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鄉鎮干部思考

時間:2022-09-15 04:51:00

導語:當好鄉鎮干部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好鄉鎮干部思考

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工作的扎實程度,關系到黨和國家在“三農”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能否得到深入貫徹和落實,關系到廣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當地經濟與社會事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鄉鎮工作的內容、性質、方法和職能等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農村工作步入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軌道,這為基層政府執政為民、依法行政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作為廣大鄉鎮干部則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的嚴峻挑戰。如何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完成新任務,做一名合格的鄉鎮干部,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一項緊迫而重大的課題。

一、鄉鎮干部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鄉鎮干部隊伍的整體情況看,主流是好的。但在部分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思想作風方面

一是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夠,創新意識不強,缺少打開新局面的思路、魄力和干勁。工作過于求穩,進取心不強,憑老經驗老辦法辦事,面對新形勢、新問題,缺乏新辦法、新點子和新舉措。少數黨員干部認為群眾工作難做,老百姓難“弄”,對百姓存有“戒心”。二是部分干部思想比較浮躁、黨性觀念不強。總認為自己樣樣行,缺乏實實在在干工作的責任心和恒心,工作比較飄浮,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對個人職稱的高低、職位的升遷看得過重。三是部分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較模糊。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拜金主義、利己主義隨之而起,對群眾疾苦、百姓利益關心減弱。看問題、想事物比較片面、消極,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精神不夠,工作缺乏信心。

(二)工作作風方面

一是部分干部的工作作風不夠務實。少數干部有“不愿下、不敢下、不會下”的現象。“不愿下”是習慣于往上跑,好大喜功,總喜歡在領導面前找機會表現;“不敢下”是怕解決問題,怕引來一身麻煩;“不會下”是不會做群眾工作,缺乏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形式主義現象依然存在。少數干部抓工作圖虛名、求形式,習慣于做表面文章;有的報喜不報憂,掩蓋矛盾和問題;有的不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大搞“政績工程”,損民情、傷民力,為發展埋下隱患。三是有的干部“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不注重工作業績,缺乏大局意識、全局觀念。部分干部存在求安逸、圖舒適的思想,在崗位調配中不是比業績大小、貢獻多少,而是攀高低、拉關系,心態失衡。

(三)學風方面

一是學習缺乏自覺性。有的干部沒有真正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辯證統一關系,簡單地認為學習無用,理論學得再多、再好,還不如實實在在做點工作更能贏得群眾稱贊和領導賞識,實干家總比理論家受用。有的黨員干部尤其是已擁有大專或更高學歷的青年干部認為,以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足以應付工作了,認為學習的越多、越鉆,工作越拉不開手腳,有時還被認為“書呆子”,還是少學為妙。二是學習缺乏目的性。學習比較被動,內無動力,外無壓力。即使學了,也只是簡單應付,目的是為了拿文憑,可以被提拔、評職稱、加工資、防精減。有的甚至認為只要嘴上功夫好,學不學無所謂,因此表現在交際上揮時如土,學習上惜時如金,應酬上活龍活現,工作思路難得一見。三是學習缺乏針對性。有些干部學習形式單一,滿足于讀讀報、看看文件,或者是讀書讀皮、看報看題,學習比較盲目,沒有針對性。少數單位干部理論學習往往停留于通讀一遍報紙或文件,不求目的,不求深解,對政治理論、政策路線缺乏理性思考,造成人力、物力、精力的浪費。

(四)生活作風

一是部分干部熱衷于吃喝,輪流做“東家”;以吃喝論“友誼”,拿酒談“交情”,忙于紡織“關系網”。二是少數干部貪圖玩樂,存在愛好過俗、交往過濫等現象。有的熱衷于出入一些娛樂場所,貪圖享樂。

二、認識鄉鎮工作的特點

鄉鎮這一級組織是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黨和國家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就鄉鎮黨委而言,它直接領導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領導和帶領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戰斗堡壘,是鄉鎮的領導核心,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前沿指揮所。就鄉鎮政府而言,它是我國四級政權組織中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基礎,是構成社會主義大廈的根基,是國家在農村各項工作的落腳點。鄉鎮本身所處的地位,決定了鄉鎮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工作的直接性。鄉鎮干部處在廣大農村第一線,直接同農民和居民接觸,管理轄區內的各項社會事務。工作的對象是廣大的農民群眾,它最直接反映著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切身利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要靠鄉鎮干部直接和群眾見面,直接落實,并帶領群眾去完成。同時,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要通過鄉鎮組織直接行使,人民群眾的要求一般也要直接通過鄉鎮向上級反映。

二是工作的具體性。上級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往往帶有原則性和廣泛性適應性,不可能十分具體細致,在執行時必須化原則為具體,要抓住精神實質,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地貫徹執行。同時,與廣大人民群眾經常保持著直接接觸和聯系,工作不能過分的原則化和籠統化。

三是社會的綜合性。就鄉鎮來說,它所管理的范圍雖然不大,但“麻雀雖小,肝膽俱全”、“上邊千條線,下邊一針穿”。結構上,黨、政、武、企、群皆有;有業上,農、工、商、運、建、服均存;工作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民政、衛生、治安、計劃生育、工商、財稅、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村民委員會等兩個文明建設工作俱全。因此,鄉鎮工作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和綜合性。

四是條塊的交叉性。在鄉鎮,既有鄉鎮所屬的單位,又有許多協助上級職能部門管理的單位,要做好各項工作,促進全面發展,必須處理好各方面關系,加強統一領導,搞好條塊結合。

五是體制的獨特性。鄉鎮處于基層,其工作的具體性、綜合性、執行性非常明顯,鄉鎮黨委、人大、政府及其它組織,雖都有各自的職能和任務,但在實際工作中,截然將其分開是不可能的,大多數工作需要全力以赴,一齊動手,統一運轉。這就決定了鄉鎮干部在工作中要學會做多面手。

三、當好鄉鎮干部對策和建議

怎樣當好鄉鎮干部,要靠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重點要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顧大局,講團結。團結問題至關重要,一個單位、一個班子,如果不團結,就不會干成事,不會出戰斗力、生產力,更不會出政績、出干部,大到一個國家,小到我們的農村。只要是被人稱贊的地方,肯定有一個團結的整體。可以說,團結既是一種資源,又是一個環境。同志們在一塊工作,是一種緣分,政治上互相關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幫助,心理上互相理解,這是一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資產。通過幾年共事,既結下純潔的友誼,也取長補短,為自己的發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凡是鬧不團結的人,既損害了他人的前途,也損害了自己的前程,于黨、于國、于已、于人,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團結不是講講就能做到的,首先要有大局觀念,識大體,顧大局。多負責,少推諉;多信任、少猜疑;多關心,少冷漠,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即使有不同見解,也不允許有不同的派別;可以有張揚的個性,但不允許有分離的整體。要服從大局,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其次要有協作意識,有容人之量。同志們之間,班子成員之間要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自己,眼界要開闊,心胸要寬廣,相互之間應嚴以律已,相互尊重、相互補臺、相互扶持。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拆別人的臺實際上就是拆自己的臺。另外,講團結并不是不講原則,團結是建立在原則基礎上的團結,友誼是在工作中生成的友誼。光“好好好、是是是”不是真正的團結,喝了酒亂吆喝,稱兄道弟不務正業,也不是真正的友誼,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庸俗風氣;“對上級說恭維話,對同級說過年話,對下級說表揚話,對棘手問題說含糊話,就是不敢說批評話,”甚至是當面不說,背后亂說,這是小人作風。要改變這種狀況,就應從團結的愿望出發,開展好批評與自我批評,交換意見,互相提醒,增進了解,促進團結。

二是改作風,講實干。首先,人要實,實實在在、光明磊落,說老實話、辦實在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做“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也不做虛情假意、陽奉陰唯的偽君子,做一個公道正派的實在人。其次,干工作要從實情出發,實事求是,辦實事、求實效。不擺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要圍繞群眾的利益,結合當地實際,因時而動、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特別是要注重察實情,深入到問題或矛盾的最尖端,傾聽意見、尋找突破口,梳理出正確的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要牢牢把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研究問題、確定任務、謀劃措施,要結合實際,決不能憑空想象,必須扣準問題的本質,牽住“牛鼻子”去解決問題,尤其是應把上級指示精神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好工作。第三,要干字當頭,干字當先。任何工作都是干出來的,不是空口說出來、夸大出來的。要正視問題,理清思路,在實干上下功夫。要發揮“愚公移山”精神,不畏難、不畏險,鋪下身子,腳踏實地干工作。特別是單位“一把手”,要以身作則,管好人、用好人,把握大局、掌握重點,正確決策、真抓實干,不能出現一級安排一級,“大懶支使小懶”的現象,更不能走馬觀花,雨過地皮濕,不作具體指導,不抓跟蹤檢查,不問結果如何,當“甩手掌柜”。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只要單位的負責人親自干、帶頭干,就一定能夠攻克難關、取得成效。同時,工作中應強調查、重研究,科學把握工作動態,及時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選準工作切入點,一氣呵成抓到底,不見成效不松口。尤其是不能有大事小事之分,特別是鄉村基層,更沒有宏觀、微觀之分,群眾利益無小事,光靠指揮解決不了問題。凡事都應靠上抓、帶頭干,也只有這樣才能干好工作,就是向上級匯報工作也心里亮堂。

三是重公平,講高效。黨和國家提出了兼顧公平、注重效率的原則,可以講,無論干什么工作,效率都是第一位的。一項工作、一項任務在公平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效率,一味地拖三慢四,黃花菜也會變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快節奏、高效率地工作。要有雷厲風行、立竿見影的工作作風,要有崇高的敬業奉獻精神。當然,敬業還有個標準問題,我們不能滿足于干滿勤、出滿點,不能滿足于瞎忙活、不見果,也不能滿足于一般形式上的付出,應當經常回頭看看工作實效,這是個工作方法的問題。現在,我們有的同志思路不清、方法不當,一味地埋頭苦干,到頭來全是無效勞動,這是極不可取的。評先樹優時,應當多注重實績,既看效果、又看過程,給那些既有思路、又肯出力的同志們創造好的發展環境。說到底,就是讓會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者上,讓甘于平庸、干不成事的無作為者讓,讓不干事、碌碌無為的不作為者下。尤其是單位“一把手”應面對干頭萬緒的工作,學會立體思維,用“彈鋼琴”的方法,有效地運籌時間,科學地安排工作,讓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發揮出無限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追求高效率的基礎上,要保證工作質量,不能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后,一大堆的遺留問題也暴露出來,這更不是一種高效。基層很多工作,效率上不去,除了工作方法、作風和個人素質的原因外,和爭功、內耗也密切相關。這方面要樹立兩個觀念:首先,“大河有水小河滿”,有整體形象才有個人形象;其次,“一花引來滿園春”,不管誰出了名,不管哪項工作得了先進,都是整體的榮譽。為此,我們應做到不爭功、不諉過,敢于負責、勇于開拓,實實在在的做人,風風火火的干事。

四是樹正氣,講廉潔。俗話說:“做官一張紙,做事一陣子,做人一輩子”。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堅持做官先做人,做人先正已。人本不立,不僅難以為人,更難以為官。公生明、廉生威,為政不廉、沒有表率,自身不清、難以清別人。現在有個別人在工作中不敢說、不敢碰,不敢得罪人,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不清,有短處在人家手里。“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一旦嘴軟手短,“小尾巴”被別人攥住,就肯定不能再堅持原則、公事公辦。現在,農村群眾法律意識和監督能力都非常強,一旦管不住自己,就會把自己送進陰冷的監獄。“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這是千古不變的警言。黨員干部必須自覺做到不伸手,不放縱,不忘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對待手中權利,正確對待錢財,克服“人為我為”、“下不為例”的自慰心理,真正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同時,教育好自己身邊的人,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拒腐防變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防微杜漸,警鐘長鳴,樹立和維護好個人形象和整體形象。

五是甩包袱,創一流。工作中,我們應當有敢破敢立、能甩能創的意識。無論以前的工作如何,我們都應及時找差距,保持樂觀態度往前看,甩掉思想包袱,強化爭創一流的意識,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一絲不茍地對待當前的每一項工作,精神益求精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干一流的事,當一流的人,樹一流的形象。要善于克服困難、總結教訓,要勇于開拓創新、摸索經驗,樹立起“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思想,用工作事實證明自己,用成績來體現自己。

從某種角度講,如果做不到以上五點,我們干點事很難,干成事更不可能。因此,我們應把“團結、實干、高效、廉潔、一流”作為一種風氣,一種精神面貌進行倡導,切實改變作風,提高素質,培養出一流的干部隊伍,創造一流的工作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