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建初探思考
時間:2022-10-29 06:19:00
導語:農村基層黨建初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對農村黨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應對挑戰、適應要求,創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是擺在各級黨委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共大連市委對此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
一、時代呼喚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農村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結構多元化、組織形式多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和地區間流動越來越頻繁,離土離鄉經商務工的農民(包括農民黨員)越來越多。這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新挑戰:
其一,農村各地合鄉并村,鄉和村規模擴大,村民人數增多。隨之黨員也相對集中,原來的黨支部建制已明顯不適應農村黨建工作的新要求。
其二,農村由過去單一種植業結構向多元經濟結構演變,出現了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而一些村級黨組織仍然沿襲原來的設置,沒有及時向產業鏈上延伸,基層黨組織和這些經濟組織脫節,黨建工作無法貼近生產經營實際。
其三,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進城,加入城市產業工人隊伍中,但是,他們的工作帶有季節性,多數仍是半城半鄉的性質。對外出黨員進行管理教育,讓這些黨員發揮作用,現有的組織設置和管理體制很難承擔起這種責任。
其四,城市職工一旦達到退休年齡,便納入社會化管理,其黨員相應也納入社區管理,建立起退休職工黨組織。而農村則不然,青壯年黨員和老年黨員都編在一個組織,不加區別地統一管理,一個號召、一個要求管到底,不僅不能體現出不同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要求,也體現不出對農村黨員的人文關懷,更談不上黨建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面對新形勢,如何在農村現有經濟、政治環境下,打破傳統的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單一模式,科學設置黨組織,完善黨建工作運行機制,是各級黨組織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為此,大連市委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選擇莊河市的部分鄉鎮和村進行試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創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基本做法
科學設置黨組織,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我們在莊河市選取了6個不同類型鄉鎮的63個村,按照“村黨總支——特色黨支部——專業黨小組”的模式,進行了試點工作。構建以村黨總支為主體,特色黨支部為骨干、專業黨小組為基礎的新型組織體系。一是適度升格村級黨組織。適應農村合鄉并鎮、合村并組后行政村規模擴大和黨員數量增加的實際,調整村黨組織設置,將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以利于發揮其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二是村黨總支下設不同類型的黨支部。一般設4個黨支部,即種植業黨支部、新型經濟組織黨支部、外出農民工黨支部、老年黨支部。前3個黨支部主要由青壯年黨員組成。這些黨支部的負責人由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成員以及婦女、民兵組織負責人兼任。老年黨支部則由65周歲以上黨員組成。三是每個黨支部下設3個黨小組。打破原有的以自然屯設立黨小組的設置模式,結合黨員分布的實際和黨員的從業特點,將不同類型的黨員分別編入不同的黨小組。
黨員分類設崗定責,充分體現不同類型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要求。莊河試點村對種植業黨支部、新型經濟組織黨支部、外出農民工黨支部、老年黨支部中不同類型的黨員確定了不同的崗位職責,體現出先進性的具體要求。種植業黨支部黨員先進性主要是向群眾傳授種植技術,幫助群眾增產增收;新型經濟組織黨支部的黨員,則要在發展產業項目、拓展市場營銷,帶頭致富、幫助群眾致富上發揮示范作用;對于外出農民工黨員,要求他們多學手藝、多收集致富信息,為鄉親提供致富門路;老年黨員主要在鄉風文明、民主監督、民事調解等方面發揮余熱。
完善黨建工作體制,為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提供制度保證。黨組織設置改變以后,基層黨建工作體制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單向功能單一制”變成“多向功能復合制”。傳統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體制是依據“鄉—村—屯”的行政管理模式形成的“單向功能單一制”的體制。所謂單向,指鄉—村—屯黨組織設置是單向直線型的模式,所謂功能單一,是指鄉、村兩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都是領導核心。這種“單向功能單一制”的農村基層黨建體制,是與“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政社合一”的集體統一經營管理體制相匹配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調整后,形成了適應農民職業分工的“多向功能復合制”的黨建工作體制。所謂多向,是指村以下黨組織設置是多向直線型的模式;所謂功能復合,是指鄉黨委和村黨總支的政治功能是領導核心,村黨總支下屬黨支部的功能則靈活定位。這種“多向功能復合制”的黨建工作體制是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新型黨建工作體制建立后,圍繞有效開展工作還將逐步形成新的工作機制,比如幫扶機制、服務機制、權利保障機制等。
三、創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效果和意義
有利于強化縣鄉黨委管黨責任,有效分類指導。調整組織設置,村黨總支下設若干特色黨支部,縣、鄉黨委可以根據不同類型黨支部的特點,制定符合各支部實際的黨建工作規劃。同時,能夠針對不同類型的黨員提出不同的先進性具體要求,設計不同的活動載體,規定不同的活動內容,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便于在同一類型黨支部或黨小組中組織開展黨內評比活動。
有利于調動村級黨組織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設置調整后,黨組織設置在產業鏈上,黨建工作和經濟建設結合更加緊密。從村級黨組織的自身建設來看,在一個黨總支體系內,各個支部在黨建工作側重點上有區別,抓黨建工作的目的明確了,熱情提高了,增強了黨建工作活力。村與村黨總支之間,村與村同類黨支部之間便于競爭對比,有效激發了村級黨組織的工作熱情。同時,分類設崗定責以后,不同年齡黨員和不同領域的黨員明確了各自先進性的具體要求,能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有利于應對農村黨員隊伍老化問題,體現人文關懷。成立老年黨支部既能做到對黨員在政治上關心,在生活上照顧,又能使他們根據身體的具體情況,力所能及地發揮作用。
有利于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以往在考核村黨組織時,只是籠統地看其自身建設和促進中心工作的情況,考核對象單一,內容模糊。科學設置黨組織后,把村黨總支、各黨支部納入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目標管理范疇,易于建立符合農村黨建工作實際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增強了農村黨建工作考核評價的針對性。同時,將相同類型的黨支部、黨員放在同一個評價體系內進行考核評議,增強了考核評價的可比性。
- 上一篇:流動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思考
- 下一篇:和諧社會建設思考