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

時間:2022-01-18 05:06:00

導語: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

一、加強鄉鎮工業污染源管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小型的、作坊式的企業在鄉鎮落戶,一些國家不允許建設的項目、“十五小”、“新五小”向農村轉移,成為鄉鎮新的污染源。針對這一現狀,各鄉鎮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禁止違法建設的企業在鄉鎮落戶。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動員全體農村居民提高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發現違法建設項目及時舉報,使其沒有生存空間。各鄉鎮在招商引資上要注意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嚴格執行環境審批制度,引進一些國家鼓勵建設的項目。同時加強對現有工業污染源的管理,對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配合環保部門對其實施限期治理或逐步予以取締、關閉。

在一些比較大的鄉鎮,如我縣規劃發展的“一極兩翼”的三源浦鎮和孤山子鎮,在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時要充分考慮環境影響等因素。

二、防治畜禽養殖污染

近年來,鄉鎮鼓勵農村居民多渠道致富。畜禽養殖成為許多農村居民的首選致富項目。畜禽養殖的建設地點基本都在村屯周邊和農村居民自家的房前屋后,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惡臭氣體、糞便等污染物污染了周圍的環境,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這也是近幾年農村居民上訪的主要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各鄉鎮引導和鼓勵村民合理選擇養殖場址,建設規模化的養殖場,配套實施糞便等污染物的處理設施,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物達標排放。由于小規模的畜禽養殖不屬于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管理的范疇,各鄉鎮應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的作用,利用《民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和鄉規民約來教育村民,把因畜禽污染而引起的糾紛和矛盾解決在當地。

三、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我縣農村地區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近幾年又突出發展了煙葉種植。全縣20*年化肥使用量約1.6萬噸,農藥使用量約245噸,由于施肥、施藥配套技術和器械不完備,村民缺乏科學使用農藥、化學的知識,造成農用化學品大量浪費,而過量使用農藥、化肥也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破壞。要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首先,提高村民對濫施化肥、農藥危害性的認識;其次,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為主,調整農藥、化肥使用結構,減少使用量,引導鼓勵農民更多地使用生物有機肥料;第三,鼓勵發展沼氣等新能源,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第四,進一步加強化肥和高殘留、高毒害農藥的流通使用監管。

四、保障農村飲用水環境安全

我縣農村多數地區已普及自來水,但自來水源大多取自地表水和淺層地表水,水質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達標保障程度低,飲用水的安全直接影響人民身體健康。針對目前我縣農村飲用水環境安全存在的問題,各鄉鎮要加快提高自來水的普及率,尋找水量充沛、水質良好且不易受到污染的水源,并劃定水源保護區,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區的保護,完善污染預防措施,加強環境安全管理,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五、健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體系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環境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工業用劇毒物、飲用水源地安全、劇毒農藥的運輸和使用、廢舊物品的回收等,都可能由于自然或人為等因素造成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因此,各鄉鎮應健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體系,增強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制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預案》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突發性污染事故報告時限方式、環境事件的處置程序及應急終止等做具體規定,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做出快速響應,展開有序行動,控制事態發展,降低危害和損失,切實保護農村居民的人身安全和環境安全。

六、開展村莊環境污染綜合治理

近年來,農村生活和經濟結構有較大變化,各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加工作坊產生的污染及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量增大,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廢棄物沒有經過處理,隨意堆放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體中,造成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狀。各鄉鎮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規劃的開展環境污染綜合整治。鄉鎮村屯要盡快設立生活垃圾收集箱,實現生活垃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理、集中處置,提倡資源化利用或納入鎮級以上處置系統集中處理。現階段可采取堆肥或簡易填埋方式處理,逐步實現“村收集-鎮集中無害化處理”的統一處置模式;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應采取污水處理工程、濕地、沼氣等措施進行處理。在三源浦、孤山子等鄉鎮人口多、相對集中的地區應做出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場的規劃;在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可利用濕地等自然系統就地處理,也可以使用沼氣等能源綜合循環模式,結合改水、改廁,逐步提高生活污水的處理率。要通過規范有序的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逐步改善農村地區的環境現狀。

我縣“十一五”規劃確立了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打造實力*、生態*、和諧*、魅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目標。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因此,各鄉鎮應清醒的看到當前農村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認識到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變農村環境污染現狀,使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走上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