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縣經濟建思考

時間:2022-08-31 05:21: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縣經濟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縣經濟建思考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們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是判斷我們工作得失的基本標尺。當前*旗落實科學發展觀,核心是加快發展,最終目標是和諧發展。只有加快發展,我們才有和諧發展的實力和資本,只有和諧發展,我們加快發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全體人民,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為本。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和諧發展的實力

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實質和內涵是又快又好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決定了我們要付出比東南沿海以及中西部先進地區更大的努力,才能逐步趕上全區、全國平均水平,才能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對于*來說,要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基本前提是必須加快發展。如果沒有加快發展來做“量”的積累,也就不會有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這樣“質”的變化。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緩解就業壓力,化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沒有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是做不到的;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也是不可能的。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依靠發展來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在加快發展中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經濟的支撐。沒有發展,就談不上科學,更沒有和諧。科學是手段,發展是目的;發展是手段,和諧是目的。經濟不發展,社會事業和精神文明就失去物質支撐,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社會就不會和諧。必須充分認識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現實意義,把經濟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增強和諧發展的實力。

必須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膽量,在發展問題上,能快就不要慢,能大就不要小,能高就不要低。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闖出新路,邁出更大的發展步伐。要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則滿思想,不能剛剛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要沖破封閉保守心態,善于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不斷站在新的起點上,追求更高的目標。要破除唯條件論。堅持論條件而不唯條件,講困難不畏困難,承認落后不甘落后,堅持有條件盡快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要敢于想大事、謀大事、干大事,不能總認為這也不可能,那也辦不到,畏難退縮,不思進取。要破除不顧大局、不顧整體的狹隘利益觀。

二、進一步認識和把握旗情,增強加快發展的動力

*這幾年的發展速度,縱向比,不可謂不快,但跳出*看*,站在高處看*,著眼長遠看*,就會發現這樣的發展速度還不能算快,這僅僅是萬里長征剛剛邁出第一步。2005年,元寶山、紅山、松山的財政收入分別是我旗的3.8倍、3.6倍和1.3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是我旗的7.8倍、3.8倍和1.9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我旗的1.3倍、1.34倍和1.22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我旗的1.74倍、1.96倍和1.23倍。與之相比,我旗在一些指標上追趕的速度在加快、差距在縮小,但在三區高基數、快增長的發展形勢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們都將處于追趕的態勢。周邊的寧城、翁旗和喀喇沁,區位條件、產業結構、經濟基礎與我旗趨同。2005年,寧城、翁旗和喀喇沁的財政收入分別是1.76億元、1.2億元、1.1億元,我旗是1.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是4.98億元、3.65億元、3.41億元,我旗是3.42億元(若按人均,我們差距更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6807元、6542元、6165元,我旗是612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2700元、2703元、2438元,我旗是2626元。他們現在都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狠抓項目建設,全力招商引資,創造新的發展優勢。可見,我們是前有強將,后又追兵。從內部看,雖然我們的經濟結構不斷趨于優化,“兩個增收”、“兩個轉變”和“三化”進程不斷推進。但是我們的差距還很大,特別是歷史形成的底子薄、基礎差的情況十分突出,面臨的發展任務仍然十分繁重。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億元,年均增長22.7%;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增長2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年均增長1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00元,年均增長14.4%的目標,特別是在“十一五”開局之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2億元,同比增長25%;財政收入完成2.3億元,同比增長3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00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00元以上的目標,壓力非常大。這就是我們的動態旗情。準確認識和把握這一旗情,只能自我加壓,不能盲目樂觀;只能大步跨越,不能小步慢走;只能奮起直追,不能掉隊落伍。必須在比先進、尋不足、找差距當中,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敢同強的比、向高的攀、與快的賽,頑強拼搏,奮勇爭先,努力增強加快發展的動力。

三、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增強加快發展的活力

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首先要解放思想。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有的工作、有的事情之所以沒有辦好,不是沒有辦法,而是因思想的局限沒有找到解決辦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區域的發展固然有客觀條件上的差距,但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解決觀念問題,重要的就是要沖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在今后發展的實踐中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由過去習慣于順向思維,轉向勇于和善于逆向思維;由過去關注叫干什么事情,轉向研究什么事情能干可干;由過去凡是紅頭文件規定允許的才干,轉向凡是紅頭文件和法律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試、可以干。

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要善于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調動全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是我們的一條寶貴經驗。這幾年*之所以發展很快,是與我們旗幾大班子的精誠團結,與各個部門單位、群團組織的發奮圖強,與鄉鎮村組干部的艱苦奮斗分不開的。出現這種朝氣蓬勃的局面,就是我們上下同心,把全體黨員、干部自強不息、戰無不勝的精神和斗志調動起來了,就是我們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發展愿望調動起來了,就是我們把全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必須學會善于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善于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在工作上要做到“四個轉變”:一是由習慣于被動應對向重點突破轉變。要善于抓住影響發展和穩定大局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點突破上下功夫。二是由注重行政推動向注重市場調動轉變。要將工作的著力點轉移到研究市場機制上來,靠市場機制發展生產,靠市場機制調整結構,更多的運用市場機制破解經濟發展中的難題。三是由習慣于靠行政命令向示范服務轉變。寓服務和引導于管理之中,要做到“幫辦不包辦,指導不指令,示范不強迫”。在農村工作中,更要徹底擺脫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學會通過政策牽引、示范引導、提供服務等辦法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由主觀經驗決策向科學民主決策轉變。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要善于問計于民,求方于眾。要特別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認真總結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經驗,以指導和推動我們的工作。

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要完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科學合理、獎罰分明的考核評價機制是激勵干部干事業、抓落實、促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要加大經濟指標的考核權重,盡快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全面準確評價干部工作。要重獎有功者,激勵中間者,督促后進者,真正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不管是鄉鎮蘇木還是旗直部門,因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等原因,在年末綜合考核中排名靠后的要予以誡勉,排名最后的要予以調整。在全旗上下形成這樣一種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機制,增強干部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四、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增強加快發展的推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狀況最終決定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向,決定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環境競爭已經成為經濟競爭的前沿。我旗在優化發展環境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有的單位觀念陳舊、目光短淺,認識不到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上不爭取,對外不協調,對下不服務,影響了發展環境的優化;有的單位活力不強、辦事拖拉,惰性很足,行政不作為、行政亂作為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個別地方劃地為牢,我行我素,不講誠信;還有極個別排外欺生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一定要把優化環境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切實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要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項目建設提供一站式、全程式、跟蹤式的全方位優質服務,認真開展好“幫一促一”活動,打造成本洼地、服務高地。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把屬于企業的權力還給企業,把屬于市場的功能還給市場,把屬于社會的職責還給社會,加快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徹底根除“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現象。堅決遏制個別單位和個人利用職權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到企業吃拿卡要報或只收費不服務的現象。嚴肅查處破壞經濟發展環境和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違規違紀行為,不斷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管理辦法,從源頭上堵塞漏洞,切實做到有權須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必追究。

要強化大局意識。各級干部要牢固樹立全旗“一盤棋”的思想,想問題,干工作,從大局出發,為全局著想。對旗委、旗政府的決策部署,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貫徹落實,決不允許找借口,找理由,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無論是經濟主管部門、執法執紀部門,還是垂直管理部門,都要堅決打破工作思維上的行政界線、行業隸屬關系,只要是在*區域內,就必須擔負起加快*發展的重大責任,真正把力量凝聚起來,把優勢集成起來,把政策協調起來,形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要強化效率意識。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減少審批項目、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減少常規事務的審批手續,最大限度的實行備案制。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樹立強烈的“馬上就辦”意識,大力推行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責任制,切實解決一些機關和部門效率低下、辦事推諉、資源浪費等問題,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要強化誠信意識。政府部門要帶頭講誠信,守信用,切實提高公信力。凡是向客商承諾的事情要辦得比承諾的還要好,堅決說到做到,說到做好。盡快構建以市場準則為基石、制度健全、手段完備、調控有力、管理有序、覆蓋廣泛的社會信用體系,夯實社會信用基礎。不斷完善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失信的經濟、道德風險。要本著以誠相待、平等互利、互惠互助的原則,支持外來投資者在*發展。

五、正確處理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增強加快發展的潛力

生態建設是我旗的立旗之本。*人民為之付出了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成果來之不易。在經濟發展中,必須處理好與生態建設保護之間的關系。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特別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立足于資源高效轉化利用,按照實力優先,精深加工優先,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優先的原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使礦產資源向有實力、有能力、有優勢的大企業集中,堅決控制濫采亂挖、大礦小開、采富拋貧等現象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提高礦產資源的附加值和利用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特別珍惜土地資源,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

生態建設的發展走什么樣的路子,也要跳出就生態論生態的圈子,走產業化興林之路,用生態產業拉動林業進一步發展。生態建設必須把思想統一到鞏固、提高和利用生態建設成果上來,必須進一步認識生態建設“三效統一”的重要性,必須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經濟。

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嚴格控制“三廢”污染,強化綜合治理。切實加強環境保護監督,從健全完善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等長效機制入手,確保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加工業、服務業,積極推動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