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國俗詞語”研究

時間:2022-08-07 05:38:00

導語: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國俗詞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國俗詞語”研究

隨著文化與語言教學的關系日益緊密起來,對外漢語教學擔負起了文化傳播的使命。有人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統一性,是對外漢語教學最根本的特性”;有人認為“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對外漢語教學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進行“文化導入”或“文化揭示”的問題。還有人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內容是漢學,而不僅僅是語言培訓”,進而提出“要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的教學”。那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得到反映和體現呢?“國俗詞語”則是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的橋梁。

一、國俗詞語的產生

要了解“國俗詞語”首先就要了解“語言國俗學”。“語言國俗學”這個概念最早是蘇聯學者在對外俄語教學中總結出來的,俄語名稱是“дингвостраиоведенце”。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由王德春教授引入中國,叫做“語言‘國俗學’”,后王德春教授在深入研究了漢語國俗語義的基礎上建立了“國俗語義學”,而國俗詞語是國俗語義學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七十年代,中國便有了語言“國俗學”這一學說,而關于“國俗詞語”的學術爭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

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化的一種表現,是一個國家使用的本土語言在反映其概念的基礎上,還添加了附加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離開了民族文化背景的話就難以理解詞語的含義。民族文化與語義相結合的體現方式就是國俗詞語。

二、關于國俗詞語的定義

關于國俗詞語,大部分研究者都以王德春教授所定義的國俗詞語為參考。

王德春教授所作的定義為:“所謂國俗詞語就是與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民情風俗有關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簡言之,即具有國俗語義的詞語。”

從定義上看:我覺得王德春教授為國俗詞語的定義很準確。他定義出了國俗詞語的內涵。

從特征上看:國俗詞語是具有中國民族特征的詞語,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其語義上附帶了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民情風俗特征。

從范圍上看:國俗詞語包含了宗教文化、人情風俗、地理環境、政治體制、歷史發展和價值觀念。

詞匯是語言大系統賴以存在的支柱,是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語言要素。漢語詞匯中,能夠從某一個或幾個層面反映一個民族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思維方式或心理態勢等方面的詞匯就是國俗詞語。

三、對外漢語教學與國俗詞語

國俗詞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問題方面有著很大的比重。文化是人類物質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總稱。不同的民族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其生活方式也大不相同,因而文化帶有民族性。

1、各民族的語言在語法方面有其共同的因素,同時也具有一些自己的特點,反映出該民族思維等方面的文化特點對于語言的深刻影響,漢語也不例外。適當了解漢民族在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不同于西方的特點,有助于學生掌握非母語的第二語言。如果我們僅僅傳授語法規則,忽視了社會文化的因素,學生很難感受到句子中所隱含的豐富的文化意義,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漢語語言規則涉及到廣泛的文化內容,其中經歷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傳統文化觀念對語言習慣的影響,是學習的難點。由于對漢語交際文化和規范不甚了解,學生不可避免地將一些母語的語言規則遷移到漢語的使用中來,造成“語用負遷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描述、解釋和討論的多種手段來引導學生習得漢語的語用特征。只有全面地介紹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學生才能在交際活動中恰如其分地選擇最適合當時情景的表達方式。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諸多實踐中,事實表明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國俗詞語才能學好漢語,就像人們學習英語的同時需要學習英美文化概況一樣。一些詞語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文化背景;一些詞語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宗教的信仰或是民族風俗,而被賦予了另一層的意義。不掌握相關的國俗詞語,單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學生會鬧出很多笑話,甚至會無意地傷害了別人的尊嚴、習俗和忌諱。例如,英語中的“forty-four”,表面理解是“四十四”,其引申義有三層,分別為:①妓女,語出押韻俚詞,“forty-four”=awhore,即:[妓女]。②一杯咖啡。③0.44英寸口徑的左輪手槍。如果去買咖啡的時候,你對女店員說:“forty-four”,估計會被女店員賞一巴掌。再如漢語中的“白開水”,本義是不摻入其它東西的開水。國俗語義是指平淡無味,不吸引人的事物。如:“他這篇散文,純屬白開水,沒有什么東西可值得一讀。”(《法制文學選刊》1988.7)

留學生在漢語理解中所產生的問題和障礙,其主要原因不僅在于語言本身的差異,還有生活方式上的文化差異。文化上的差異,對于那些習慣了字母文字的歐美學生來說,在他們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設置了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漢語的學習中,無學生要想很好的掌握全文的意思,除了掌握必備的漢語詞匯數量,還應該對一些詞語相關的國俗語義進行系統性地學習。

2、國俗詞語是一個國家特有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相結合產生的,有很多國俗詞語是無法對等的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所以國俗詞語屬于“非等值詞”。這個時候,如何更順暢、更符合原文意義的翻譯出一篇好的作品就成了中文譯外文或外文譯中文的難點。

翻譯是把已說出或寫出的話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活動。這種語言活動,人類幾千年來一直在進行,它影響到文化和語言的發展。與翻譯有關的可變因素很多,例如文化背景不同,語言難易不同,題材不同,讀者不同等等,其中文化背景的不同與翻譯有著很大的關聯。

一個翻譯者,不管水平多么高,也只能盡可能地接近源頭語言,而不可能把原意和神韻完全傳達過來。翻譯者的任務就是處理兩種語言之間的關系。關于翻譯工作,一般的看法是,邏輯的抽象的東西,比如說數學、物理、化學等等著作,翻譯起來比較容易。但是也有含義轉移的危險。重在故事情節的作品,比如淺薄平庸的小說之類,翻譯起來也比較容易。重在說理或鼓動的作品,比如格言詩、論戰文章、政治演說、有傾向性的劇本,以及諷刺文學等等,翻譯起來也不十分困難。但是重在表達感情的高級文學作品,翻譯起來就極為困難。對中國古詩詞的翻譯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中國的古典詩詞有“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中國古典詩詞為了達到這“三美”,運用了大量的國俗詞語。如何將其中的國俗詞語完美地通過另一種語言體現出來,就是古典詩詞翻譯的時候所要克服的困難。然而翻譯或多或少只能是再創作,只能做到盡可能地接近原作,原作的神韻、情調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完全仿制的。特別是源頭語言中那些靠聲音來產生的效果,在目的語言中是完全無法重新創造的。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國俗詞語的翻譯還存在著局限性。但是國俗詞語英譯的可譯限度是可變的,它隨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譯技巧的積累而呈現開放性。翻譯人員應同時具備翻譯作品所涉及到的兩種或多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對國俗詞語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翻譯的作品才能更接近原作的神韻和情調。

四、結語

自從“國俗語義學”的提出,對“國俗詞語”的研究就猶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國俗詞語”在語言研究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翻譯等領域里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過熱”現象。雖然對于國俗詞語的命名或是定義都還存在很大的分歧,“國俗詞語”是否改為“民族文化語言學”或者“民族文化語義學”需要進一步分析、探討與研究,但是“國俗詞語”在語言學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本人認為,隨著人們對國俗詞語認識的加深,研究也會越來越科學和完善,其指導意義和實際運用價值將會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