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組織建設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14 06:04:00

導語:黨組織建設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組織建設調查思考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體。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強不強,直接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在**年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后,縣委對合并村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合并村后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要求我們必須著眼于現實問題,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用新的視角來審視當前合并村黨組織的現狀,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積極探索新形式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合并村黨組織現狀

**縣原有行政村98個,在**年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后,撤掉25個,并入到22個行政村中,合并為現在的73個。在調整過程中,按照“素質升級工程”的具體要求,把2名政績平庸,年齡大的村干部從支部書記的崗位上調整下來,不擔任職務,把3名工作打不開局面,缺乏開拓創新意識的支部書記調整為副書記,同時,在黨員中選拔了5名年富力強、有文化和開拓意識、責任心強、能帶領群眾致富的青年黨員擔任黨支部書記。調整后的22個行政村中,有黨支部書記20名,(其中下派的2名),副書記16名(2名主持工作)。

年齡結構:25歲至35歲的12名,由原來的19.4%提高到33.3%;36歲至45歲的13名,占36.1%;46歲至55歲的11

名,由原來的44.5%下降到30.5%。文化結構:中專高中的21名,由原來的44.5%提高到58.3%;初中的13名,由原來的44.4%下降到36.1%;小學的2名,由原來的11.1%下降到5.5%。這些合并村中,黨支部發揮作用好的6個,占27.3%;一般的7個,占31.8%;差的9個,占40.9%。

二、存在的問題

1、團結難搞。在合并村的同時,對村干部進行了適當調整,即原來的黨支部書記任合并村的黨支部副書記或不擔任職務,部分村委會主任任合并村的小組長。村班子調整后,部分村干部存在這樣兩種心態:一是認為原來在村里當一把手,現在成了副手,是被“降職使用”,在群眾中丟了面子。二是認為我村的經濟條件好,你村的經濟條件差,并入我村勢必給我村集體和群眾造成經濟負擔,得不償失。因此,合并村后,各村的經濟仍然獨立、各自為政,村合人不合,人合心不合,這是造成班子內部不團結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有的村支部書記習慣于傳統的思維定勢,習慣于搞“家長制”、“一言堂”,對村里的一切事物大包大攬,架空了村委會。再就是村黨支部與村委會各自為政,互不通氣,存在著“兩叉氣”現象,甚至互相“別馬腿”。如原永豐村與原茅蘭溝村合并為茅蘭溝村,支部書記歲數大,身體多病,搬到鄉所在地居住,有工作任務時,便乘車到村里安排部署一下,一般情況下,靠打個電話“搖控指揮”。原茅蘭溝村一名干部任小組長負責管理村中事務,基本上與黨支部不聯系、不通氣,在村級事務管理和決策中,不愿接受黨支部領導,自搞一套,各自為政、“分灶吃飯”。個別人甚至公開提出,你支部書記管你的黨員,我村委會主任或小組長管我的村民,造成了班子關系不協調,難團結。

2、班子難配。村級班子處于農村工作的最前沿,是黨在農村各項政策最基層的執行者,是發展農村經濟的組織者和帶頭人,是農民心目中黨和政府的形象和代表,肩負著“管一村百姓,保一村平安,富一村群眾”的職責。合并村后,出現一些村級班子作用滑坡現象。從調整組建的角度出發,很難從村中選出個象樣的村干部。一方面是村級后備干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后繼無人,給正常的選配村級班子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另一方面,村級集體經濟狀況差,負債多,窮村的干部不好當,同時,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干部發不到誤工補貼,或者發到少量的誤工補貼與社會收入比較差距懸殊,使得一些人覺得當村干部太吃虧,因而不想干、

不愿干。

3、活動難開展。我縣地廣人稀,合并村之間的距離一般都在2公里以上,最遠達30公里,由于所有的合并村都沒有遷村,給黨組織集中召集黨員開展活動帶來了困難。黨支部組織的各項活動,如常規的“”制度不能持久地堅持下去。黨支部只能組織原所在村所屬的黨員開展活動,遇重大事項決策需要召開支部黨員大會時,一些有責任心的黨支部書記,在開會前親自開四輪拖拉機接送合并村的黨員干部,即不方便,也無形中給村干部增加了經濟負擔。如在發展黨員召開支部黨員大會時,因黨員召集不齊,超不過半數,只能籌劃下次再開,遇到春耕、夏鏟、秋收農忙時更難集中,致使部分黨員長期不參加組織活動,疏于管理,影響了支部

建設。

4、素質難提高。從年齡結構上看,并村干部年齡老化的現象不容忽視。在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一些老黨員思想轉不過彎子,仍然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認識保守,思想老化,不適應新形勢下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有的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麻木不仁,損害了黨員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從文化知識上看,部分村干部學歷低者居多,一些村干部對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知之不多,理解不深,特別是在新形勢、新任務面前底氣不足,發揮作用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差,適應能力明顯弱化,存在著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的困惑。導致產生新的“三不”干

部,即:政治上不能發揮作用,經濟上不能帶領群眾致富,紀律上不能嚴格約束自己。

二、合并村黨組織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加強合并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責任在縣委,落實在鄉鎮,要按照省、市委關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總體部署,大力實施縣委提出的“六項工程”,把抓鄉促村作為加強對農村黨建工作領導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形成層層分解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氛圍,達到“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的共識。

(一)集中整治,抓好班子建設。

解決合并村的問題,關鍵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班子,特別是要選好村黨支部書記。農村黨支部書記是一個地方的領頭雁,一個好的支部書記可以帶動一方致富,一個平庸的黨支部書記卻可能誤一方事業。因此,選配一個好的支部書記是民心所向,是發展經濟的需要。在工作中,要堅持“多換思想少換人,先換思想后換人,不換思想再換人”的原則,把那些素質好、能力強、作風正、群眾擁護、依法守信并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黨員推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繼續推行“雙選”辦法,即把村型小、矛盾少、群眾威信高的黨支部書記選舉為村委會主任,把那些群眾擁護,素質高,公道正派的黨員村委會主任,通過“兩推一選”的方式選到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實行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使黨支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解決“兩委”關系不協調的問題。在這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村黨支部換屆之機,突出“配強、配齊”。,讓有文化、有能力、年紀輕、表現好的黨員進入支部班子。二是對后繼無人的,實行“下派、回請”。主要是回請外出打工,經商的黨員能人,復退軍人,一時沒有合適人選的,下派鄉機關干部到村任職。三是對軟弱瘓散的實行“調整、組建”。要區別情況,加強分類指導。對因存在班子矛盾而導致后進的支部,組織專門的工作組,實行“三包”工作方法,即縣委領導包聯系點、鄉鎮領導包片、鄉鎮干部包村共同幫助解決存在的問題。工作中從講政策、辦實事,理順情緒入手,統一思想認識,建立健全黨的組織,對那些思想觀念陳舊的,采取教育提高,限期改正的措施進行整頓。對那些村干部素質低,私心重,能力差,班子軟弱渙散,工作長期打不開局面,堅決果斷地進行組織調整。四是要強化教育,分類指導。緊緊抓住“兩委”班子不團結的因素,對黨支部和村委會雙方進行不同內容的教育。對黨支部主要進行如何提高能力、尊重農民依法自治的教育;對村委會主要進行如何強化黨的觀念,服從黨的領導的教育,即進行“樹再高、頂不破天”的教育。對那些“直選”上來

的非黨員村委會主任或小組長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對素質比較好的,加強培養,吸收為入黨積極分子,納入發展黨員對象;對素質比較差的(有的是靠宗族、宗派“抬”上來的,有的是靠“三兄弟、五親戚”“捧”上來的,有的是靠對選民的小恩小惠選上來的,有的靠說大話,亂許愿“吹”上來的),根據全國人大直選后村民委員會組成人員的有關解釋,采取監察、檢查的辦法,通過教育、幫助,促其端正認識,提高素質。對有問題的,該查處的查處,堅決將其從領導崗位上撤換下來。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促使村委會班子的成員認識到上級黨組織的政治導向,主動自覺地接受黨支部的領導,配合黨支部的工作,推進合并村兩委班子的團結統一。

(二)整頓秩序,全面認真治理三亂問題

從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入手,解決集體財務、土地糾紛、社會治安混亂問題。抽調經管站人員駐村清帳,定期向群眾公布帳目,明確債權、債務,做到一碗水端平,減少后遺癥。對有土地糾紛的村,由政府牽頭,組織人員對全村所有耕地進行丈量,清理多占土地和“黑地”,給群眾一個公正的回答。農閑時間,邀請司法部門的同志到村里進行法律知識講座,增強村民的守法自覺性,同時對重點治安防范對象由派出所建立檔案,并由幫教小組進行跟蹤監督,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發生,維護良好的社會治安。

(三)搞好培訓,提高黨員干部素質。

針對農村黨員文化素質低的實際,要緊緊抓住教育培訓這個最基本的環節,充分利用縣委黨校、鄉鎮業余黨校、職教中心三個陣地,采取教師面授、電化教育、典型參觀、交流經驗等四種形式,對黨員干部進行多渠道、多層次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識培訓。同時,采取崗前培訓、屆中培訓、學歷培訓和以會代訓等多種培訓形式,掌握帶領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和現代農業的本領,學會做群眾工作的基本功,提高正確認識和處理新時期農村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還要組織黨員學科技活動,抽調科技人員組成科技教育講師團,根據實用、實效、實際的原則,分期到各鄉鎮巡回授課。教師授課與實地參觀相結合,使黨員干部掌握水稻、藥材種植和養殖絨山羊等技術和技能,使他們成為懂一種技術、帶頭富一方經濟的“土專家”。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各村配備電視機、VCD,為電化教育提供條件,建立健全電教站、電教片片庫,設電教點對農村黨員進行系統的電化教育,做到設備、經費、人員、制度“四落實”。

(四)改進方法,切實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

1、加強和改進黨的組織生活。黨員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是黨章對黨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組織生活要注意解決好三個問題:一要解決黨組織生活制度不落實,流于形式的問題。要建立健全并認真執行黨的組織生活制度,一般情況下,支部大會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支委會民主生活會每年或半年召開一次。至少每季上一次黨課。根據合并村因地域較遠,黨員難集中的實際,可由支部副書記、黨員干部、小組長定期組織本小組的黨員與支部同步進行。二要解決內容單一,缺乏吸引力和時代氣息的問題。要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和黨員的思想實際,不斷充實和豐富黨的組織生活的內容。即要對黨員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知識的教育,又要組織黨員學習市場經濟知識、科學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要把組織生活的思想性同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結合起來,吸引黨員自覺地參加組織生活。三要解決黨組織生活工作化問題。要把黨組織生活會同一般工作和生活會議區別開來,黨組織生活會和工作會議不能互相代替。

2、加強和改進黨員的目標管理。以支部為單位,年初組織黨員對照黨章,準則和評議黨員的標準,由黨員自己制定目標規劃,經支部大會通過,并以此為考評依據。黨員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包括發展經濟,精神文明建設,黨內工作三部分。可把黨員服務區、“三個代表”和“三個帶頭人”活動納入目標管理之中,要科學制定目標,精心組織實施,認真考核評比。

3、加強和改進民主評議黨員工作。民主評議黨員是從嚴治黨,提高黨員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和監督的方法,做好這項工作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解決標準低,搞形式,走過場的問題。民主評議黨員結束后,鄉鎮黨委應認真按照標準進行質量考核,對那些評議不認真,問題沒解決,驗收不合格的單位,要重新補課。二要解決處置力度不大的問題。要明確處置不合格黨員是對不合格黨員的一種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和不足,因此在處置工作中要克服手軟,留人情的傾向,嚴格按照處置標準加大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力度。三要解決評議方法步驟過于簡單化的問題。不搞人人過關,堅持重點評兩頭,即重點評選優秀共產黨員和評議不合格黨員,并對優秀黨員進行表彰,對不合格黨員進行組織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