工業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總產值1200億元,實現增加值4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實現稅收年均增長15%,年新增就業崗位3萬個左右。
--------企業規模: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200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十億元企業20戶,過億元企業100戶;新增中小企業2萬戶以上。
--------工業投入:累計投資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要要30%。研發投入占工業銷售收入的3%。
--------主導產業:重化工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不斷鞏固,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紡織服裝、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等支柱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制漿造紙、船舶制造、能源和醫藥等潛在優勢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能耗指標:資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明顯下降,到**年萬元GDP能耗降低20%。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全面振興工業經濟
3、大力推進項目帶動戰略。緊緊抓住中央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機遇,通過招商引資、爭取政策、技術改造等多種途徑,規劃、論證、篩選一批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的工業項目,加快構建多門類、多層次的項目儲備庫。重點儲備一批投資過十億元的重大項目,狠抓林紙一體化、石化“四建四改四配套”、大乙烯、白水泥、電廠二期、懷寧核電和樅陽海螺四期等支撐性的工業項目。落實重大項目建設責任制,建立健全重點項目領導聯系調度制度,加強項目建設督查與協調,為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投產創造有利條件。
4、啟動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劃。加快實施第一批骨干企業翻番計劃,適時啟動第二批骨干企業翻番計劃。遴選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效應明顯的企業,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和重點調度,推動其進一步做大做強,力爭到**年全市有5個產業銷售收入超100億元,20戶企業銷售收入超10億元。對**石化、林紙一體化、華茂集團、環新集團、曙光集團、477廠等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根據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目標,優先安排配套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對技改項目、技術中心建設予以重點支持。
5、深入實施中小企業促進工程。按照市場導向、政府推動、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幫助中小企業搞好發展規劃,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指導企業不斷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推進中小企業各類創業基地建設,開展中小企業提檔升級活動,力爭每年新增營業收入過億元的“小巨人”企業20戶以上。從**年起,評選年度稅收和銷售收入“十強”、”五十強”、”百強”三級梯隊企業,制定激勵機制,實行動態管理,給予表彰獎勵。
6、千方百計擴大工業投入。進一步完善招商工業機制,大力引進境內外資金,主動承接資本和產業轉移,保持工業的高強度投入。到**年,使工業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0億美元,引進內資累計達到400億元。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工業,積極做好企業上市工作,力爭社會融資達到100億元。加快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發展壯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集團,扎實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制定政府對金融機構支持工業的獎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進一步擴大授信和信貸規模,切實提高對工業貸款投入的比例。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和政策,力求有更多的工業項目獲得支持。
7、推動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深化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成國有中小企業改革,兩年內全面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制任務。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政府支持與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建成30戶左右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30戶左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組織相關市直部門、行業協會、科技機構和中介機構有針對性的開展品牌培育工作,爭取到**年全市創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60個。堅持自我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善經營、懂管理、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家,建設一支以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的工程技術人才隊伍。
8、促進產業向園區集聚。繼續實施園區經濟倍增計劃,提速**經濟開發區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加強全市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規劃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投資強度和配套建設水平,降低入區新辦企業生產成本。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圍繞支柱產業、重點企業、主導產品培育各具特色的產業鏈和配套企業,著力形成石油化工、林漿紙、車船制造、輕工紡織等若干產業集群。選擇一批示范性的行業和企業,推廣應用集約、節能和環境保護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終端污染物排放,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工業經濟發展活力
9、設立“工業振興專項資金”。從**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主要用于對市區實現翻番計劃的骨干企業、完成倍增計劃的開發區、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及個人進行獎勵和對重點工業投入項目的補助等。專項資金實行本級財政預算和總量控制管理,各縣(市)根據財政狀況比照執行。
10、鼓勵骨干企業翻番發展。對列入骨干企業翻番計劃的企業,如期實現銷售收入和上交稅收翻番計劃的,按照當年上交地方稅收比**年基數超出部分的10%比例,獎勵企業經營層;對提前一年完成翻番計劃的,按上交地方稅收超出部分的20%比例,獎勵企業經營層。對僅實現上交稅收一項翻番的,給予減半獎勵。獎金分配比例企業法人代表原則上不低于50%。
11、鼓勵規模企業加快發展。對未被列入翻番計劃、當年納稅超過300萬元,且當年提供地方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30%以上的企業,按照該企業當年繳入金庫的各項地方稅收比上年新增部分的10%予以獎勵。對當年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利稅50萬元以上的企業,經同級統計部門列入規模以上企業的,一次性獎勵5萬元。
12、鼓勵投資興辦工業企業。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政策,符合**工業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要求的新建工業項目,均可申請項目前期費用補助。投資額1億元以上的項目,給予項目前期費用補助20萬元;投資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補助項目前期費用10萬元。市外投資者投資總額在3億元以上的新建工業項目,以及跨國、跨省、跨市工業企業將公司總部、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入駐我市的,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政策支持。對所有引薦外商來我市投資工業項目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獎勵標準參照慶發[2005]20號文件和宜政發[**]27號文件相關規定執行。
13、鼓勵工業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對當年通過國家級、省級重點新產品認定(新產品銷售收入不低于500萬元),對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與國家級科研:所正式合作的科研成果轉讓項目的(技術和設備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通過考核驗收的國家級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項目的,通過確認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者工程研究中心的,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優惠政策外,分別一次性獎勵企業10萬元;對獲得上述各項省級認定的分別獎勵5萬元。
14、鼓勵工業企業上市融資和創建品牌。對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的企業,給予30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對新獲得全國質量獎企業,獎勵50萬元;新獲得“中國名牌”或“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獎勵20萬元;新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的企業,獎勵10萬元;以上各項獎勵經費獎勵給法定代表人35%,獎勵給領銜組織技術、管理攻關人員35%。
15、獎勵對工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對服務工業發展工作成績突出的部門單位評選出前10名,給予獎勵萬元。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個人,授予“發展工業經濟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凡符合以上獎勵條件的企業,向市振興工業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經審查核準后,根據獎勵標準執行。以上獎勵除第15條外,其獎勵經費均由企業納稅所在地政府承擔。
四、加強領導協調,優化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16、加強對振興工業經濟的領導。市委、市政府成立振興工業經濟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市委聯系工業的領導和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市直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業發展和投資形勢分析會,研究提出并督促落實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工業企業改革發展和項目建設創造更加優越的外部環境。各縣(市)區均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
17、強化對工業發展的服務。建立推進工業發展目標管理責任制,每年將工業發展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開發區、市直有關部門,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人,并把工業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責任人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嚴格實行政務公開制度、首問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工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按照效能建設的有關規定,嚴肅追究當事人和單位負責人的責任。市直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服務工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公開承諾并切實執行,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關注工業、個個支持工業發展的濃厚氛圍。
18、優化工業人才的成長和創業環境。進一步強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領導格局,增強各級領導班子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培養和選拔一批熟悉工業經濟、財政金融、外經外貿的干部充實到工業經濟發展第一線。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人才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落實吸引人才的政策規定,鼓勵企業對特殊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企業家隊伍整體素質水平;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作用,在市內外聘請一批知名企業家為市政府經濟發展顧問;切實提高企業家政治待遇,在各級勞動模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增加企業家的比例,為企業家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 上一篇:畢業生就業工作意見
- 下一篇:政府規范辦學行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