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風向標

時間:2022-07-24 05:53:00

導語:公正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風向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正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風向標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伴隨著現代化進程以及市場經濟進程的推進,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社會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明顯的不平衡狀況。社會公正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影響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大問題。

《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一書在關注社會公正理論的同時,對中國現實社會中的社會公正問題予以了極大關注,試圖從社會公正的視角觀察并分析中國現實社會中的一些重要問題。

對于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來說,社會公正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公正的基本原則由基本權利的保證(保證規則)、機會平等(事前規則)、按照貢獻進行分配(事后規則)和社會調劑(調劑規則)共同構成。社會公正的基本價值取向包括讓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擁有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對于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來說,兩個基本價值取向各有各的特有重要功能,一是“保底”,二是“不封頂”,兩者缺一不可。社會公正的基本立足點在于,應當站在社會整體利益的立場上,以維護每一個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的平等權利與合理利益為基本出發點,幫助遇到不公平對待的一方解決問題。而且,在解決某一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不公正對待問題時,不能損害其他社會群體的合理利益。

社會經濟的發展應當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涵義是,發展應當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發展應當是以絕大多數人為本的發展,發展應當是以無數個具有平等權利的個體人為本的發展。正確把握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涵義,對于解除以往發展過程中的許多困惑,推動中國社會現代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建設,推進中國社會經濟持續、有效、健康的發展,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

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公正理念和準則在中國開始初步形成,但總體而言社會公正的具體狀況不容樂觀

1978年以來的30年的時間里,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公正理念和準則,尤其是同市場經濟密切相連的社會公正理念和準則在中國社會開始初步生成。如從看重結果均等逐漸轉向看重起點平等,社會成員的行為取向已經明顯地從先賦性轉向自致性,社會流動由半停滯的狀態逐漸轉向正常、有效、暢通的狀態,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方式也逐漸由“人均一份”轉向按照貢獻進行分配。就改革以來的發展趨勢看,中國社會正在逐步“走向公正”。但總體而言,社會公正的具體狀況不容樂觀。作者主要分析了兩個方面的社會公正現狀。第一,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在短短的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從一個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轉變為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嚴重、其收入差距超過了國際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第二,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如生存權、工作權、受教育權、性別方面的權利等方面的總體狀況偏弱。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大力調整,才能遏制這些問題不斷加重、持續惡化的趨勢。

作者在書中對中國社會結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從國家層面上談到公共投入優先順序的明顯顛倒問題。政府的主要職能應當是,通過公共投入維護社會公正,保證和促進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就公共投入的優先順序而言,應當以民眾的基本需求為基本著眼點,以民生問題為優先。但事實上,中國公共投入的優先順序呈現出一種明顯顛倒的狀況。一方面,國家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則是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重過大,如行政成本、城市建設、豪華建筑物的建設三個方面吞噬了大量的公共投入資金。

中國社會正處在急速轉型期,眾多的不確定因素意味著要面臨程度更高、范圍更廣的社會風險,當社會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轉為社會危機。作者將未來大約20年的時間,即從現在到2030年前后的這樣一個時期,稱為“中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高風險時期。作者一一分析了中期社會危機的主要誘發變量,中期社會危機發生的三種可能趨勢,以及應對思路和對策。在對策中,作者主要強調了三點:建立起雄厚的戰略資源戰略物資儲備體系,建立起公正合理而且是制度化的利益協調機制,形成一個“兩頭大、中間小”的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

中國的改革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必須進行一系列重要轉變,新一輪改革的價值標準是社會公正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中國社會轉型明顯加速,中國改革的早期階段已經結束,中國的改革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因此必須進行一系列重要轉變:從“無序”改革到“有序”改革,從增益型改革到利益調整型改革,從邊緣層面的改革到核心層面的改革,從應對個案化的社會問題到應對整體化的社會問題,從單純地看重經濟效益到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并重,從“先富”逐漸過渡到“共同富裕”,從經濟型政府逐漸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從經濟體制的改革逐漸過渡到全方位的改革。總之,要讓改革成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改革,要讓改革成為有利于發展的改革,要讓改革成為能被社會各個階層廣泛認同和接受的改革。

本書的落腳點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理論明確地把社會公正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社會公正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社會公正的精義就在于給每個人以所應得,沒有社會公正,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社會公正是和諧社會的本質和基石,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現代社會基本制度設計與安排的基本依據,是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