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能力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09 08:26:00

導語: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政能力建設思考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這是黨中央基于我們黨是執政并長期處于執政的地位,立足于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向全黨提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課題,也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點內容。所謂執政能力,就是一個政黨執掌國家政權時所應具備的能力和條件,是一個復雜的能力系統。執政能力建設就是使一個執政黨具備和增強這些能力的實踐活動。執政能力建設并非只是執政黨管理國家的能力高低、大小的簡單問題,它既包括從黨的中央組織到基層組織及其領導班子的整體能力建設,又包括各級領導干部的個體能力建設,還包括提高全體黨員干部的執政意識和作用的發揮,以及黨的領導管理機制、運行機制、領導制度、黨的整體素質等一系列問題。

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執政方式的轉變,要求黨必須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目前,我國正面臨著從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的深刻轉變。這種轉變,在政治體制上,表現為從“一元化”領導向黨政分開的轉變;在經濟體制上,表現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治理國家的依據上,表現為從依據政策為主進行治理向依據法律為主進行治理的轉變;在政治運行方式上,表現為非程序政治向程序政治的轉變;在國家治理方式上,表現為從德治(或禮治、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在政治倫理上,表現為從“上尊下卑”向“民主平等”的轉變;在權力觀念上,表現為從領導者“為民作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轉變;在權利和義務關系上,表現為從治理者的“權利本位”和被治理者的“義務本位”向雙方權利義務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轉變等等。以上諸方面的轉變,有些早已開始,有些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但不可否認的是,以上轉變不僅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反映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一般發展規律,而且積極推進并實現這些轉變,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追求的目標。在指出這一點的同時,另外也要看到,實現執政方式的轉變,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既預示著光輝燦爛的政治前景,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是一個希望與風險、機遇與挑戰同在的長期過程。如何在執政方式轉變過程中避免路徑選擇不當進入政治瓶頸,是許多國家在政治現代化過程中都曾遇到過的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除了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之外,沒有別的出路。

(二)施政主體的轉換,要求黨必須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歷史經驗證明,一個政黨或政治集團從取得執政地位到長期執政,一般都要經歷一個特殊的施政主體轉換期——從依靠功臣治理轉向依靠新建立的人才選用制度選拔出的優秀人才治理。與施政主體轉換并存的,是從舊感召權威喪失向新感召權威形成的轉移,從理想主義政治共識淡出向現實主義政治共識確立的轉換。這個轉換過程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對執政黨來說,順利實現施政主體的轉換,盡快在民眾中形成新的感召權威,在全社會達成更為現實的政治共識,是它從取得政權到長期執政的必由之路和必經環節。但因這一過程伴隨著權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又使這一轉換過程能否順利完成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般來說,基于自身利益考慮,舊施政主體希望推遲或延長這一過程,新施政主體則希望縮短和結束這一過程,執政黨的整體利益則要求盡快順利完成這一過程。而這一過程能否順利完成,對執政黨而言,取決于它能否及時建立起一種先進的人才選用制度和能否很好地運作這個制度;對舊的施政主體而言,取決于他們能否與時俱進,使自己成為符合新人才選用制度條件要求的治國人才;對新的施政主體而言,則取決于他們的執政能力能否充分滿足治理國家的需要。當前,我們國家同樣處于施政主體轉換期,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現實。我國目前所處施政主體轉換期與傳統政治施政主體轉換期根本不同之處,在于無論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還是作為施政主體的黨的新老干部隊伍,都沒有與人民群眾不同的自己的特殊利益;兩者的相同之處,則在于順利實現施政主體的轉換,都必須以包括人才選用制度創新在內執政能力的提高為前提。

(三)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一些長期執政的政黨先后丟掉政權的深刻教訓,也要求黨必須重視加強執政能力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二是國際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發展,中國面臨著比過去更大的西化、分化和促變壓力。三是各國間以科技與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在此期間,包括蘇聯共產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在內,這些建黨近百年、連續執政數十年的大黨、老黨,先后丟權下臺,淪為在野黨。這些黨雖然國別不同,性質各異,由執政走向在野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但執政能力低下無疑是它們共同的原因。這些黨失敗的事實證明,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對執政黨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要求。這個問題解決得好,黨就能立于不敗之地;解決不好,黨就可能被歷史潮流所淘汰。當前中國共產黨要解決新問題,戰勝新挑戰,長期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只能依靠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來實現。

二、現階段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黨對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協調與平衡能力還沒有發揮到最佳。最重要的表現是“三農”問題突出存在,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應該說,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不同的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是任何國家都無法避免的,但是這種持續的、巨大的反差,則說明我們沒能很好地回答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如何實現其整體的繁榮與進步。這個問題的長期存在,不能不說是對我們的執政能力的一個現實而嚴峻的考驗。

(二)黨對社會各種政治資源的開發與整合能力還沒有發揮到最佳。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我們黨與政府、人大、政協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各人民團體之間的關系尚未真正理順。彼此之間在一些職能職責的定位上邊界還比較模糊,一些方面職能不清楚,責任不明確。這種情況的現實存在,說明我們這樣一個在大國執政的政黨還沒有很好地回答在全國范圍內如何更加科學地配置各種社會資源,并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激活和引導各種政治力量,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從根本上注入活力的問題。

(三)黨的自身建設與時代對我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不適應。

一是現行的體制和機制與日新月異的開放社會不相適應。黨執政以來,為了適應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已經對政府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但是我們一直沒有對我們黨自己的工作部門的運行情況進行認真地審視:黨的各個工作部門的設置與職能定位,沒有能夠及時有效地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黨委內部的決策、執行和監督體制及其運轉程序基本上沿著革命戰爭年代或者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軌跡運行,致使黨的領導機關和工作部門應變能力僵滯,工作效能不高。

二是制度建設的滯后與依法治國的社會發展趨勢不相適應。我們的制度更多地是從操作層面入手立足于解決一些現實的具體問題著手的。由于我們還沒有更多地從理順黨內外各類關系的角度來設計和安排我們的制度,致使我們在解決那些具體問題的時候,往往遇到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

三是黨的干部隊伍和黨員隊伍建設與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還不相適應。我們黨是優秀人才高度聚集的政黨,但干部的退出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一些優秀人才進入領導層的渠道還不通暢。這些都使得黨的人才優勢和智力資源從整體上看發揮得不充分。同時,干部隊伍的能力素質、作風建設等方面也存在亟需加強和改進的地方。

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同時也有我們黨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從歷史來看,我國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幾乎舉世無雙的特殊的政治文化,在它長時間的浸淫之下,官本位的思想觀念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牢固地粘合在人們的思想方式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之中,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我們黨的政治生活帶來長期的影響。從現實來看,我黨從1949年開始執政以來,即面臨社會主義改造、工業化建設等重大歷史性課題,沒有來得及對“如何執政”這樣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后來對一些工作失誤的總結中,又多是從工作的技術方法層面進行反思,而鮮于從科學的角度對政黨建設及其執政規律的層面進行思考。從黨的自身來看,我們雖然已經在時空意義上完成了革命的政黨向執政的政黨的轉變,但是黨內很多同志的思想觀念并沒有隨之實現這個轉變。

三、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基本要求及根本措施

黨的十六大對黨目前所處的歷史方位作出了科學的判斷,指出我們黨已經實現了由革命的政黨向執政的政黨的轉變,由過去在封閉條件下執政向開放條件下執政的轉變。這個重大的黨情變化,應該是黨在現階段開展一切工作的重要的立足點,這樣一個重大的黨情變化,必然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新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對黨的執政能力從總體上作出了五個方面的科學概括,即: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總攬全局的能力。在實踐中,我們還應該對黨的執政能力作出更加具體的界定,這樣,我們在認識黨自身的執政能力時才不至于顯得過于空泛,在著力于加強我們的執政能力建設時,才有更強的針對性。我們的執政能力在執政的實踐活動中,至少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黨對全社會的組織和動員能力;黨對全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的協調與平衡能力;黨對全社會各種政治資源的開發與整合能力;黨對國際國內時局的判斷與應變能力;黨對自身肌體的自我凈化和更新能力。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要從黨所處的時代特點、黨所面臨的任務和黨的隊伍的現實狀況提出來的,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一些國外政黨執政的經驗教訓對我們的啟示。

(一)增強對新的執政環境的認知能力。黨的執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執政環境的駕馭和超越。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的變革年代,黨的執政環境是一個日趨開放和更加復雜的體系,黨組織本身必須與這個開放和復雜的體系相協調、相適應,增強對新的執政環境的認知能力是我們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本依據,離開了這個基本依據,黨的執政和領導就會偏離科學的軌道。換句話說,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樹立科學現代的執政理念。

(二)增強黨的體制、制度和機制創新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僅要著眼于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而且更要著重于通過體制、制度、機制的創新來解決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的優化、高效問題。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它自身不斷地進行體制調整或者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我們黨解決政治體制、制度和機制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我們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之后,提高體制創新能力已成為調節社會控制機制的主要方法。體制、制度、機制層面的創新,不僅關系到一個新的規范和秩序的確立,而且它是所有改革目標實現的基本依托。因此,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正確處理好黨與國家、政府、社會的關系,既保證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又要充分發揮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和其他方面的職能作用,繼續探索黨代會常任制等制度建設,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提高黨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

(三)增強各級領導班子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作為地方基層一級黨組織,面對當前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強新本領,切實加強自身的執政能力建設。首先,要提高理論運用能力。把講學習放在首位,加強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國內外政治、經濟、歷史、科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使自己成為懂理論、懂專業、會執政的行家里手。其次,要在推進經濟發展中提高統籌協調能力。要確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找準發展的定位和思路,推進統籌協調發展,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再次,要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要認真研究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著力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不斷增強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的本領,鞏固和擴大執政的群眾基礎。要嚴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程序、內容和手段行使職權,把執政行為納入法制軌道。

(四)要加強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因為黨的執政能力提高最終取決于全體黨員和干部素質的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為重點,以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為目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推進人才發展戰略,繼續抓好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打造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建立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長效機制,完善科學的考核執政能力的標準體系,以及把它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促使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切實把加強執政能力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