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文化局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方案

時間:2022-07-18 09:56:00

導語:縣文化局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文化局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方案

為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繼續鞏固發展我縣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全面構建三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著力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和農村的文明程度,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按照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結合我縣實際情況,特制定2007年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為目標,圍繞建設新農村文化事業,結合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實際,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整合資源,拓寬領域,豐富內涵,有效地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質和農村的文明程度,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工作目標

圍繞構建鎮、村、戶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以“特色文化村、文化活動室、文化示范戶”三大陣地建設為重點,以“一鄉(鎮)一站,一村一室”為目標,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隊伍建設力度。廣泛開展各種行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做到“縣縣有大賽,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全面展示近年來我縣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繁榮新農村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工作任務

(一)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1、繼續實施“百、千、萬”文化工程

堅持以政府為指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調整資源配置,深化體制改革,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1)鄉(鎮)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

鄉(鎮)文化站建筑面積不低于x平方米,成為集圖書閱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健身和老年青少年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能較好地適應當地農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村級文化活動室

①室內活動有“兩室”。有一個能基本滿足村民求知需要的圖書閱覽室(面積x㎡左右,每年訂有報紙、科普期刊x種以上,藏書x冊以上);有一個面積x平方米左右的室內文體活動室(配有電視、棋牌桌等項目的文化活動設施),有條件的村可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室。

②室外活動有“兩場”(戲場、球場)。有一個面積x平方米左右的室外活動場地,配有籃球場和小戲臺,可供開展羽毛球、拔河、晨練、電影、小型文藝演出等活動。

③文化宣傳有“兩欄”(宣傳欄、閱報欄)。各有x㎡以上宣傳欄,宣傳內容定期更換。

④開展“兩種活動”(集體文化活動、個體休閑活動)。全年開展節慶、紀念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等x次以上。

⑤培養“兩支隊伍”(文化管理人員、業余團隊)。

有一支具備良好素質、一定技能和組織能力的村級文化骨干隊伍;有一支不少于x人的業余民間演出隊伍。

(3)文化中心戶

達到“五個好”要求,即:

①思想素質好。文化素質較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積極宣講黨和國家對于新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遵紀守法方面起帶頭作用。

②組織活動好。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組織開展各類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每年組織周圍農戶和群眾至少開展5次以上較為集中的活動(如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交流市場和農業信息、傳授實用技術等);

③鄰里關系好。團結周圍群眾,關心幫助群眾,群眾反映好,能帶動周邊x戶以上農戶增收致富的明白人。

④熱情服務好。幫助村組干部做工作,為農民群眾排憂解難。有開展科技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和環境(文化室、圖書、電視等)。

⑤技術特長好。至少有一項文體或科技特長,并善于向農民進行文化藝術輔導或傳授農業科技知識及實用技術,能掌握和熟練應用1-2門實用技術;有一個能穩定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和科技示范地。

實現“五個一”目標,即:

①一塊牌子:文化中心戶的標牌的制作要求美觀大方、醒目,有文化中心戶的姓名、聯系電話。

②一個場所:有一個相對獨立、干凈整潔、可容納x人左右的房間,有桌椅板凳,有書架、報架,有上墻的管理制度和意見建議登記本、借書登記本及活動記錄本。

③一百冊以上的圖書:有科技類的書籍、報紙、雜志、科普和法制教育VCD光碟。

④一套現代教學設備:有彩電、音響、VCD機。

⑤一套娛樂設備:因地制宜添置一些乒乓球、羽毛球、籃球、健身器材、象棋、圍棋、跳棋、卡拉OK音響等室內娛樂設施。

(二)、舉辦新農村文化培訓

1、培訓目標

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完善縣、鄉、村、組四級文化培訓網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新農村文化培訓,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高新農村新農民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新農村文化培訓分三年逐步完成。縣文化館、縣圖書,對農民或農民業余團隊進行各類別的文化藝術培訓。x年度縣、鄉(鎮)培訓點選擇方法如下:鄉(鎮)級培訓單位在本鄉(鎮)“百、千、萬文化工程”中選定x%的創建點作為本年度基本培訓點;縣級培訓單位在鄉級基本培訓點中選定x%的點作為年度重點培訓點。

2、培訓內容

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音響、習作、科普知識、公共圖書、非物質遺產保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間藝術和大型活動的組織策劃等知識。

3、培訓形式

培訓分三種形式進行:(一)開設長期培訓班。采用面授輔導和業余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每月上課4次,每次授課時間不少于x個小時。開設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習作等專業。(二)開設中期培訓班。開設非物質遺產保護、攝影、音響、科普知識、公共圖書、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技能、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活動組織策劃等專業。每個月授課2次,每次授課時間不少于x個小時,每半年為一期。(三)短期班。由各鄉鎮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以村莊為單位,通過專業人員授課、觀看音像教材等形式,對農民進行文化藝術培訓。

4、培訓要求

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在年初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培訓工作方案和培訓計劃,選好培訓點,結合新農村的實際情況與農民培訓的需求情況,通過教育資源整合聯手共建培訓網絡,強化服務、合理引導、完善管理,使縣市新農村文化培訓出人才出成效。

(三)、繼續推進“新農村流動書庫”建設。書庫實行縣籌、鄉管、村戶使用的原則。我局負責籌集資金,組織書源,統一書箱規格投放到各村文化活動室、新村點文體活動室和文化示范戶家中,通過購買或捐贈書籍不斷增加書庫的投放點,不斷對原有的書庫擴充數量,確保書庫增點擴量。同時制定全縣相應長效管理機制,完善新農村流動書庫管理制度、鄉際流動制度、村際交換制度、圖書借閱管理制度、獎懲辦法等長效管理制度,指定了專門人員管理,使新農村流動書庫建設活動有條不紊地展開,縱深延伸到全縣各鄉鎮村、新村點,為全縣農民群眾參與讀書活動提供機會。

(四)、新農村建設文化下鄉

1、送科普書籍下鄉

(1)縣圖書館配合國家“萬村書庫”工程,通過政府采購方式,集中購買新農村適用、農民喜愛、內容健康的科普圖書分配給鄉鎮文化站,各鄉鎮文化站以流動文化服務的形式將圖書送到村,方便群眾就近讀書,做到一鄉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冊,把工作觸角伸入村組和農戶家中。

(2)引導農民一年看一本書,寫一篇讀書筆記,召開一次筆會等形式的活動。

(3)在全縣開展“圖書鄉村行”的活動,推廣公共圖書館流動箱的模式,讓農民看到想看的書。

(4)縣圖書館指導有條件的鄉鎮建立起農村圖書館,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先鋒。

(5)縣圖書館每年組織送書下鄉不少于8次,開展群眾性讀書征文活動不少于x次;鄉鎮文化站每年流動送書進村不少于5次。

2、送戲下鄉

縣專業文藝團體創作排練一批反映當代新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免費為農民演出。并組織演出隊深入到集鎮、鄉村、農戶聚集村落演出,節目形式為歌舞、聲樂、曲藝等,內容健康、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縣劇團全年演出不少于120場。

3、送電影下鄉

縣電影公司結合全省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加強對新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和放映隊伍的建設,組織科教片和優秀故事片等、下鄉放映。縣電影公司送電影下鄉每村不少于6次。大力推廣數字電影放映,幫助有條件的鄉鎮、村組建設數字放映廳,實現放映技術由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轉變,爭取2008年基本實現新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4、送書畫下鄉。

縣文化館組織全縣領導干部、書畫家開展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活動不少于5次。

(五)、組織開展各種活動

1、開展“新村農民讀書競賽”和“新農民、讀新書、創新業典型戶評比表彰”活動活動。各鄉(鎮)、村和新村工作組廣泛組織農民群眾開展“讀一本科技圖書,學一門實用技術,找一條致富門路”讀書競賽和“農民百科知識”競賽活動。年底,由縣文化局和相關單位從鄉(鎮)推薦的人選中評比表彰20名“全縣農民讀新書、創新業先進個人”;各鄉(鎮)從各村推薦的人選中每村評選表彰1名鄉級“農民讀新書、創新業先進個人”;各村和新村點理事會評選出若干名“讀新書、創新業示范戶”進行表彰,并掛牌。

2、、舉辦一次全縣“新農村、新農民、新風采”暨農民才藝大賽(含器樂、歌舞、書法、繪畫、文藝創作)。通過開展活動,有效展示、發掘、提高農民文藝人才,為“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奠定基礎。

3、組織籌辦一次全縣農民業余劇團展演和全縣燈彩調演。以展現新農村、新農民、新風貌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戲劇、曲藝、民俗等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有力促進農民業余劇團的健康發展。

4、舉辦新農民美術書畫攝影展。以新農村建設“五新一好”和優秀的民風民俗為主要內容,以反映新農民風貌、謳歌時代主旋律為主題,組織農民創作作品參加全縣比賽。

5、舉辦“蓮鄉放歌”歌唱比賽和特色文化村展。在具有特色文化資源的村莊,挖掘、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資源,推出文化特色,組織農民以聲樂、美術、書法、攝影、根雕等等為內容,廣泛開展特色村文化活動。

6、選送節目,參加市級比賽。從我縣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藝術比賽中挑選出優秀的節目、作品,選送參加圍繞“市首界農民藝術節”舉辦的各種市級文化活動。

四、工作措施

(一)成立x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x

副組長:x

成員:x

(二)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由各鄉(鎮)黨委、政府按照x宣發[x]x號文件要求負責,利用各鄉(鎮)現有條件,以整合現有資源為主,按要求采取新建、擴建、修繕等措施在年內建好。縣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應積極幫助鄉(鎮)完善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配套設施,使其功能齊全,更好地服務群眾。

(三)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以村“兩委”為主,縣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領導要與村“兩委”、村民理事會共同商議規劃。

(四)文化中心戶的建設,要充分調動民間辦文化的積極性,動員村里有條件、有能力、有遠見的知名人士參與,縣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根據自身特色和各村實際扶植有特色的文化中心戶,使其更好地服務“三農”,成為植根于農民之中的文化堡壘。

(五)按照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要求,結合各文化單位工作實際,把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任務分解、列入《x年縣直文化單位工作目標管理》。

(六)積極籌措資金,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文企聯姻、企業贊助等方式籌措活動經費,為活動開展提供經費保障。

五、工作要求

(一)堅持統一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各縣直文化單位要在縣文化局的領導下,根據各自職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單位聯合工作機制,形成合力,把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二)明確分工,各負其責。工作中,各單位要明確分工,各負其責,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單位職權范圍內的工作,要單獨做好,涉及多個單位的工作,由縣局牽頭聯合工作。對因工作不力導致工作拖拉、敷衍,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其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