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實踐思考
時間:2022-09-25 04:01:00
導語:農村基層黨組織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是岳池縣粽粑鄉的一個偏遠山村,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268戶1044人,其中黨員35名。該村地貌以山丘深溝為主,是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旱山村,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經濟十分落后,甚至有些家庭連吃飽飯都難。鄉親們十分渴望改變落后貧窮的面貌,但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時也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成為全村群眾的一塊心病。直到去年,通過新一屆鄉黨委與該村支部一班人的反復調研,共同努力,終于走出了一條以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助推新農村建設、以新農村建設的成效促進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路。這條路,是一條自力更生、自覺自愿而不是上級重點扶持、集中打造的路,是一條負重自強、能夠持續健康發展而不是錦上添花、轟轟烈烈鋪攤子的路。目前,全村干群奔富裕、求發展的熱情高漲,興百業、促和諧的氛圍濃郁,黨群干群關系密切,經濟產業初具規模,多次受到省、市、縣各級黨政的充分肯定。
核心——選好主心骨,謀好發展路
<實踐>每一位走進**村的人聽到得最多的便是:“我們能有今天的好生活,多虧有一個一心為民的好支書”。**年底,本來在長期在外做生意,家庭條件很好的共產黨員楊發光同志經公推公選走到了村支書的位置上。他說,我深感自己責任重大,既然來當這個支書,肯定不是圖錢財,那樣的話我不如做自己的生意,我就想看看我們這個窮山溝到底能不能走上致富路。逢年過節,他就給外出打工的黨員打電話,致以問候,咨詢信息,并勸導他們回鄉創業。平時,他就留意電視上和周邊鄉鎮的動靜,看有沒有適合村上發展的路子。經過長達一年的觀察思考,特別是在該村村民唐華修堰塘養魚養鴨后,他茅塞頓開。唐華原來在福建幫人養鴨,于**年春節從回家攔山溝修建了一個堰塘。塘堰下面喂魚,上面養鴨,鴨--水--魚立體循環發展。當年,他的堰塘出欄肉鴨9批,加上養魚,年毛收入高達20多萬元。由于**地勢屬于夾皮溝,修塘堰只需筑壩攔斷即可,成本相對較低,加上鴨子價錢近年來不斷看漲,看到唐華賺了錢,部分群眾也躍躍欲試。于是,在鄉黨委的領導下,經過反復研究,村支部終于確定了“坡上建園種植、溝里造塘養殖”的發展思路和“一戶一園(優質果園或菜園)一池”的發展目標,確定了榜樣示范、干部帶領、組織推動的工作方法,制定了先全力幫助幾個大戶挖塘養鴨,然后修通村級公路,再組織外出學習發展種養產業的工作方案。這樣一來,整個**村一幅“興水利、修公路、筑塘堰、搞養殖、栽海椒、種南瓜”的發展藍圖就躍然紙上,一條推動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相融互動、治旱興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路擺在了腳下。
<啟示>**村打開發展局面得益于兩點:一是選準了一個一心一意為群眾謀富裕的帶頭人。楊發光本身家庭比較富裕,具備專心為村里辦事的經濟基礎;他長年做生意,走南闖北,相對來講具有開闊的視野、靈活的頭腦、豐富的信息和在群眾中的威信,這也為他開展工作創造了條件。二是要有一個切合實際的發展思路和一干到底的決心。楊發光的前任們肯定也為脫貧致富找過路子,作過嘗試,可能也就是因為思路問題、方法問題或者決心沒下夠等問題沒有獲得成功。鄉黨委對**十分關注、對楊發光一班人堅決支持,加上他們的思路對頭,見效很快,當然就能夠獲得認同,一路高歌猛進。
**村的事實告訴我們,在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關鍵就是要選準配強村級基層黨組織的班子,特別是要發動群眾選好一個對老百姓滿懷深情、對發展農村經濟有強烈愿望的村支部書記作為發家致富的“主心骨”。在此基礎上,還要注重確立好的發展思路,最根本的是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把握節奏,不疾不徐,既不盲目冒進,也不錯失良機,積極穩妥地推進,否則,就會徒勞無功,甚至勞民傷財。
關鍵——建設示范帶,干給群眾看
<實踐>“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群眾看”。村支部書記楊發光在支部大會上的話擲地有聲。他身體力行,帶頭種植了蜜本南瓜4畝,“天宇3號海椒”6畝。為了徹底消除群眾的顧慮,村支部動員7名黨員干部帶頭參加塘堰產業建設,還別出心裁組織13名思想解放的黨員干部自籌資金近5000元,在原來的荒山上披荊斬棘,新開辟了310畝荒山種植蜜本南瓜和海椒,建起了黨員干部產業示范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著黨員干部們投資獲益,鄉親們終于消除了疑慮,紛紛找到村支部要求投資。目前,全村群眾已參與修建塘堰31口,存欄肉鴨4萬多只,養魚12萬余尾;發展優質蜜本南瓜600畝,“天宇三號”海椒150畝。
<啟示>示范帶動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農村黨員干部又是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中堅力量。相對來講,農村中只有這樣一部分人才能更好地統一思想,形成集中力量,發揮帶頭和示范作用。**村支部一班人緊緊盯住這股力量,一邊身體力行,親自參與帶動;一邊組織黨員干部,以群體的力量壯大聲勢。一個黨員又可以帶動影響幾戶群眾,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地把村支部的意圖成幾何效應地傳遞給了老百姓,帶動群眾自覺地參與到了產業發展和致富增收上來。
推而廣之,在農村進行任何試點示范時,都要充分研究群眾的心理預期、打破群眾的心理顧慮、注重形成規模效應,確保群眾從內心深處收到心理暗示。從示范的主體來講,既要注重引進業主開發經營帶動,更重要、更直接的是發揮群眾熟悉、關系密切的本地黨員干部或群眾的作用。因為他們才更容易跟老百姓說得上話,老百姓也才更容易聽他們的。從示范的規模上講,要形成氣候,壯大聲勢,充分激發起老百姓的從眾心理。從對示范帶動的把握和理解上講,要以此作為提升黨員干部能力的重要載體,通過示范的具體過程,強化黨員干部的團隊觀念,提高黨員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雙帶”能力,讓群眾直觀感受到黨組織的強大力量,感受到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要害——打造利益鏈,形成共同體
<實踐>**村的熱鬧是從唐華修堰塘養魚養鴨開始的。村黨支部因勢利導,用唐華的成功經驗和致富科技教育群眾,鼓勵村民把興修塘堰。但修一口堰塘再怎么說也要幾萬塊,群眾拿不出足夠的錢怎么辦?村支部一班人集思廣益、反復研究,一個大膽的設想浮出水面:修建股份制堰塘!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平攤型,兩三家人合伙,實行AA制,共同出錢修建,解決一家人沒足夠錢修的問題,收益按比例分成;二是折股型,有錢的出錢,有地的出地,有勞動力的出勞動力,然后按當地市價折算成股份資金;三是租賃型,由村支部組織黨員干部或有意愿的群眾出資建好堰塘后,租給困難群眾使用,按年收取租金。以上三種類型,都要盡量動員黨員干部入股,如果沒有黨員入股,村支部就要安排黨員參與監督,防止出現糾紛。這樣以來,難題就迎刃而解。全村老少齊上陣,天不亮就出門,月當頭才回家,集中土地280多畝,以自籌、借貸、合資、股份制等辦法籌集資金400多萬元,投入勞動力6000多個,攔(山)溝新建塘堰21口,維修塘堰10口,使該村蓄水面積達190多畝,蓄水能力達70多萬方。有效解決了全村700多畝稻田灌溉問題,成功實現了“果--菜--鴨--魚”立體開發模式,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啟示>**村支部一班人立足實際,敢于向市場經濟學方法、要點子,在塘堰建設中大膽推行“股份制”,既破解了農村群眾發展的“資金瓶頸”,又成功地將黨員干部和群眾融為一體,形成一致的目標和共同的利益,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共擔風險,共負盈虧,開創了“全黨動員、全民動手”的良好局面。
由此可見,當前有些地方政府強力示范推動某件事情,可老百姓卻心存疑慮,毫不領情,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造成政府“好心無好報”的尷尬局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將領路人和普通群眾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雙方沒有形成休戚相關的利害關系。在今后的工作推進中,我們不僅要舉一反三,結合實際運用“股份制”等形式,使黨員干部群眾成為利益共同體,做到利益均沾、風險共擔,自然就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且要通過黨員干部與群眾的利益捆綁,使黨員干部和群眾在一起生產生活的時間增多,促進思想溝通交流,拉近黨群干群距離,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對群眾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重心——解困抓幫扶,為民辦實事
<實踐>在大伙艱苦創業、共同致富的路上,村黨支部對無發展生產能力的困難群眾也伸出了關愛之手。村支部書記楊華光主動將自己的一個塘堰無償提供給貧困黨員楊汝秀、余子伍養鴨。年近70、手腳殘廢的楊中清,兒子外出18年杳無音訊,生活不能自理,村支部一班人為老人翻新了房子,將其納入五保,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困難。此外,村支部還動員所有黨員干部出資成立了產業發展基金,為貧困黨員和貧困群眾購回菜苗和鴨苗,讓他們自己發展蔬菜業和養殖業,待產生效益后,再歸還購苗本金。對于外出打工的3名流動黨員,村支部也經常聯系,一方面通過掌握外界信息,一方面按照他們的意愿和要求幫助其在家的親屬安排好生產生活。
<啟示>**村支部一班人深深懂得,群眾既渴望富裕,也渴望關懷、渴望真情,他們不僅帶領群眾奔富裕、求發展,而且十分注重樹新風、促和諧,在思想上尊重群眾,生活上關心群眾,發展上扶持群眾,以真誠感動群眾,以真心換得民心,與群眾建立了魚水深情。群眾是淳樸的,他們更懂得投桃報李,該村近兩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哪怕是到鄉上的信訪案例。這實際上從另一個側面詮釋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義,指明了基層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的路徑。
人心向背關乎黨的執政基礎和生死存亡。群眾往往通過基層組織、基層干部的言行來感知黨的形象,作出對黨的判斷和選擇。不可否認地講,近年來黨的形象在群眾中已經不同程度地受到損害。特別是個別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有的甚至與民爭利,在群眾中喪失威信、丟失威望。針對這些問題,對照**村的成功實踐,各級黨組織特別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除了要全力搞好經濟發展之外,更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解民憂、順民意上,把功夫花在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上,樹立為民作風,落實惠民舉措,在關注民生、促進和諧上有新的作為。
保障——為黨聚人才,固本強基礎
<實踐>群眾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黨支部的吸引力一天比一天強。**年前**1044名村民中只有黨員35名且有9名外出,多年來更是沒有發展一名黨員。可是經過這一年的變化,今年就有4名群眾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率先修塘養鴨的唐華便是其中之一。唐華說:“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黨組織的先進性,羨慕黨員們在村里的高大形象,很想成為其中一員,向他們學習,也為咱們這個昔日的窮山溝做點事情”。
<啟示>農村基層干部難配、黨員難找也越來越成為困擾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一大難題。**村黨支部在找準了一條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之路的同時,也找到了破解這一難題之法。他們的成功之處在于,通過黨員干部的力量組織帶領群眾致富,樹立了威信;與群眾捆綁成了利益共同體,加深了感情;真心實意地幫助困難群眾,優化了形象。這樣,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了,群眾對黨的認同感和滿意度增加了,當然就愿意成為其中的一員,心甘情愿跟黨走。
**村支部不斷壯大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經濟發展與黨建工作必須兩手抓、兩手硬,特別是絲毫不能放松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自身建設。要堅持以經濟社會建設的成效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吸引力,不斷吸納農村有才干的新生力量加入到黨組織中來,壯大黨的執政隊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和戰斗力,探索一條欠發達地區經濟建設與黨的建設相融互動助推新農村建設的特色道路。
綜上所述,**村能有今天的發展新貌,如果說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好政策、大氣候是“變”的外因的話,那么其內因則“變”在班子——有一個親民為民的村黨支部,“變”在思路——有一套科學可行的發展路子,“變”在行動——有一種務實落實的工作作風。而這也是**村之“變”,給農村基層黨組織助推新農村建設的有益啟示。
- 上一篇:農村黨組織能力調查報告
- 下一篇:黨員先進性模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