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護與開發的可行性研究

時間:2022-08-15 04:17:00

導語:關于保護與開發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保護與開發的可行性研究

*先民逢山開路,逢溪架橋;*民間橋梁數因量眾多,造型獨特、建筑細膩而名聲雀起,享譽中外。泗溪轄區內姐妹橋更是*古廊橋中的精品,是*古廊橋的象征。以姐妹橋為核心,泗溪和周圍鄉鎮連成一片的景區136平方公里里有紅軍路、張十一故居、浙南臨時省委成立舊址、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等一批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旅游資源及陶冶情操、靜人心沛的自然景觀,是泗溪鎮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和助推器。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侵蝕、人為等因素的破壞,古廊橋橋屋檐翼角被毀、兩側擋風板被拆,“高齡”的古廊橋面臨著諸多限制發展的瓶頸。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開發與維護好這些“民族精粹”、“古建文物”、“人間瑰寶”,使其重新煥發光彩,更好地為泗溪鎮“三個文明”建設與發展服務。

一、廊橋保護開發的現狀

(一)泗溪轄區內廊橋概況

泗溪鎮內有古廊橋三座,分別是上橋、下橋和南溪橋、玉巖橋。其中上橋又稱溪東橋,因橫跨東溪而名之,始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54)重建,總長41.7米,寬4.86米、高10.35米,凈跨25.7米。下橋又稱北澗橋,因橫跨北溪而名之,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嘉慶八年(1803)重建,長51.7米,寬5.37米,高11.22米,凈跨29米,有橋屋20間,中間為重檐歇山頂,正脊有龍吻。

(二)目前泗溪廊橋保護與開發的現狀

1、泗溪廊橋生存現狀。一是人為破壞比較嚴重。雖然泗溪的古廊橋已不再如昔日一般是交通要道,但依然是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于三四百歲“高齡”的廊橋,人為因素比自然侵蝕對廊橋的威脅大。二是火災隱患不可小覷。由于村民在廊橋橋中間建有佛龕,供奉菩薩,香火較旺盛,加上橋上火燭無專人看管,對于全身木頭的廊橋,一次無心的火災將是無法挽回的損失。三是衛生狀況糟糕。藍天、綠樹、紅橋、碧水,想象中的廊橋應該是一幅動人的圖畫;可現實中由于村民在廊橋周圍亂倒垃圾,廊橋面對著垃圾“圍剿”。

2、政府在保護和開發工作中做的工作。歷年來,泗溪鎮政府高度重視廊橋保護和開發工作。一是做好古廊橋的宣傳工作。近幾年通過新聞媒體、網絡、畫冊、圖片展等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引起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二是編制泗溪“廊橋生態文化園”規劃,把山水景觀和古廊橋、古民居等人文景觀及民俗風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廊橋旅游觀光帶。三是編制泗溪廊橋維修施工圖,維修古廊橋。四是改道、改門。公路改道和泰二中校門改建,將使廊橋成為相對獨立的景區。五是挖掘廊橋歷史文化底蘊。六是進行環境整治。

(三)政府在保護與開發廊橋中發揮的作用

泗溪是經濟欠發達鄉鎮,全部行政支出經費需要上級財政的扶持;而古廊橋的保護、維修、研究和宣傳都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可謂困難重重。但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寶需要保護,這是有眼光的政府領導所必須籌劃的。事實上,多年來,泗溪鎮政府在保護與開發廊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根據古廊橋的實際情況,制定開發和保護規劃,將廊橋的開發與保護規范化、法制化。泗溪鎮積極采取措施,防止人為的、自然的和外界的偶然因素對廊橋的破壞,并建立長期的保護規劃和保護條例,使它長期保存下來,長期發揮作用。在保護規劃當中,除明確規定廊橋以及周邊環境的一體性保護外,還根據各建筑物、自然物在古廊橋中的綜合價值的大小,確定一批重點保護的建筑物、自然物。并將其繪制成圖,移交上級政府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同時將制圖和相應的保護措施豎立在廊橋的顯要位置上公示于民,以便居民自覺保護文物和文物管理部門依法行政。二依據古廊橋的地域文化代表性和獨一的文化屬性,利用廊橋展廳,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現古廊橋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發展序列。利用北澗橋頭離休老師周萬鞏創辦的廊橋展廳,積極體現泗溪廊橋的科學性、歷史性、藝術性和欣賞價值,提高居民長期有效地保護文物意識。三合理利用古廊橋的多樣性、地域文化代表性、獨一的文化屬性,挖掘廊橋中的潛在的旅游價值,讓居民從中獲利,提高居民文物保護的積極性。泗溪鎮貫徹“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把“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同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從而刺激和調動居民保護文物的積極性,讓居民在文物保護中獲利,讓居民更加珍愛這份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

二、廊橋保護與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1、古廊橋法規及開發宣傳不夠到位。《文物法》、《規劃法》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或貫徹不到位,文物保護力量薄弱,保護意識不強;廊橋宣傳工作存在“外熱內冷”現象。*古廊橋已引起中外專家、學者、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古廊僑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廣泛認可,但是鎮內部分少干部群眾對古廊橋的保護、開發、利用的意識還不強。同時,宣傳廊橋的文藝精品創作和文化底蘊挖掘有待加強

2、經濟發展對古廊橋帶來的影響。泗溪鎮是相對貧困的地區,正面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在城鎮發展、道路交通的建設、經濟發展等過程中由于保護意識的缺失,對古廊橋及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日益嚴重,古廊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已成為泗溪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實踐難題。

3、廊橋保護資金嚴重匱乏。貧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庇護了古廊橋的生存,一方面卻因為缺乏必要的資金保護,古廊橋在自然和人為的破壞面前顯得無助和脆弱。木拱廊橋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進入修繕時期,廊橋要得到有效保護就需要源源不斷地投入數量龐大的修繕資金,每座廊橋的維護修繕的費用要以數十萬計,由于政府財政困難、財力有限,外部又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近20年間,廊橋保護、維修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投入修繕廊橋資金極少,社會、民間籌措維修古廊橋的資金也十分有限。

4、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和科學保護規劃。古廊橋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形成有效的保護機制和制定科學保護規劃,在保護意識宣傳、廊橋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保護區劃定、資金來源、旅游開發等方面作出統籌安排。而在實際保護與開發過程中沒有形成有效的保護機制和制定科學保護規劃,廊橋保護、開發、利用的職責不清,具體工作沒有落實,缺少合理的規劃,特別是古廊橋周邊新蓋房子逐慚增多使其生存環境遭到建設性破壞。

5、古廊橋分布散廣,缺乏先天規模開發條件,不能形成整體品牌優勢。廊橋分布相對分散,相應的配套設施建設滯后,難成旅游規模,交通落后,配套設施嚴重缺乏。加上各地目前的旅游開發現狀是各自為政,自我吆喝,之間缺乏有效協作機制,難以形成合力,既浪費財力物力又影響宣傳效果,亟需將各地的優勢整合包裝,形成整體品牌推向市場。

三、廊橋保護與開發的對策

(一)古廊橋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內容、原則、意義

1、基本內容:一應重點保護好已公布定級、確有價值的廊橋。二應切實保護廊橋的格局風貌以及相關聯的溪流水系等。三應整體保護廊橋周邊的古道、古村落等廊橋所依托的山水、地貌、風景、古樹名木等自然、地理、生態環境。四應繼承保護廊橋長期發展形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和人類口頭遺產等等。

2、基本原則:一應保護廊橋歷史文化的真實性;二應保持和維護風貌環境的整體性;三應保留遺產的可讀性;四應堅持發展可持續性。

3、加強和重視廊橋保護與開發的意義:古廊橋及其周邊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已嚴重影響到它們的生存。如何保護好古廊橋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重任已歷史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一是繼承和弘揚廊橋文化遺產。*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創造了精湛的橋梁工藝。木拱廊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古廊橋文化是*、浙江、中華民族、全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由于木拱廊橋的建造材料為天然木材,歷經千年風雨,且由于現代交通的發展大多數廊橋被廢棄缺乏必要的修葺,如今能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所以加強對古廊橋的研究與保護,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使得凝結著歷史的彌足珍貴的古廊橋得以延續,亦就直接保存了歷史悠久的橋梁文化。二是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古廊橋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建國以來廊橋遺存數量日漸日減少,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現存的廊橋一方面由于木制結構難以維護,缺乏資金年久失修,破殘不堪,留存數量逐年減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統一保護規劃,廊橋周邊環境日益惡化。如何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廊橋的重任已歷史而現實地擺到了人們的面前。如果保護不力,歷經歲月風雨的廊橋很有可能成為“歷史”。三是在充分保護的前提下對廊橋資源進行適度旅游開發是解決廊橋保護資金匱乏的重要途徑。廊橋保護的一個主要制約因素是資金缺乏。*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木制結構廊橋維護所需資金巨大,動輒幾十萬元,依靠當地政府投入來保護古廊橋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困難很大。為此,有必要在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關系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利用廊橋文化資源進行適度旅游開發,進一步擴大廊橋文化的影響力,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時通過旅游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古廊橋的保護籌措一定的資金,形成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二)泗溪廊橋保護與開發基本優勢

一是技術優勢。經專家們實地考研核實,確認泗溪鎮“溪東橋”擁有中國虹橋技術之最,系迄今為止發現的有確切紀年的現存木拱廊橋中最早的實例。

二是價值優勢。據調查,木拱廊橋相當部分集中在浙閩邊界四縣,但景寧、壽寧木拱廊橋形狀單一、造型一般,尤其是壽寧多數廊橋是近代建造,歷史價值遠不如*古廊橋,特別是泗溪鎮姐妹橋。慶元木拱廊橋數量不如*縣之多。*縣古廊橋數量眾多,造型各異,許多現有廊橋是浙閩廊橋之代表作,有關專家稱,*廊橋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三是外宣優勢。*縣古廊橋近年來深受專家學者和各級新聞媒體的關注,—批批專家學者深入*縣對古廊橋進行考察調研,并且為之撰文著書,包括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在內的各級各種新聞媒體一次次對*縣古廊橋進行各種形式的報道,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的古廊橋,特別是泗溪鎮姐妹橋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廊橋保護與開發的對策

1、加強和重視古廊橋文化保護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做好宣傳工作,既是打響“廊橋”品牌的需要,也是促進生態旅游、提高知名度的需要。近幾年,我們通過新聞媒體、網絡、畫冊、圖片展等形式宣傳,古廊橋已引起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今后,我們要進—步通過電視臺、報社、網絡等媒體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同時在*綠色食品包裝上印制廊橋圖案,編印廊橋旅游畫冊,制作廊橋工藝品,舉辦“中國*廊橋文化節”、“廊橋知識競賽”、“*鄉土文化征文”等形式,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責任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提高政府官員、開發商以及全社會對廊橋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并注重發揮新聞媒體對廊橋保護的宣傳及輿論監督的重大作用,利用現代網絡資源擴大我縣廊橋的影響。

2、正確處理古廊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待遺產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原則反對任意改動遺產本身及相關環境,反對添加新的不和諧建筑物,甚至反對不必要的修復,包括過度的開發利用。我們強調保護古廊橋文化遺產,并不是反對旅游開發,而是反對那些急功近利式的開發,反對那些犧牲環境、犧牲古廊橋地整體形象的破壞性開發。通過適度、科學地開發,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古廊橋文化遺產的價值,提高保護意識和覺悟;同時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積累一定的保護資金,促進遺產的保護和遺產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3、形成有效的古廊橋保護與開發機制。目前古廊橋開發保護更多停留在口頭宣傳及無序狀態。古廊橋的保護開發需要形成良好的保護開發機制,建立相應機構來全面組織實施保護開發的相關工作。我們要建立健全古廊橋保護與開發機制,召開開發與維護協調會,成立領導小組,成立管理機構,促進古廊橋保護與開發的有序化、正常化。

4、加大投入,做好古廊橋的保護和修繕工作。一是發動民眾集資修建;二是縣政府要建立古廊橋維護專項資金;三是積極申報省級、國家級文保,爭取省級、國家級資金扶持。

5、挖掘文化底蘊,搞好古廊橋文藝精品創作。從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勝古跡看,文化底蘊是其重要的內涵所在。精美絕倫的建筑藝術、美麗的傳說、文人墨客的吟詠贊頌、濃郁的地域文化共同鑄就古廊橋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我們一要組織宣傳、文化、教育部門有關人員收集和挖掘民間有關古廊橋的故事、傳說、風土習俗等*特有的民間文化,不斷加以完善,豐富*古廊橋和整個廊橋之鄉的文化內涵。二是要爭取建立省級以上文藝家的文藝創作基地,邀請著名文藝家到*采風,通過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升華廊橋美,增強廊橋的神奇色彩。三是要組織橋梁專家、學者對*古廊橋的歷史地位、技術價值、藝術價值給予確定。并邀請知名人士、上級領導到*考察參觀、作詩題詞,提高*古廊橋在海內外的知名度。

6、加強領導,明確廊橋保護開發利用的職責范圍。一是縣里古建筑保護委員會及辦公室要由臨時機構轉為常設機構,鄉鎮也要成立相應機構。二是縣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全力以赴打響“廊橋”品牌,形成人人“關心廊橋、保護廊橋”的濃厚氛圍。三是古廊橋所在地黨委、政府要把保護開發利用古廊橋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全方面、多渠道地捐資修護古廊橋,開展古廊橋環境衛生大整治,并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實行長效管理機制,美化古廊橋的周邊環境。

7、注重結合、推進廊橋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在古廊橋開發與維護過程中,要與當前開展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清水河道工程”、“鄉村康莊工程”、“農民飲水工程”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力量、加大投入,把保護古廊橋、美化村莊環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建設溫馨、和諧的泗溪鎮廊橋文化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