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的意見
時間:2022-12-07 08:58:00
導語: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切實把江蘇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又好又快地推進“兩個率先”,省委、省政府決定建立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好字優先、又好又快發展,結合江蘇發展階段性特征,建立導向明確、指標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引導全省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把江蘇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體現發展第一要義,突出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增強綜合實力。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促進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相協調,實現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
(二)體現發展方式轉變,突出創新驅動。依托科技進步、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管理創新,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推動經濟增長動力從投資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要素支撐從物質資源為主向人力資源為主轉變,產業結構從一般加工業為主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
(三)體現協調發展,突出社會進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財政對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快發展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逐步實現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四)體現可持續發展,突出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大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力度,不斷降低單位產出的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緩解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
(五)體現以人為本,突出民生改善。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感受,重視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人民福利水平提高和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二、基本原則
本評價考核體系重點評價發展過程是否科學,著力解決“怎樣發展”的問題,注重導向性、前瞻性、操作性和公認性的有機結合。
(一)導向性原則。堅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既賦予評價考核體系考核、約束功能,更注重導向、激勵作用,引導各地各部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握工作方向,調整工作重點,解決科學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點的科學發展道路。
(二)前瞻性原則。堅持立足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開闊視野、開闊思路、開闊胸襟,學習借鑒國內外有關發展的評價體系,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努力把科學性、規律性和創新性統一起來。
(三)操作性原則。堅持以推動工作為目的,在指標選擇上,充分考慮代表性、動態性、可獲取性,使指標可采集、可量化、可對比。在評價方法上,注重客觀、適用、可行,實事求是評價科學發展的程度。
(四)公認性原則。堅持基層和群眾認可的衡量標準,設置公眾滿意度指標,實行量化考核和定性考評相結合。量化考核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和基層意見,定性考評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和對科學發展的認可程度。
三、主要內容
本評價考核體系考核對象為省和省轄市,考核內容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和民生改善五大類28項指標。
(一)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于江蘇實現“兩個率先”具有重要意義。該大類指標包括發展水平、質量、效益、結構等方面6項指標。
(二)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我省進入了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發展階段,必須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增強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該大類指標包括3項具體指標。
(三)社會進步。社會進步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擴大公共服務,促進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全面進步。該大類指標包括社會事業、社會保障和社會安全等方面6項指標。
(四)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快構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使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該大類指標包括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兩個方面6項指標。
(五)民生改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必須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該大類指標包括就業、收入和生活質量等方面7項指標。
本指標體系設有人民群眾對科學發展成果滿意度的輔助指標,主要是反映發展道路是否為人民群眾所認可,發展成果是否為人民群眾所共享。
四、評價考核
本評價考核體系采用指數化的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合成一個單一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綜合指數,客觀評價全省及各地科學發展進程。
(一)指數計算。對單項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單項指標指數,匯總得出大類指標指數和科學發展綜合指數。
(二)監測評價。每年4月底前對上一年度全省和各省轄市科學發展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同時利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CATI)系統進行民意調查,形成監測評價報告,經省委、省政府審定后發至各市委、市政府及省級各部門,根據需要向社會公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省考核領導小組,由省政府領導擔任組長,省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考核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由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承擔日常組織管理工作。省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考核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加強協調配合,積極開展工作。各省轄市政府應建立相應機制,加強對評價考核工作的組織領導。
(二)適時修訂完善。對評價考核體系實行動態修訂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時修訂部分指標,不斷增強評價考核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各地制定體現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實施方案。
(三)認真考核監督。監察、審計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對考核過程的監督。嚴肅考核紀律,強化考核責任,保證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地方對考核結果如有異議,可以向考核領導小組辦公室申請復核。
- 上一篇:市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會的講話
- 下一篇: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