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居保護及開發情況的意見建議

時間:2022-08-07 05:40:00

導語:關于居保護及開發情況的意見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居保護及開發情況的意見建議

一、基本情況

*區內的古民居大致分為:1、以明清時期為主的青巖古鎮的三合院、四合院古民居;2、以石板為主體建筑的鎮山、李村石板房古民居;3、以木架結構青瓦屋面為主體的高坡民族古民居。

針對轄區內眾多的極具保護開發利用價值的古民居,*區委、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堅持“科學規劃、科學決策、因地制宜、保護和合理開發”的原則,將鎮山、青巖及部分民族村寨的古民居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鎮山作為民族生態博物館*年7月就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文館所通過對鎮山居民的調查和篩選,對文化遺產保護區內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典型民居掛牌保護,上寨6戶,下寨12戶。青巖*年12月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區文管所對古鎮三、四合院進行調查,調查走訪了30戶,對保存比較完好未改變原貌的20戶古民居要求進行搶救性保護。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還先后編制了《青巖古鎮村鎮規劃》和《青巖古鎮保護規劃》,在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對古鎮民居逐步進行保護整治建設。*年《青巖古鎮恢復建設實施方案》實施以來,省市區共投入資金2069萬元,民間投入資金1050萬元,對慈云寺、萬壽宮、壽佛寺、文昌閣、趙公專祠、迎祥寺,南、北城樓,南、北街道改造等12個項目進行了搶救性恢復建設。*年,市區投入7000余萬元建設古鎮,其中對53戶民居進行了立面改造。同時,大力加強民居保護、開發、利用的正確引導和宣傳,使古鎮百姓自覺支持區委、區政府改造古鎮的決策。古鎮群眾的觀念逐步改變,對古民居價值的認識逐步提高,他們認為,古民居及古建筑要保持固有的自然和諧,才會有一個拓寬的旅游環境,才會促進經濟發展,老百姓才能得到實惠。

*區委、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把保護特色建筑和民族文化結合起來,使村寨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得到較好提升。在擺隴苗寨,以當地石板為特色用材,對道路、民居、寨門、娛樂休閑場所環境進行修飾、包裝,民居室內明亮衛生,庭院整潔,草木蔥郁,人畜混居的現象得到有效改變,苗族建筑風格與“石板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有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二、存在的問題

(一)鎮山

1、作為全省第一個民族生態博物館,沒有長效的保護管理機制,造成遺產保護區內亂搭亂建現象嚴重,屢拆屢建。村民重開發,輕保護,沒有按照規劃和經過審批就搭建房屋經營“農家樂”,對原有和諧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2、由于缺乏資金,對文物的搶修和保護工作及本土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難以開展;鎮山民族民俗博物館資料不豐富,利用率不高,沒有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3、居民新村建設在一期工程以后處于停滯狀況。

(二)青巖

1、隨著青巖古鎮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仍然有部份居民為增加經濟收入對古民居的保存沒有科學保護意識,有亂搭亂建現象。

2、在古民居拆開重建的過程中,有些居民的維修不合符規范。

3、古民居最嚴重的是樓層問題,高層建筑現代味太濃,甚至還有一些樓層的外觀是用瓷磚貼面,如果城墻將其老城包圍住,城墻內的民居夾帶現代味,將會對青巖古鎮的文化旅游帶來負面影響。

(三)高坡

1、對有保護開發利用價值的古民居沒有實行調查,底數不清。

2、有些村寨古民居保存完好,有民族特色,但由于衛生條件較差、居住分散等原因,利用價值不高。

三、幾點建議

1、*作為生態、旅游、文化大區,對古文化的保護和利用要與之相適應。要進一步增強對古民居保護的意識,特別在鎮山和青巖,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古文化保護的教育,增強村(居)民的保護意識。要通過村鎮建設規劃,提出分類指導原則,將古民居規劃為保護型、改造型,進行分類指導及管理。同時,制定古民居修繕導則,根據鎮山、青巖的情況,對古民居的體貌、特征等具體情況確定一個標準。

2、要重視對鎮山民族生態博物館的保護,特別是遺產保護區,對一些利用鄉村旅游開展“農家樂”未按規劃興建的房屋,要按照規劃加強整治,加大執法力度,使保護和利用并重,確保遺產保護區的自然和諧。

3、要把握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通過政府扶持和引導,幫助村(居)民成為古民居文化傳承戶,使其延續過去的文化現象,讓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帶動經濟的發展。在旅游推展營銷中,運用建筑文化的特色資源,開展建筑文化旅游推展,加大宣傳籌劃,增添旅游文化內涵。要增加民居保護經費投入,建立*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深層次挖掘*歷史文化,做好歷史文化產業,更好地促進*旅游文化大區建設。

4、對高坡等鄉鎮一些有價值的古民居,文管部門要盡快摸清底細,甄別后公布掛牌并開展保護工作。對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也要形成鑒定意見,明確其價值,并結合實際提出可行的保護和利用建議,提交建設規劃部門。

5、*民族種類繁多,共有38個民族,其中,漢族、苗族、布依族為主體民族。有7個民族鄉,72個民族聚居村。打造新型的民族村寨,集民族資源為民族村經濟社會發展所用,意義重大。擺隴苗寨作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其村寨民居建設風格為石板建筑,有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其民族歌舞表演場地要更加民族化,新建的苗族博物館要有更多的苗族文化內涵,有關職能部門要幫助調查搜集,包括民歌、民謠等等。同時,要與天河潭合成開發,將天河潭旅游線路延伸到擺隴,讓游客既可看到天河潭的自然風光,又可欣賞到擺隴的民族人文景觀。同時,*布依族自然村寨分布廣泛,但在中心地區布依族建筑文化破壞極大,已沒有保存完好的布依族建筑。要打造一個布依族村寨示范點,一是可選擇青巖龍井,那里自然風光較好,有河流,有田壩、有布依族釀酒業,可與青巖古鎮連成一線;二是可選擇黔陶河西寨或大擺茶,河西寨靠老榜河,村民有旅游開發意識,大擺茶有古橋,自然風光也好,兩地都可與桐野書屋連線開發。建設布依族村寨,要借鑒擺隴的成功經驗,做好民族民俗調研工作,使民族村寨建設更加符合當地民族特征,更能與當地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