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獸醫站建設交流材料

時間:2022-01-22 09:47:00

導語:畜牧獸醫站建設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畜牧獸醫站建設交流材料

一、著眼發展,尋找突破點

我縣基層畜牧獸醫站為促進畜牧業的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的形成,養殖業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三大轉變,即由千家萬戶飼養向規模化飼養轉變,由飼養本地土雜品種為主向飼養良種品系為主轉變,由普通農戶飼養向專業型人員飼養轉變。基層畜牧獸醫站工作由醫療、閹割、防疫并重轉向以防疫為主,由獸醫人員統防統包轉向為散養戶服務為主,由“三包一扶”轉向以農戶擇醫為主,基層畜牧獸醫站業務減少,人員偏多,收入下降,各項工作難以開展,有的畜牧獸醫站甚至網破、線斷、人散,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我縣石市鎮是蛋鴨、生豬養殖重點鎮,該鎮畜牧獸醫站改革前共有職工22人,畜牧獸醫實行“三包一扶”,全站年收入達20多萬元,人平年工資達到6000多元,到1999年全站年收入不足10萬元,除下退休人員工資、業務辦公費用外,在職職工年平實際收入下降為2920元,有的甚至低于當地農民的年收入,職工人心渙散,大部分基層站舉步維艱。對此,我縣早在2000年就對鄉鎮畜牧獸醫站改革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并在澄塘鎮畜牧獸醫站進行了試點。實踐證明,只有改革自身才有出路,事業才有發展,才能真正為養殖做好服務。要改革,關鍵要解放思想,正視現狀。2001年,我縣就組織基層畜牧獸醫站站長和職工代表學習有關文件,開展專題討論。通過分析現狀,探討未來,大部分職工特別是站長普遍認為:維持不如改革,晚改不如早改,部分改不如徹底改。從而攪動了人心,統一了思想。

二、著力改革,抓住關鍵點

思想認識統一后,我縣組織四個工作組深入16個基層畜牧獸醫站,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改革領導小組,出臺了《××縣基層畜牧獸醫站改革實施方案》,召開了由各鄉鎮分管領導和相關單位領導參加的改革動員大會,明確規定畜牧獸醫站的財產不能占,資金不能挪,資產變現費不能收,凡違反規定的一律追究鄉鎮主要領導責任。按照《實施方案》,將公益性的防疫、檢疫、技術推廣和經營性的動物診斷,飼料獸藥經營徹底分開,對基層畜牧獸醫站原有體制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采取“保、改、聘”三字政策。保,即對已退休的人員統一進社保。由縣畜牧獸醫協會全額負擔入保費,退休費按標準保障逐月發放,根據自愿入保的原則,有87名職工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和人壽保險;改,即對在職職工實行全員身份置換,解除勞資關系,一次性發給身份置換費,共發放身份置換費208萬元,人均身份置換費達到620元/年工齡;聘,即采取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在原有人員中擇優選聘一批,共返聘專職動物防檢員48名。

整個改制工作分三步:第一步“引而不發”,即2001年只考察宣傳,攪動職工的思想,不采取具體的改制行動,但對資產進行登記,財務進行審計;第二步,“投石問路”,即2002年進一步建立健全管理辦法,強化崗位責任,追繳職工歷年欠款,出臺離職離崗人員的補貼標準,允許自愿買斷勞資關系,當年就有46名職工申請批復買斷工齡,置換身份;第三步,“水到渠成”,即2003年出臺改制方案,全面部署,統一買斷工齡,解除勞資關系。在具體做法上:

一是堅持“三個超前”。即超前宣傳改革、超前評估鄉鎮站資產、超前限額經費開支。為防止資產流失和平時亂開亂支,縣局對畜牧獸醫站的資產進行了超前登記評估,并明確規定每個站支出限額和全年積累,不準出現負債,否則由站長和財務人員按一定比例承擔。

二是堅持“三個統一”。即統一思想認識,統一改革原則,統一改革時間。改革方案出臺后,及時召開了全縣基層獸醫站站長和改革對象動員會,要求將認識統一到縣基層畜牧獸醫站改革方案精神上來,并深入改革對象中走訪座談,提高改革對象的思想認識。在改革中始終堅持了三個原則,即全員身份置換、入保自愿、財產限額拍賣。改革時間統一規定為半年內完成。

三是堅持“三個把準”。⑴充分征求改革對象的意見和想法,深入基層站把準改革對象的真實心態。⑵實行一站一策,把準改革對象身份置換費標準。身份置換費標準基數定為360元/年工齡。每年工齡人均補貼低于360元的站,除冰箱和防疫設備以外的現有資產允許全部拍賣,用于發放職工身份置換;高于360元工齡補貼標準的站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全縣調劑和保留固定資產。⑶先易后難把準改革推進速度。采取先試點后鋪開的方法,先對2個改革難度較小的站進行了改革試點。第二階段人員分4個組全面鋪開。在改革中始終堅持做好思想工作,找準突破口,化解矛盾,破譯難題,總結經驗,整體推進。

三、注重長效,把準落腳點

改革基層畜牧獸醫站的管理體制,建立完善的動物防疫體系,服務全縣養殖業,是這次改革的落腳點。一是建立了防檢網絡。在返聘的48名專職防疫檢疫員中,平均年齡39.5歲,具有高中(中專)文化程度者達98%,都接受過專業培訓,通過考試全部取得了《檢疫員合格證》;重點養殖村配有一名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熱心為群眾服務的協防員;牧業小區都有一名防疫技術指導員,全縣形成了縣、鄉、村、牧業小區四級防疫檢疫網絡。由于服務到位,照章執法,取得了養殖戶和經營戶的信任,現在,養殖戶主動防疫,經營戶主動到防檢站報檢。二是健全了管理制度。改革后我縣就基層防檢站管理和運作出臺了“三個辦法”、“四個制度”。三個辦法是《基層畜牧獸醫站管理辦法》、《基層畜牧獸醫站千分計獎辦法》、《基層畜牧獸醫站工資、獎金及勞保福利發放辦法》;四個制度是:“免疫標識管理制度”、“檢疫票證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勞動管理制度”。目前基層畜牧獸醫站運作有序,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達到了“三規范、一滿意”,即程序規范、操作規范、收費規范,養殖戶滿意。三是明確了責任任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每年年初各基層畜牧獸醫和專職防檢員都必須分別與縣局和所在站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并將工作職責、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人,年終統一進行考核,排出名次,兌現獎罰,對考核不合格者實行淘汰制。四是保障了經費開支。我縣除將基層畜牧獸醫站建設費和專職防檢員差補費列入財政預算外,從去年起每年又新增了3萬元畜禽防疫費。改革后人員精簡,工資提高,但總的人頭費支出大幅減少,從而增加了辦公經費,保障了基層畜牧獸醫站的工作正常開支。

同時,對從事動物診療和獸藥個私業主做到放而不亂,活而有序。對從事該行業的人員進行嚴格資格審定,依法辦證,憑證上崗。對無證經營者堅決取締,嚴厲打擊。要求從事該行業的人員與主管局簽訂《責任追究承諾書》,定期檢查抽測。加強法制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從業者的素質。對其進行年度審核制,對技術不過關,服務不到位尤其是有坑農害農行為的從業者,堅決取消其動物診療和獸藥經營資格。

我縣基層畜牧獸醫改革工作的成功運作,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四個實實在在的效果:一是給養殖戶帶來了實惠。改革后,牲畜五號病、禽流感、豬瘟防疫密度分別比改革前提高了12.8%、46.2%和8.3%,從2001年起全縣未發生一起重大動物疫病。獸醫人員放開后服務態度明顯改進,隨叫隨到,收費明顯下降,小母豬閹割收費由過去每頭10-12元下降到每頭5-6元,降幅達50%,群眾拍手稱好。二是給基層畜牧獸醫站帶來了實惠。防疫檢疫員通過公平、公正、公開、擇優上崗,人員減少了74.8%,平均年齡下降了6.3歲,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術水平普遍提高,職工工資大幅度增加,工作積極性明顯增強,管理明顯規范,可以說抓得攏、撒得開。10個基層站除1個山區聯站外,全部統一進行了規劃裝修,添購了防檢設備,裝上了空調,面貌為之一新。三是給置換身份的同志帶了實惠。在改革中十分注重引導和扶持已置換身份的職工興辦養殖示范基地和服務實體。其中興辦養豬場51人,經銷飼料、獸藥39人,從事動物診療工作46人,去年人均收入達2.3萬元。原芳溪畜牧獸醫站站長彭晨初身份置換后,創辦養豬場,去年獲利24萬元。四是給退休職工帶來了實惠。過去由于人多收入少,養老統籌資金籌措難,退休人員往往不能按時足額發放養老費,職工經常上訪。改革后,退休職工統一進入社會養老保險,按原標準由縣社保局發放,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