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貫徹交流
時間:2022-11-25 03:00: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貫徹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通過發揮優勢、實現重點突破帶動全局,通過改革消除體制障礙,通過開放提升合作水平,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認識和遵循規律,正確處理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必須加大力度,統籌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對于民族地區來說,維護民族團結、促進邊疆穩定是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內蒙古自治區要保持“十五”以來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堅持中心加快發展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要的就是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
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牢牢把握機遇。“十五”以來,內蒙古能夠實現較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充分認識并很好地抓住了機遇。比如,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有效改善了發展條件和環境;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力度,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抓住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機遇,做大做強具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化工產業,初步形成了經濟自主增長機制;抓住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機遇,加快毗鄰東北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發展,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當前,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認識并牢牢把握這一新機遇,堅定不移地加快發展,對于內蒙古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
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確立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與本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準確把握發展環境的變化,確立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才能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十五”以來,內蒙古立足區情,提出“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化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三大動力,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的發展思路,取得了明顯成效。“十一五”時期,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要求,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機制,有效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突出重點、發揮優勢。抓經濟建設,既要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通過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又要強化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在產業發展上,根據內蒙古資源儲量大、開發條件好的特點,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以煤、電、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工業,以煤、天然氣、氯堿為主的化學工業,以鋼、鋁、硅和有色金屬為主的冶金工業,以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業,以乳、肉、絨、糧加工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業,以稀土、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構建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體系。在區域發展上,鼓勵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個優勢地區率先發展,使之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城市發展上,按照突出發展大城市、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重點發展旗縣所在地城鎮的方針,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走有本地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應繼續推進各項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民營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各類要素市場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加快引進技術水平高、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和大項目,努力承接高水平的產業轉移。積極參與環渤海經濟圈等區域經濟協作,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加大“向北開放”力度,加強與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合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提高合作層次。
遵循規律科學發展
加快發展是科學發展的目的,科學發展是加快發展的前提。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認識和遵循規律。
遵循經濟規律,處理好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一是正確處理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內蒙古是欠發達地區,需要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速度須建立在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效益增長和消耗降低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要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把速度和效益、數量與質量有機統一起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二是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要努力完成當前目標,又要著眼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既要集中力量抓好事關全局的關鍵性工程,又要未雨綢繆抓好事關長遠的基礎性工作。為此,應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精深加工水平;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加快優勢產業體系培育,構筑持續發展的產業基礎;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經濟自主增長機制。三是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堅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實現局部快速發展與全局協調發展的有機統一。
遵循自然規律,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內蒙古是首都北京的生態屏障,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資源開發利用上,應堅持積極、科學、合理的方針,服從服務于國家資源能源發展的戰略大局,加快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資源開采、產業布局到廢棄物管理和再利用,始終貫徹循環經濟理念,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的原則,把節約放在首位,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在生態環境保護上,鞏固荒漠化、沙化“整體遏制,局部改善”的良好態勢,繼續建設好各項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構筑祖國北疆的生態屏障;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大力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嚴格控制高污染項目,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妥善處理各方面矛盾、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重要方針。我們應從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加大統籌力度,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應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穩步扎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以產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村牧區經濟結構調整和富余勞動力轉移,減少農牧民數量,增加農牧民收入;穩定、完善、強化扶持農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牧業發展后勁。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內蒙古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當前,應緊緊抓住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進一步創新體制、擴大開放、加強合作。積極引導和支持東部盟市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加快與東三省實現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接、產業對接和政策對接,著力打造貫通東西、聯結內外的鐵路、公路和電力大通道。加強資源的統籌規劃和合理調配,形成“資源共享、互補有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同時,繼續鼓勵和支持優勢地區加快發展,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積極支持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努力改變其落后面貌。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內蒙古來看,科技、教育、文化等發展滯后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一些地區貧困的深層次原因。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深入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把科技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真正把經濟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盡快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加快文化事業發展,著力建設民族文化大區。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方面需求,全力構建和諧內蒙古。
“興區”更要“富民”。近年來,內蒙古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與經濟的較快增長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速相對緩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應把促進就業、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抓好就業培訓,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再就業;積極改善勞動關系,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視解決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加大開發式扶貧力度,繼續推進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通過發展,不斷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堅決制止侵害人民群眾權益的現象。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善于運用說服教育、民主協商等方式解決問題。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問題,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邊疆穩定。這是民族地區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和保證。要認真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堅決維護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
- 上一篇:中國發展道路成功心得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增長轉變交流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