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時間:2022-12-10 05:02:00

導語: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了突出的位置。

所謂社會和諧,就是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不斷化解社會矛盾,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相互之間和諧相處。社會和諧的本質是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和諧,這既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產生的源動力,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要求。

人類追求的是建設一個和諧社會

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的。自古以來,從最宏觀的角度來講,人類社會面臨兩大矛盾:一個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指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支配,人們沒有完全認識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按自身的意愿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成為人們在物質上的最終追求。另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是指人對人的剝削和壓迫、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有所發展、產品有了剩余之后,又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一些人憑借著對生產資料或權力的占有而剝削、壓迫另一些人。于是,勞動人民在還沒有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的情況下,又陷入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之中。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人們精神上的不懈追求。這兩大矛盾就是人類社會不夠和諧的根本原因和主要表現。解決這兩大矛盾、實現社會和諧,就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又是人類理想產生的源泉。正是因為這兩大矛盾的存在,才使得人們提出改變現實的愿望和主張,設計出種種物質產品極為豐富、消除了剝削和壓迫、實現人類平等和解放的理想社會。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人們把理想社會叫做“大同”或者“太平”世界。比較系統又最有影響的關于大同世界的描述,見于公元前400多年的儒家著作《禮記•禮運》的記載中,其主要內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就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其核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公平與平等。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發生了數以百計次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口號和主張,但是,究其本質,都是表達人民群眾對大同世界的美好追求。

在西方,古代的理想社會觀同樣是建立一種財產公有、消滅剝削、實現了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最有影響的要數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理想國”。在柏拉圖看來,財富和貧困都是有害的,而金、銀則是最大的禍害。私有制是一切爭端和動亂的根源,只有財產均等才是達到社會幸福的唯一道路。因此,在他設想的“理想國”中,沒有貧富差別,人們住著共同的房屋,吃著統一的伙食,沒有任何私有財產。

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也同樣是把社會和諧作為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傅立葉在《全世界和諧》一書中預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現存制度,將被新的“和諧制度”或稱“和諧社會”所代替。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資本主義社會稱為病態社會,把社會主義直接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且指出新社會的和諧不是個人和諧,而是全體和諧。

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人類理想合乎規律發展的結果,其產生發展的源動力同樣是人類面臨的兩大矛盾,追求的是建設一個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和諧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關于未來社會形態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這一理論的過程中,描述了未來理想社會的特征,包括:廢除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商品和貨幣,實行計劃經濟;實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消滅了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國家也自行消亡;每個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這些特征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和諧,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要不是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解放”。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總之,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把人類文明成果的精髓準確、完整地繼承下來,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證了社會主義本質內涵,即:社會主義應為“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

社會和諧是生產力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歸宿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世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風靡全球,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原因就在于社會主義所倡導的社會和諧是人們自古以來的理想愿望。對和諧社會的追求,是人們從事社會主義運動、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直接動因。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理所應當追求社會和諧。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寶貴經驗。比如,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新舊政權更替之際,我們黨邀請各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了維護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后,在還存在著復雜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情況下,我們黨又制定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努力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我們黨又制定了包括“和平贖買”政策在內的各項正確政策,史無前例地在社會和諧的氛圍中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這些經驗都極其寶貴。當前,由于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變革,出現了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比如社會成員貧富分化現象加劇。2006年初國家發改委綜合改革司了《對中國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現狀的總體判斷》,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城市居民最低收入的20%人口只擁有全部城市收入的2.75%,城市居民最高收入的20%人口擁有全部城市收入的59.8%,兩者都大大超過了國際社會公認的警戒線(8%和40%)。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不僅影響到經濟的正常增長,使內需疲軟,經濟運行無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而且損害社會的協調發展,財富集中化削弱了人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政府、對改革的認同,產生相對剝奪感和心理失衡,導致仇富、報復社會等行為不斷發生。所有這些,不僅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更關系到社會主義價值目標能否得到充分實現。所以說,實現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當然,社會和諧的實現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共產主義社會之前的任何社會形態都是和諧因素與不和諧因素的矛盾統一。但是,社會主義社會不論處于什么階段,都要根據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正確處理發展生產力與實現社會和諧的關系,發展生產力是手段,實現社會和諧是目的。社會和諧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前提條件,又是生產力發展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