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局農機作業技術工作意見

時間:2022-06-04 08:50:00

導語:農機局農機作業技術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局農機作業技術工作意見

一、農作物收獲機械化技術

(一)技術內容

農作物收獲機械化技術,是指利用機械裝備對農作物進行收割、脫粒、清選等作業技術。這些作業可分段進行,也可聯合作業一次完成。夏收作業主要涉及小麥、水稻和油菜的收獲,正確應用收獲機械化技術,可以保證適時收獲、減少損失、降低成本。

(二)實施要點

1、稻麥收獲機械化技術

目前稻麥收獲機械化技術已經基本成熟,跨區收獲為其主要作業形式,應根據不同區域、作物的收獲特點,搞好機械化收獲作業。

(1)充分準備、適時收獲。選擇合適的作業機具,做好收獲前的機手培訓和機器的保養調整,保證收割機良好的技術狀態。根據區域的氣候條件、作物品種特點和農藝要求,確定適合收獲的最佳時間和路線,組織好機具調度,保證作業效率。

(2)正確調整機具工作參數。各地農作物的種植密度、秸稈高度、畝產量、谷草比等作物屬性和收獲條件都有很大差異,作業時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試割檢查,及時調整聯合收割機,如凹版間隙、撥禾輪位置、割茬高度、振動篩傾角等,降低收割損失和破碎率,提高籽粒的清潔度,保證收獲質量。

2.油菜機械化收獲技術

目前使用的油菜聯合收割機多由稻麥聯合收割機改進而成,應選擇合適收獲的條件、把握收獲時機,降低損失率,提高收獲的機械化效益。

(1)收獲方式選擇。株型小、密度高、成熟度一致的直播油菜,宜采用聯合收獲機械;株型大的直播油菜和移栽油菜,宜采用分段收獲機械,也可采用人工割曬和機器脫粒的方式,以減少菜籽損失。

(2)收獲期的選擇。以油菜籽含水量來判斷,分段收獲時,割曬作業適宜的籽粒含水量為35~40%,撿拾作業為12~15%。聯合收獲為15~20%。含水量過高,脫粒質量低,含水量過低,損失嚴重。從油菜角果顏色判斷,全株70~80%角果呈黃綠至淡黃,籽粒由綠色轉為紅褐色時進行割曬,割曬后4~7天,早晚或陰天進行撿拾脫粒。聯合收獲應在油菜完熟期,冠層略微抬起時進行。

(3)合理調整機具。根據油菜株型和倒伏情況,調整撥禾輪位置和轉速(適宜轉速21~25r/min),以減少對油菜的撞擊;根據油菜的成熟度,調整滾筒轉速和凹版間隙,提高脫凈率、降低破碎率。對植株交叉密度較大的田塊,宜選用帶有側割裝置的收獲機械。

二、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

(一)技術內容

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是采用機械化手段對作物秸稈處理后還回田間的技術,包括秸稈粉碎還田、整稈還田、根茬還田和水田秸稈還田等。機械化秸稈還田不僅合理、高效地利用了秸稈資源,防止秸稈焚燒或廢棄帶來的環境污染,還能培肥地力,增加作物產量。

(二)實施要點

秸稈粉碎還田技術:采用秸稈粉碎機械將收獲后的玉米、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秸稈就地粉碎并均勻拋撒在地表覆蓋還田,用免耕播種機直接進行下茬作物播種,或用犁耕翻埋還田,整地后進行播種。粉碎還田技術在“三夏”期間應用范圍最廣、面積最大。

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時,秸稈長度不大于10cm、鋪撒均勻;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時,麥稈粉碎長度不大于15cm、鋪撒均勻;翻埋還田時,耕深不小于20cm,旋耕翻埋時,耕深不小于15cm,耕后耙透、鎮實、整平,消除因秸稈造成的土壤架空,為播種和作物后期生長創造條件。

整稈還田技術:主要用于單季玉米種植區,使用大型機具時,摘穗后采用高柱犁將直立的玉米秸稈不經粉碎直接翻耕埋入土,使用小型機具時,摘穗后用編壓覆蓋機將秸稈編壓覆蓋在地表。

根茬還田技術:主要用于單季玉米種植區,在糧食和秸稈收獲后,采用根茬粉碎還田機將殘留在地里的玉米、高粱等作物根茬進行直接粉碎還田。

水田秸稈還田技術:適用于南方水田,將機械收獲脫粒后的麥草或稻草拋撒回田間,并在灌水軟化土壤和施肥后用埋草驅動耙、旋耕埋草機等水田埋草整地機械將秸稈埋壓還田。技術操作要點有:

(1)旱地應先灌水泡田12小時,田面水深為3-5cm,土壤松軟后再作業。

(2)機具作業速度應根據土壤條件和秸稈還田量選定。采用普通旋耕機時,一般作業兩遍,第一遍慢速,耕深淺,第二遍速度稍快,達到規定耕深,兩遍作業方向應交叉。采用雙輥滅茬旋埋機時,作業一遍就可滿足要求。

(3)秸稈還田量以每畝300kg左右為宜,秸稈較細、易分解的作物可全量還田,秸稈不易分解的(如大麥),可按50%-60%還田。

(4)為防止埋覆水田的秸稈分解產生有害氣體,發生燒根苗現象,水稻秧苗栽插后水深不宜超過10cm。

(三)作業機具

“三夏”小麥秸稈粉碎還田所需主要機具有小麥聯合收割機及配套的秸稈粉碎拋灑裝置、玉米免耕播種機,或秸稈粉碎機、深耕犁、整地機械等。

根茬粉碎還田所需主要機具為根茬粉碎還田機或聯合整地機等。

玉米整稈翻埋還田,應選擇重型四鏵犁或高柱五鏵犁,產量較低時選擇與小四輪拖拉機配套的秸稈編壓覆蓋機等。

水田秸稈還田所需機具主要有水田旋耕埋草機、水田埋草驅動耙、水田圓盤犁、雙輥滅茬旋埋機等。

三、保護性耕作技術

(一)技術內容

保護性耕作是用秸稈殘差覆蓋地表,盡量減少耕作,實行少免耕施肥播種的一項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培肥地力,節約資源和增加農民收入。

(二)實施要點

1.因地制宜選擇技術模式

我國幅員遼闊,有**海、農牧交錯、**、東北冷寒旱作、西北內陸農業、南方雙季稻和水旱輪作七個類型區,與“三夏”密切相關的有4個,每一類型區有幾種不同的模式,要針對性的選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海類型區。以種植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為主。有周年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周年秸稈覆蓋少免耕播種、玉米留茬覆蓋免耕播種等技術模式。

2)**類型區。以種植小麥、玉米一年一熟為主,有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秸稈覆蓋少耕播種、小雜糧保護性耕作、根茬固土免耕播種等技術模式。

3)南方雙季稻類型區。以種植一年兩季水稻為主,有早稻、晚稻少免耕栽培兩種技術模式。

4)水旱輪作類型區。以種植水旱兩作為主,有稻麥(油)輪作和稻薯輪作兩種技術模式。

2.重點抓好四項作業

1)秸稈與表土處理作業。秸稈覆蓋是保水、保土、保肥的關鍵,因此要把盡可能多的秸稈留在地表并均勻分布。覆蓋嚴重不均、或地表不平時,需要使用秸稈粉碎機、圓盤耙等將秸稈覆蓋分布均勻或平整地表。

2)免耕播種作業。要求作業無堵塞,播種質量好,能深施化肥。對一年兩熟高產地區免耕的種床,還要求種帶上方秸稈量要少(覆蓋率不超過30%),以利于作物出苗;種帶兩側和下方3cm左右的土壤要疏松,以利于根系生長。

3)深松作業。對部分粘重、貧瘠或壓實嚴重的土壤,應進行深松,深度30cm左右。

4)雜草病蟲害控制。為了既控制雜草,又不多噴除草劑,在雜草嚴重地區(如農牧交錯區),提倡噴藥、機械、人力、生物防治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病蟲害主要用農藥拌種預防,發現病蟲害后噴灑殺蟲、殺菌劑。

(三)作業機具

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地區,選用動力驅動型小麥、玉米免耕播種機、秸稈粉碎機、深松機、圓盤耙等。

一年一熟地區,選用免耕播種機、秸稈粉碎機、深松機、淺松機等。

小麥(油菜)、水稻輪作區,選用水田滅茬旋埋機、插秧機、水稻免耕直播機等。

(四)注意問題

1)技術模式要考慮整個生產周期。如一年兩熟地區,確定小麥播種行距時要考慮與玉米行距匹配;小麥筑埂時,要考慮播種下茬玉米時如何平畦埂,否則影響玉米播種質量。

2)盡量采用有利增產的配套技術,提高保護性耕作的產量。如:配方施肥技術,科學決定施肥數量和品種;溝灌技術,利用播種小麥時形成的溝壟,順溝灌溉,既可以節省土地,還可節省灌溉用水。

四、機械化深松技術

(一)技術內容

機械化深松技術是利用機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的技術。深松作業不翻土,在保持原土層的情況下,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熟化深層土壤,利于作物根系深扎,增加作物產量。

(二)實施要點

1.深松時間。深松作業主要適用于旱地作物,一般應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進行。北部一年一熟地區易發生春旱,所以深松作業宜在秋季進行,納蓄雨雪,但要注意及時鎮壓,以防跑墑。一年兩熟地區主要在夏季小麥收獲后進行深松作業,以更多地納蓄雨季降水。深松周期可根據土壤情況確定,一般2~4年進行一次。

2.深松深度。深松深度的確定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傳統耕作地塊的深松深度一般為35~40cm,免耕地的深松深度一般為25~30cm。

3.深松方式。分為全方位深松和間隔深松。全方位深松一般采用V形深松鏟,作業后地表無溝,植被破壞不大,但對犁底層破碎效果較弱。間隔深松一般采用鑿式深松鏟,犁底層破碎效果好,但作業后地表有溝。各地可根據不同需求選用。

(三)作業機具

深松機械分為全方位深松機和間隔深松機,可按照不同的深松時間及農藝要求選用。深松屬于重負荷作業,需用大中型拖拉機牽引,拖拉機功率應根據不同耕深、土壤比阻選配;深松機具的選用,應考慮耕作幅寬與拖拉機輪距相匹配,避免產生拖拉機偏牽引或漏耕現象。

五、玉米精量播種機械化技術

(一)技術內容

玉米精量播種機械化技術,是指用精量播種機械將玉米種子按農藝要求的播量、行距、株距、深度精確播入土壤的技術。

玉米精量播種機械化技術包括種子處理、精量播種和化學防治等技術內容。一次可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鎮壓等多項作業,減少作業工序,有效降低作業成本,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蓪崿F標準化種植,利于機械化田間管理和收獲作業;播種質量好,出苗整齊;節省種子,減少間苗作業。

(二)實施要點

1.種子精選。精量播種時必須對種子進行清選,使種子純度在95%以上,凈度在97%以上,發芽率在98%以上。播種時,要進行拌種(防黑粉病和地下害蟲的藥物處理)。

2.秸稈處理。對上茬小麥秸稈要進行粉碎并均勻拋灑在田間,以免造成玉米播種機的堵塞。

3.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適時播種是保證出苗整齊度的重要措施,當地溫在8~12℃,土壤含水量14%左右時,即可進行播種。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地應按照當地的的玉米品種特性,選定合適的播量,保證畝株數符合農藝要求。播種量要精確,精量播種理論上要求每穴1~2粒。精密播種的作業標準是:單粒率≥85%,空穴率<5%,傷種率≤1.5%。播深要一致,播深或覆土深度一般為4~5cm,誤差不大于1cm。株距要一致,株距合格率≥80%。苗帶直線性好,種子左右偏差不大于4cm,以便于田間管理。

4.化學除草。播種后出苗前噴施化學藥劑,封閉除草。

(三)作業機具

按播前對土壤處理方式和地表狀況,玉米精量播種機可分為傳統播種和免耕直播;按播種量和播種方式,可分為穴播和點播;按排種器結構形式,可分為機械式和氣力式。

在耕作后土壤上播種,采用傳統的精量播種機即可。免耕播種,則須選用專用免耕播種機械,其開溝施肥機構應具有防堵功能。

六、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

(一)技術內容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采用規格化育秧、機械化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適合機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機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農藝配套措施等。采用該技術可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水稻生產地節本增效、高產穩產。

(二)實施要點

1、育秧技術

(1)床土配制。要求土質疏松,通透性好,肥力較高,床土顆粒直徑不宜太大,不得有石塊等雜物,pH值應在4.5~6之間,對床土還要進行藥肥混拌處理。

(2)種子的處理。主要包括曬種、脫芒、選種、消毒、浸種、催芽、脫水等工序,要注意做出芽率測試,保證稻種發芽率在98%以上。

(3)播種。包括裝底土、澆水、播種、覆土等工序。要注意嚴格控制播量(精確到克/盤)和播種均勻度,床土厚度控制在2.5±0.5cm。

(4)育苗管理?!叭摹逼陂g,中晚稻由于育秧時間較長,秧苗較高,需控肥控水和噴施三效唑等生長抑制類農藥將秧苗高度控制在25cm以下。對超高的秧苗,必要時可在機插前進行秧苗剪尖處理。苗期管理還應控制水、肥、氣、熱等環境條件,促進秧苗盤根,形成毯狀秧苗;雙膜育秧的地塊,起苗時要注意保證規范的秧條切割尺寸(28×58cm)。

2、機插秧技術

(1)水田機械整地要求

水田機械整地主要有耕、耙、耖、旋等方式。整地前要灌水浸泡24小時以上。水田耕地耕深以14-18cm為宜,要求耕翻均勻、覆蓋嚴密,耕后地表平整(平整度≤5cm)。插秧前,要根據土壤的性狀進行沉淀,以保證立苗,減少漂秧,減少機械行走壅泥。

秸稈、根茬和綠肥的處理,應使用水田秸稈旋埋機械翻埋覆蓋,保證翻埋覆蓋嚴密,田面平整,不影響機插作業。

(2)水稻機械化插秧要求

機械插秧農藝要求。插秧深度1.5~2cm,每穴3~4株,相對均勻度≥85%;漏插率≤5%,傷秧率≤4%,保持行距和株距的一致性。操作要注意對行,行要直,不漏插,不鉤秧。

機械插秧對大田的要求。田塊要整平并沉淀,泥腳深度小于30cm,水深1-3cm。

機械插秧對秧苗的要求。苗壯、莖粗、葉挺,葉色深綠,苗高小于25cm,插秧前床土含水率應保持在35%~45%,秧根盤結不散。盤育秧苗要求四邊整齊。運送不擠傷、壓傷秧苗。

插秧質量檢查。插秧過程中要經常進行插秧質量的檢查,檢查項目主要有:插秧深度、每穴株數、漏插率、勾傷秧率等,檢查結果都應在規定范圍內,超過范圍應及時找出原因,進行調整和處理,以保證插秧質量。

(三)作業機具

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配套機具包括育秧設備、耕整機械和插秧機械。

1、育秧設備

育秧設備包括:種子清選機、脫芒機、催芽機、脫水機、碎土篩土機、拌和機、播種機(播種流水線)、蒸汽出芽室、大、中、小棚(溫室)、秧盤和秧架、增溫設備、淋水設備等,各地可根據育秧形式選擇不同的機具設備。

2、耕整機械

耕整機械主要包括:水田犁、機耕船、水田耕整機、水田旋埋機等。中型拖拉機及配套作業機具適用于田塊較大、泥腳深度較淺的連片種植地區;手扶拖拉機、小型耕整機適用于田塊較小的丘陵山區或小田塊作業;機耕船適用于泥腳深度大于30cm的平原、濱湖地區作業。

3、插秧機械

插秧機械主要有高速乘坐式和手扶步進式兩類機型,可根據作業條件選用。作業前,應注意進行試運轉和試插,保證整機技術狀態良好;作業中,應根據農藝要求對株距、穴株數、栽插深度等進行必要調整,保證插秧質量。

七、化肥深施機械化技術

(一)技術內容

化肥深施機械化技術是采用機械措施,分底肥、種肥和追肥等不同形式,將化肥定量施入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并進行掩埋的技術。與表面施肥相比,機械化化肥深施具有減少化肥損失、節省化肥用量,避免燒種,提高功效,增加產量,減少環境污染等優點。

(二)實施要點

1、底肥深施技術。施底肥應同土壤耕翻相結合,有先撒肥后耕翻和邊耕翻邊施肥兩種方法。①先撒肥后耕翻的作業要求是:施量符合農藝要求,撒施均勻,盡可能縮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時間,及時翻埋,埋深大于6cm,地表無可見的顆粒。②邊耕翻邊施肥,通常將肥箱固定在犁架上,排肥導管安裝在犁鏵后面,隨著犁鏵翻垡將化肥施于犁溝,翻垡覆蓋,肥帶寬度3~5cm,排肥均勻連續,斷條率<3%,覆蓋嚴密,施肥量滿足農藝要求。

2、種肥深施技術。采用施肥播種機,種肥分施,使肥料和種子之間有一定的土壤隔離層,滿足作物苗期對營養的需求,避免燒種、燒苗現象。種肥分施有側位深施和正位深施兩種。小麥側位深施時,肥料在種子的側、下方各2.5~4cm,玉米肥料各5cm,肥條均勻連續。正位深施時,肥料施于種子正下方,與種子隔離土層3cm~5cm,肥條均勻連續。

3、追肥深施技術。按農藝要求的肥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中耕追肥作業機具,一次完成開溝、排肥、培土、鎮壓等多道工序。追肥要有良好的行間通過性能,無明顯傷根、傷苗問題,傷苗率<3%,追肥深度6~l0cm,追肥部位應在作物株行兩側10~20cm,肥帶寬度大于3cm,無明顯斷條,施肥后覆蓋嚴密。

八、植保機械化技術

(一)技術內容

植保機械化技術主要指作物病蟲草害的機械化防治技術?!叭摹逼陂g是兩季作物的銜接期,部分病蟲害可能會從上茬作物轉移危害到下茬作物,科學地用好植保機械、有效控制病蟲草害發生,對保障糧食豐收十分重要。

(二)實施要點

“三夏”期間,我國南方和北方接茬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和水稻,這兩種作物機械化植保技術的實施要點如下。

1、玉米

(1)播種期和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播種期、苗期是預防多種玉米病蟲害的關鍵時期,主要需要做好防治種傳、土傳病害、地下害蟲,包括粗縮病、苗枯病、枯萎病、黑粉病、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一是要做到精選良種、抗病蟲品種。二是要采用種子包衣,或者用40%甲基異柳磷加50%多菌靈,按種子量的0.2%混合進行拌種、浸種,防治玉米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三是針對近年來灰飛虱、粗縮病嚴重發生的實際情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當推遲玉米播期,避開灰飛虱的傳毒高峰期,可有效防治玉米粗縮病。

(2)播種期雜草防治技術

免耕直播田播后苗前,用40%阿特拉津懸浮劑170~200ml/畝或72%異丙甲草胺乳油100~150ml/畝或50%乙草胺乳油100~140ml/畝兌水35-50kg均勻噴灑地面。作業時盡量避免在中午高溫(超過32℃)前后噴灑除草劑,以免出現藥害和人畜中毒,同時要避免在大風天噴灑,避免因除草劑漂移危害其他作物。

(3)苗期和成株期玉米螟的防治技術

根據田間調查,當玉米螟卵寄生率60%以下時,可不施藥而利用天敵控制危害。當益害蟲比失調,花葉株率達10%時,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每畝250克或Bt乳劑100~150毫升加細砂5公斤施于心葉內。

2、水稻

(1)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首先要采用抗、耐病蟲害品種,培養健壯、無病害的秧苗。育秧時可以采用25%保鮮克2ml或10%蚜虱凈兌水6公斤,浸種3~5公斤,2~3天后使用。有條件的地區,也可采用防蟲網,防治秧苗病蟲害。移栽后要加強病蟲害的田間調查,及時開展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稻飛虱、螟蟲等病蟲害的預防。防治稻瘟病可用75%三環唑25克兌水60公斤噴霧。防治地下害蟲可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20克兌水60公斤噴霧防治。

(2)苗期除草技術

主要防治稗草、鴨舌草、丁香蓼等稻田雜草,選用適用的除草劑品種。注意不要在高溫天氣噴施除草劑,避免人畜中毒。

(三)作業機具

目前主要使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背負式機動噴霧噴粉機、機載(機引)式噴桿噴霧機。機具的選用,應注意按照作物的種類、品種和地塊面積規模以及藥劑施用等要求,選擇高效、環保、低量、防漂移的植保機械。

使用前,首先要注意按照農藝要求和農藥使用說明,正確調配農藥藥劑;使用中,注意安全操作,尤其使用背負式植保器械時,必須帶好防護用具(口罩、手套等),注意作業風向,防止吸入農藥引起中毒。噴桿式噴霧機作業時,要注意調節噴頭噴量一致性和噴灑方向,控制施藥量和均勻噴灑。施藥后,要妥善處理殘留藥液,徹底清洗施藥器械,防止污染水源和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