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策能力實施“環境立省”戰略

時間:2022-08-11 05:40:00

導語:提升政策能力實施“環境立省”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政策能力實施“環境立省”戰略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加快貴州發展的又一重大機遇。為此,在今年召開的貴州省第十次黨代會上,省委明確提出了今后5年的五大發展戰略,把“環境立省”放在了首位,將“保住青山綠水”作為執政理念。由于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進程中,黨委和政府始終起著重要的作用,始終是政策的核心主體,所以,提升政策能力對我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轉變觀念是實現“環境立省”戰略的前提

據統計,全省現有礦山總數6523處,其中開采煤炭的礦山2316處,該數字還不包括在建及私挖盜采礦山。礦山的分布、開采及影響面積達7萬平方公里,占貴州省國土面積近40%。截至2004年底,貴州全省耕地面積2625.81萬畝,人均耕地只有0.68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6.7%。環保部門統計,截至2000年底,貴州省各類礦山破壞土地總面積已達2132.49平方公里,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污染面積達853.88平方公里;同期,通過各種手段恢復土地350.26平方公里,治理污染土地620.48平方公里,開發重建率僅為33.13%。礦產資源開發對土地、特別是對耕地的破壞,加劇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貴州某些縣,前些年GDP只有幾千萬元或幾百萬元人民幣,短短幾年,一下子超過一個億,甚至幾個億;GDP上去了,可資源被采空了,生態被破壞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僅換來一時的經濟增長。但是,人們能顧及這些嗎?這真是一種兩難處境。

從發展與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是相互作用,互為依存的關系看,不斷協調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是經濟-社會-生態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整體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三個相互聯系、相互適應、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持續發展系統。具有后發優勢的貴州會不會在加快發展進程中重復“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怎樣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而言,我們非常需要一種“深層生態學”的智慧。這種智慧以系統理論作為科學基礎,但超越了科學的框架,而與中國傳統哲學非常接近,就是儒道世界觀中隨處可見的某種樸素的對于生態環境存在的直覺和保護它的生態智慧,如“天人合一”、“自然無為”的思想。就中國古代道家的哲學而言,無為就是不做違反自然的活動,亦即不固執地違反事物的本性,不強使物質完成它們所不適合的功能。這種智慧要達到對全部生命總體與宇宙秩序相聯系的意識,通過人對自己在地球生態系統及宇宙中的角色的體驗,以求超越世俗生活的深刻轉變,實現從過度的物質消耗到自愿的簡樸生活,從經濟和技術增長到精神的發育和成長的轉變,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去創造健康、豐富的新生活,自覺地促進自然生命力的周期再生和更新,使生態文明的觀念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

二、提升政策能力是實現“環境立省”戰略的根本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這對于面臨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加快發展雙重任務的貴州來說,有著特殊的重要性。作為后發地區,貴州的發展是由國家推動并在其宏觀調控下進行的,這種“動員模型”屬政府直接創始政策問題并將該問題擴散到公眾議程的過程,其政治推動作用又是通過政治體系的公共政策職能來實現的,使政治體系能夠發揮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職能正是實現“環境立省”戰略的希望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其職能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因此,可以認為,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策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內容與核心體現,另一方面,政策能力為衡量政府能力提供了一個標桿,我們可以根據政府政策能力的大小來確定政府的活動范圍。

政府的質量取決于政策的能力而不取決于政府的形式。政府能力是實現“環境立省”戰略的不可或缺的資源,是實現貴州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政府能力弱化和政府公共政策質量降就會導致經濟發展乏力的和經濟差距擴大。從實踐看,提高政府能力、改善政府管理活動應該從提升政策能力入手。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政治發展應該以政策發展,即政策能力發展為核心,政策的正確性和政策能力是分不開的,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應盡可能選擇不僅正確而且最有能力的政策方案,也就是說,要確立合理的政策選擇機制。

政策能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只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分析才能發現問題,從而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從“生態立省”到“環境立省”,決策層在探索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思路越來越明晰:保住青山綠水才能科學發展,保住青山綠水就是政績?!敖^不能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為代價來謀求一時的發展”。充分體現出省委、省政府對政策抉擇的智慧。公共政策的主體是執政黨和公共權力機關,要實現“環境立省”戰略的政策目標,政策能力至關重要,并始終起著重要的作用。實現這個目標,黨委、政府、人大、政協、以及行政機關都是行動主體。只有“黨委的推動力、政府的執行力、人大的監督力、政協的協商力”和公眾的認同力形成合力,才能最終實現這個戰略目標。

三、塑造執行力是實現“環境立省”戰略的保證

執行力,其核心是把思路、戰略、決策、規劃與部署付諸實施的能力,是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執行與執行力是兩個不同的理念范疇,執行是決策后的重要工作內容。指的是政府為實現某個政治經濟社會目標而開展活動的全部過程;執行力是執行的能力和效能,是政府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實現既定目標的實踐能力。二者在內容上既有區別,邏輯上又有密切聯系。執行是執行力的合法性基礎,執行力是執行過程中的量化成份和效果體現;執行力決定著執行的實際運作效果,執行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體現著執行組織或人員的執行力水平。

然而,把計劃轉為實踐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由于問題的特性,周圍的環境,或者主管任務的行政組織方面相關的諸多原因,計劃可能并不像當初設想的那樣得到執行,這就是執行的現狀。這與預先提出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而制定的程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們要理解公共政策過程,認識到這些局限性是重要的。因為,問題的特性本身會以若干種方式影響那些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設計的計劃的執行。

政策最終要靠人來執行,執行力還包括各級政府公務員和干部的領導能力。一方面,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是貫徹黨和國家路線方針的載體,對于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應該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只有全面準確地“吃透上情”,才能具備較高的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才能具備良好的執行力。另一方面,也要有“吃透下情”的實踐能力。正確的判斷來自于對客觀事實的準確了解,領導能力歸根結底體現在執行力和執行效果上,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深入實際,聯系群眾,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具備“上”“下”結合的綜合能力,找準結合點。并將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其上,克服執行力弱化或執行不力,以及執行力面臨著的西西弗式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