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重功勞也要重苦勞
時間:2022-08-06 03:28:00
導語:績效管理重功勞也要重苦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疑難再現:
大多數企業都有一套自己的績效評估方法,也都按照自己的規定定時評估。可是一般人絕想不到最怕這一天到來的不是員工,而是“評判人”——經理。他有理由想象面對員工時的場面:多數人心情不佳,像不認識一樣看著自己。員工們不相信平時和藹可親的上司給了自己這樣一個成績,辛勤的工作換來的是這么個下場。于是員工們會斤斤計較經理的每個評判,有時不歡而散,有時發生沖突。“評估日”成了“受難日”。更可怕的,在下次評估到來之前看不到有什么是可以改變的。
為什么這種現象會不斷地出現在許多公司里,為什么經理們還在年復一年的糾纏其中。透過現象,我們可以總結出績效評估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比如:流于形式;由于偏見、印象、心理定勢、情緒以及個體差異與群體差異產生的評估失真;苛求精確,浪費資源,勞心費神而收效甚微;把階段性評估作為“評估時段的評估”;標準設計不合理;員工感到“不公平”等等。
如果僅僅認識到這個程度,你會發現仍是于事無補。因為還沒有抓住績效管理的關鍵。為什么評估中偏見、印象、情緒會大行其道?為什么標準設計不合理?怎樣才是合理的?為什么員工總是感到“不公平”?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第一、如果沒有真正意義上量化的標準,就很容易受偏見、印象、情緒等非可控性因素影響,而使員工感到不公平。第二,沒有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工作,缺乏這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員工對結果大為吃驚也就不足為奇了,績效也不會理想。第三,員工沒有參與制定評判標準。他們被當成“局外人”,但接受它的卻恰恰是這些“局外人”。這是個頗為尷尬的體驗。
解決思路:
首先應該強調的是績效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全過程管理,而績效評估只是這一管理過程的一個階段。
績效管理的典型模式通常包括:工作定義,目標設定,過程管理和績效評估等幾個階段。
工作定義是具體描述某一崗位的職能和工作范圍的文件,其通常包括職位描述和協作關系兩方面的內容。但這后一項往往被很多經理人所忽視,實際上,協作關系明確地規定了員工之間的輸入輸出關系,清晰劃定了員工的工作范圍。這其實也是績效評估的基礎。
目標管理是實施績效全過程管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工作定義確定了員工的職責,即哪些是其應該做的。而目標管理則定義了員工在一段時間范圍內具體應該做什么項目,做到什么程度算達到了目標,即期望產出。這一過程應該讓員工廣泛參與,因為這就是我們所倡導的員工共同參與制定評判標準的過程。
談到全過程管理,這里,我們不妨先把“績效管理”拆開瞧瞧。
所謂“績”,即業績,是針對于員工講的。意思是他們做了多少事,工作量如何。那么這個判定工作誰來做?應該是員工的直接經理。直接經理必須清晰定義員工的日常工作,就是說哪些是他一定要完成的、達到什么要求是合格的。同時,當這個員工與其他同事發生合作關系時,什么產出應該是這個員工所提供的、這個產出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是可以被其他同事所接受的。這實際上是一個標準化加量化的過程。有了這一基礎,員工的產出即可以數字的方式來評判。他們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樣。
所謂“效”,即效益,是針對公司來講的。即指公司賺了多少錢。需要確定公司的效益底線以及員工分紅比例。那么這個判定者就是項目經理。即員工短期目標的管理者。在公司的項目運作中,公司委派的項目經理責任重大,但權力也很大。他要以總負責人的身份去監督和實施項目的進展。在項目進程中要對項目進行功能拆分。比如市場部在策劃一個推廣項目時,我們首先要確定項目負責人即項目經理。他在項目相關背景之后要召集相關人等召開“頭腦風暴”會,撰寫會議紀要并在基礎上形成項目建議書。在建議書被最終確認后,將項目實施的具體步驟進行分解,具體落實到項目組的每個人身上,工作量、產出標準也要量化。這樣經理們、員工們都非常明確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衡量標準,而且被嚴格地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
這樣一來,“績”和”效”實際上已經蘊含在平時項目管理的一點一滴中了。所以,最終的績效評估結果也就伴隨著項目的日常管理相應產生了。
答疑解惑:
我們談到,績效評估要有一個統一的可以量化的標準。但這個標準應是管理者與員工雙方共同參與制定的,而不是沒有回旋余地就扣到員工頭上的“緊箍咒”,是員工和領導者之間一種合作的結果。其實這也是經理了解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好機會。員工也可以通過這個介入過程加強對自身了解,通過對標準和自身利益的權衡達到自身的平衡。這是一個共同制定、彼此認可、共同遵守的過程。
將“績”、“效”合之,就可以形成收入構成的策略。比如員工總收入組成可以是“三七開”,70%在“績”、30%在“效”。“績”是苦勞,“效”是功勞。這個平衡很重要。如果員工業績評估分數中有多于90%的分數是可測量值,而只有少于的10%是印象分,是平衡分,那么員工還會不會說不公平呢?也許就少了,因為客觀的多了,主觀的少了,他不用再去揣摩經理的心思,也不會和你無端計較。
績效不是評估出來的,而是管理出來的。這就要談到管理。經理和員工在這里各有各的職能,各有各的需求。
“在其位,謀其事,盡職盡責”是員工的基本素質,此外員工要有專業化意識,要按專業化水準要求自己的產出,這也是基本標準。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在業務上創新。
對經理,強調的是風格。這里我著重談兩點,一是管理過程應是充分個性化的。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員工身上。要重過程,更看重結果。員工每個人各有短長,條條大路通羅馬。允許這個過程的個性化、多樣化,既免了如諸葛亮般事必躬親、鞠躬盡瘁,也給團隊保留了活力。二是理解,就是理解員工,理解其性情,這要求經理與員工多接觸,多交流,不能光“論事”,還要“論事情”。三是對團隊要有統一的標準,要嚴格執行。管理的最終平衡點就是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可以討論的,但一旦確定下來就要堅決執行。其優勢在績效管理中體現得很清楚。
郭菡——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工學碩士。曾在美國康柏電腦公司、英特爾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供職。對績效管理以及其他管理方法都有比較獨到的見解。疑難再現:
大多數企業都有一套自己的績效評估方法,也都按照自己的規定定時評估。可是一般人絕想不到最怕這一天到來的不是員工,而是“評判人”——經理。他有理由想象面對員工時的場面:多數人心情不佳,像不認識一樣看著自己。員工們不相信平時和藹可親的上司給了自己這樣一個成績,辛勤的工作換來的是這么個下場。于是員工們會斤斤計較經理的每個評判,有時不歡而散,有時發生沖突。“評估日”成了“受難日”。更可怕的,在下次評估到來之前看不到有什么是可以改變的。
為什么這種現象會不斷地出現在許多公司里,為什么經理們還在年復一年的糾纏其中。透過現象,我們可以總結出績效評估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比如:流于形式;由于偏見、印象、心理定勢、情緒以及個體差異與群體差異產生的評估失真;苛求精確,浪費資源,勞心費神而收效甚微;把階段性評估作為“評估時段的評估”;標準設計不合理;員工感到“不公平”等等。
如果僅僅認識到這個程度,你會發現仍是于事無補。因為還沒有抓住績效管理的關鍵。為什么評估中偏見、印象、情緒會大行其道?為什么標準設計不合理?怎樣才是合理的?為什么員工總是感到“不公平”?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第一、如果沒有真正意義上量化的標準,就很容易受偏見、印象、情緒等非可控性因素影響,而使員工感到不公平。第二,沒有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工作,缺乏這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員工對結果大為吃驚也就不足為奇了,績效也不會理想。第三,員工沒有參與制定評判標準。他們被當成“局外人”,但接受它的卻恰恰是這些“局外人”。這是個頗為尷尬的體驗。
解決思路:
首先應該強調的是績效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全過程管理,而績效評估只是這一管理過程的一個階段。
績效管理的典型模式通常包括:工作定義,目標設定,過程管理和績效評估等幾個階段。
工作定義是具體描述某一崗位的職能和工作范圍的文件,其通常包括職位描述和協作關系兩方面的內容。但這后一項往往被很多經理人所忽視,實際上,協作關系明確地規定了員工之間的輸入輸出關系,清晰劃定了員工的工作范圍。這其實也是績效評估的基礎。
目標管理是實施績效全過程管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工作定義確定了員工的職責,即哪些是其應該做的。而目標管理則定義了員工在一段時間范圍內具體應該做什么項目,做到什么程度算達到了目標,即期望產出。這一過程應該讓員工廣泛參與,因為這就是我們所倡導的員工共同參與制定評判標準的過程。
談到全過程管理,這里,我們不妨先把“績效管理”拆開瞧瞧。
所謂“績”,即業績,是針對于員工講的。意思是他們做了多少事,工作量如何。那么這個判定工作誰來做?應該是員工的直接經理。直接經理必須清晰定義員工的日常工作,就是說哪些是他一定要完成的、達到什么要求是合格的。同時,當這個員工與其他同事發生合作關系時,什么產出應該是這個員工所提供的、這個產出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是可以被其他同事所接受的。這實際上是一個標準化加量化的過程。有了這一基礎,員工的產出即可以數字的方式來評判。他們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樣。
所謂“效”,即效益,是針對公司來講的。即指公司賺了多少錢。需要確定公司的效益底線以及員工分紅比例。那么這個判定者就是項目經理。即員工短期目標的管理者。在公司的項目運作中,公司委派的項目經理責任重大,但權力也很大。他要以總負責人的身份去監督和實施項目的進展。在項目進程中要對項目進行功能拆分。比如市場部在策劃一個推廣項目時,我們首先要確定項目負責人即項目經理。他在項目相關背景之后要召集相關人等召開“頭腦風暴”會,撰寫會議紀要并在基礎上形成項目建議書。在建議書被最終確認后,將項目實施的具體步驟進行分解,具體落實到項目組的每個人身上,工作量、產出標準也要量化。這樣經理們、員工們都非常明確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衡量標準,而且被嚴格地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
這樣一來,“績”和”效”實際上已經蘊含在平時項目管理的一點一滴中了。所以,最終的績效評估結果也就伴隨著項目的日常管理相應產生了。
答疑解惑:
我們談到,績效評估要有一個統一的可以量化的標準。但這個標準應是管理者與員工雙方共同參與制定的,而不是沒有回旋余地就扣到員工頭上的“緊箍咒”,是員工和領導者之間一種合作的結果。其實這也是經理了解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好機會。員工也可以通過這個介入過程加強對自身了解,通過對標準和自身利益的權衡達到自身的平衡。這是一個共同制定、彼此認可、共同遵守的過程。
將“績”、“效”合之,就可以形成收入構成的策略。比如員工總收入組成可以是“三七開”,70%在“績”、30%在“效”。“績”是苦勞,“效”是功勞。這個平衡很重要。如果員工業績評估分數中有多于90%的分數是可測量值,而只有少于的10%是印象分,是平衡分,那么員工還會不會說不公平呢?也許就少了,因為客觀的多了,主觀的少了,他不用再去揣摩經理的心思,也不會和你無端計較。
績效不是評估出來的,而是管理出來的。這就要談到管理。經理和員工在這里各有各的職能,各有各的需求。
“在其位,謀其事,盡職盡責”是員工的基本素質,此外員工要有專業化意識,要按專業化水準要求自己的產出,這也是基本標準。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在業務上創新。
對經理,強調的是風格。這里我著重談兩點,一是管理過程應是充分個性化的。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員工身上。要重過程,更看重結果。員工每個人各有短長,條條大路通羅馬。允許這個過程的個性化、多樣化,既免了如諸葛亮般事必躬親、鞠躬盡瘁,也給團隊保留了活力。二是理解,就是理解員工,理解其性情,這要求經理與員工多接觸,多交流,不能光“論事”,還要“論事情”。三是對團隊要有統一的標準,要嚴格執行。管理的最終平衡點就是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可以討論的,但一旦確定下來就要堅決執行。其優勢在績效管理中體現得很清楚。
郭菡——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工學碩士。曾在美國康柏電腦公司、英特爾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供職。對績效管理以及其他管理方法都有比較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